古诗赏析(七年级下)1.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的环境2.与“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答案解析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颔联是最能表现禅寺后院环境特点的一联。
其意为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根据诗句意思,再结合“幽"和“深”两个关键词,可以得出清幽寂静的特点2“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意为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前句写万物静寂无声,后句写钟磬之声,此处是以动写静的反衬手法。
四个选项中,只有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符合这个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 1清幽寂静 2.C2.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B.这首诗写景富有层次,从近望到远望,到细望。
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C.“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虚实相生,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D.“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一句运用了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掌握。
本诗一共四联,据其内容可知,第一联为远望,第二联为近望。
第为细望,最后一联为愿望。
故第二项分析有误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
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可围绕尾联的作用或含义答题,也可以从赏析语言的角度答题,言之有理即可。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人生顶峰,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和气概。
(意思对即可)答案:1. B2. 表达了诗人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岀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干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3.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陈子昂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1.“迟迟”“嫋嫋”二词用得好,好在何处?2.试赏析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解析:1.由前四句可知写的是由夏入秋的景色。
由夏入秋,白天渐短。
“迟迟”二字即写出了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
用“嫋嫋”来形容秋风乍起、寒而不冽,十分传神、形象。
2.此诗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前四句表面上以“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
后四句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4.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解析:1.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2.示例一:“破”字用得好。
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5. 岁暮①到家-(清)蒋士铨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②。
寒衣③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④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注释】①岁暮:年终。
②及辰:及时,指在年底前赶到家。
③寒衣:御寒之衣。
此句用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诗意。
其诗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④低回:徘徊。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借母亲疼爱儿子的心没有穷尽,赞美了伟大的母爱。
B 儿子长时间没有回家,母亲只能把爱与思念寄托在“寒衣”和“家信”上。
C 尽管儿子很直接地回答了母亲的对话,但却惭愧没有尽到做儿子的责任。
D 尾联中的“风尘”比喻在外漂泊的艰辛劳累。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久别回家后母子相见时真挚而复杂的感情。
B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二句,把母亲对爱子无微不至的想写得多么真实、生动,情深义重,让所有游子读后热泪盈眶。
C 第四句的诗眼是“新”,崭新之意,嘘寒问暖的家信还带着崭新的墨痕。
一个“新”字,道出母亲心中对儿子的不尽思念和关怀。
D 全诗迂回曲折、含蓄凝重,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味。
答案解析1. C【解析】本题考査理解诗歌的内容。
解答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是抓字词。
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内容的字眼,我们都称之为“情感关键字”。
阅读时准确抓住情感关键字,无疑对正确分析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重要作用。
从“低回”一词可以看出儿子因为出外谋生没有成就对母亲的惭愧,所以并不敢直接告诉母亲自己在外所受之苦,只是婉转地回答母亲的问话。
所以C项表述有误。
故选:C2. D【解析】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这首诗语言质朴,没有一点矫饰,D项的“迂回曲折,含蓄凝重”表述有误。
故选:D6.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情景。
2.联系最后一句诗的内容,谈谈“犹”字的表达效果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解析:1.蒙蒙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逼人的秋水,笼罩着江岸寂静的沙滩。
2.“犹”是“还”的意思。
灯火通明中歌女在江岸边,还高唱着亡国之音《后庭花》。
歌女为人作乐,哪知亡国之恨,而当权者却醉生梦死,置国家危亡于不顾。
诗人借古讽今,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犹”字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3.表达了诗人对不顾国家安危、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心和深切优虑。
7.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对比是本首词一大特色,如内容上“”和“”、“”和“”构成对比。
2.下面关于本首词中“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
B.词中的"愁”,有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
C.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抑郁、伤感之离愁。
D.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路之哀。
答案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方法的把握,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对比是本首词一大特色,内容上“不识愁”和“识尽愁”、“少年”和“而今”构成对比(2)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
上片写少年“爱上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此处的愁当是个人的离愁别绪。
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
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此时作者的愁应是忧国伤时之愁。
不是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
故选:A答案:(1)不识愁识尽愁;少年而今2)A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岀,却说好凉爽的秋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