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教案【篇一:高中地理第1章第2节第1课时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教学目标】1、理解主要自然灾害种类的含义以及孕育它们的自然圈层;2、图文结合,简述干旱、地震、热带气旋、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3、通过地图分析,能够阐述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2、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3、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缺勤登记:【板书设计】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教师教、导过程设计【讲授过程】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自然灾害孕育在地球的不同圈层中,而各圈层中的物质运动和异常变化分别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那么什么是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又有哪些类型呢?请大家看课本第一小节。
一、气象灾害(一)热带气旋- 1 -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
1、概念: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从气流来看,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
2、分类:(国际标准)[学生活动]:那么台风是怎样②有下热下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
[学生活动]:请同学对照课本p74、结构及其天气(p7图1.10)图1.9和图1.10(相当于热带台风眼:无风、少云和干暖;气旋的横剖面和纵剖面图)互相旋涡风雨区:最强烈的降水,并伴随大风;对比,可找出对应的区域,分析外围大风区:风速从外向内增加、无降水为什么台风不同部位会有不同的天气状况?为什么天气预报中说“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而不说“台风中心最大风力”?[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看课本图5、发生季节:全年,以7—11月最为频繁6、源地: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热带和副热带海域,p11说明:(1)台风在世界范围的分布情况; (2)台风的主要源地以西北太平洋最多。
7、分布:①南北半球大洋西北部的热带和副热带海域;和主要影响区域。
据此可分析台风造成的损失巨大的原因是什②主要影响区域:太平洋的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印度洋的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大西洋的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③西北太平洋和南印度洋发生频率最高。
8、灾害特征:狂风、暴雨,产生风暴潮。
么?教师教、导过程设计9、移动路径判断(图1.11):受大气环流运动方向的影响。
如西北太平洋台风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向西北方向移动。
(北半球向西北、南半球向西南)[引申]:每年夏秋季节,我国沿海地区频受台风袭击,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
沿海其他省区也都受到过台风的袭击,就连内陆地区也受其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二)干旱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学生讨论]:那么干旱和和旱灾是不是一回事呢?- 2 -水的一种现象。
1.干旱和和旱灾干旱概念:旱灾成因:两个条件,一是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干旱);二是引起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及人和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2.旱灾的特点: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渐发性的特点。
3.旱灾的分布: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热带草原地.....区)。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其中非洲最最严重。
而热带雨林和热带沙漠区发生频率较低。
——在气候湿润、经济、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干旱更容易酿成旱灾。
[学习方法]判断旱灾的标准:致灾因子——干旱;受灾体——人、畜、农作物。
(三)寒潮1.寒潮概念:2.寒潮形成原因: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3.影响寒潮强度的因素:冷空气与受影响地区温度之差越大强度越大。
4.寒潮的影响:短期内气温骤降,并伴有大风、雨雪、霜冻,有时还带来暴风雪、沙暴等。
5.我国寒潮的定义:6.寒潮的危害:寒潮最大的危害是在农业生产方面。
对农作物而言,秋末暴发的寒潮和初春寒潮带来的大风和降温天气,容易使我国北方和南方的晚秋作物和春播作物倒伏和受冻;在北方草原地区,暴风雪不仅覆盖草场而断绝牲畜食物来源,还会导致牲畜受冻死亡。
此外,寒潮对电讯、交通等方面也有破坏作用。
教师教、导过程设计(四)其他气象灾害 1、冻害:(霜冻害、冻害、积雪、冻雨、结冰等5种)气温从0℃以上骤降到0℃以下,或冬季或早春一段时间低于多年平均值,造成植物伤亡和经济损失,影响交通和电讯中断。
2、冷害:0℃以上,但低于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环境温度,作物生长期延迟或损害。
江南春季烂秧天气,称为“倒春寒”;秋季两广和闽南的低温冷害,称为“寒露风”;这种灾害不易被人们觉察,素有“哑巴灾”之称。
3、雾灾: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称为大雾,1—10千米时称为轻雾。
影响交通,雾中的一些污染物影响人体健康,农作物缺乏光照,影响生长和病害,小麦抽穗时遇上三天以上的大雾易引起赤霉病。
4、雹灾:春末夏初或夏末初秋的过渡季节对流发展旺盛,积雨云中的冰块降落。
来势猛,强度大,常伴有狂风暴雨,农作物受损害,人畜和地面设施受损害。
多发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山区多于平原,每日12—18点是最易活动时间。
5、雪灾:降雪多、积雪厚或雪层维持的时间长引起阻塞交通、危害通讯、输电设施,牧- 3 -[设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多,但是夏秋季连续一个月不降水就形成严重的旱灾,而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连续一个月不降水却不成灾?区牲畜死亡、牧民生病、断炊,草原区称为“白灾”。
6、风灾:均风力6级,瞬时风力8级以上为大风,有时会造成人员伤亡、失踪,主要破坏房屋、车辆、船舶、树木、农作物及通信、电力设施等。
7、雷电:发生在积雨云中的雷击、闪电的局地对流天气现象,常与狂风暴雨相伴。
影响人畜、森林火灾,毁建筑物、输电线路、电气机车,飞机等飞行安全,干扰无线电通讯等。
- 4 -【篇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案例自然灾害】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案例:自然灾害一、课题选择与教材分析:〈〈高二地理〉〉下册第6章第二节“自然灾害”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重点。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通过收集大量的相关材料,辅以多种媒体来组织教学,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难充分调动起来。
而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提问的形式,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并辅以学生身份的多媒体演示文稿,使学生对“自然灾害”有一个真切体验。
通过学生尝试主动提出问题,从而为更好的解决问题做准备。
二、学生情况分析:高二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知识的积累已使他们能够接受和理解较深的知识。
在分析事物、处理问题时也具备一定的独立性,有自己的观点。
所以,在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即知道从何处获取及如何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更要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问的能力和学习态度。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拓展对自然灾害——地震的认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精神;四、教学关键:由地震这一主题出发,从不同角度提出相关问题,为更好地解决问题做准备。
五、教学方法:主要运用讨论法和范例法,以培养学生综合、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来展开教学活动。
六、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技术作为研究工具和交流工具,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技术使用和学生学习之间的联系。
七、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一个网站,叫悠游网,网址:.cn .生:没有。
师:那你们有机会可以试一下,这个网站内有一个板块叫“十万个为什么”,你可以提任何问题,由它回答,非常有意思。
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脑子里到底有多少问题呢?我们是不是人越长大问题就越少?似乎很多现象都习惯成-自然,思维成定式。
今天,我们一起来尝试一下,大家开动脑筋,换一种思维方式,试试多提提问题。
(点评:以学生不熟悉的“悠游网”引入新课,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范例启发:师:首先,我们一起看大屏幕,我们刚学过关于我国自然灾害的内容。
? (一)、最主要是气象气候灾害:1、旱灾;2、三北地区冬春的风沙;3、东部沿海地区夏秋的台风;? (二)、其次是地质地貌灾害:4、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5、三北地区的荒漠化;6、地震;7、崩塌、滑坡、泥石流。
师:如果我们以气象气候灾害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灾害为例,从台风这一主题出发,我们到底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如:看到台风,我就想起影响过上海的桑美台风、杰拉华等等,于是我就想,台风到底是怎样命名的?桑美、杰拉华到底有什么含义?每一个名字的背后是否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又如:看到台风,我又想起了去年上海的粮食大丰收,而去年,正好上海受台风影响较小,两者是巧合?还是相互之间有重要联系?此外,我们还可以提很多的问题。
(点评:台风是学生耳熟能详的现象,以它为范例作为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大门的垫脚石,使学生对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产生心理上的亲切感,产生课题上的认同和共鸣。
然而,“看到台风,我又想起了去年上海的粮食大丰收,而去年,正好上海受台风影响较小,两者是巧合?还是相互之间有重要联系?” 的发问,显得过于宽泛。
能否改成:“去年上海粮食大丰收,而去年正好也是上海受台风影响次数较少的一年。
台风影响次数的多少与上海的粮食产量高低有没有正相关关系?” )(屏幕显示提出的问题如下)? 范例:台风1、台风是怎么命名的?每一个名字背后是否蕴藏着一个故事?2、去年上海粮食的大丰收与台风的关系?3、台风是怎么产生的?4、台风的源地在哪里?5、台风对天气有什么影响?? 范例:台风6、台风的能量可以利用吗?7、台风对黄浦江的水位有什么影响?8、政府、社区在台风期间应如何行动?9、台风如何预报?10、台风最大风力如何测定,如何分级?? 范例:台风11、台风带来的降雨量如何测定?12、个人在台风期间应如何应对和自我保护。
13、台风的实质是什么?14、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飓风等有何差异?15、办什么菲律宾附近洋面上易形成低气压?? 范例:台风16、处于气旋不同位置,会有何种风向?17、台风眼为什么会风平浪静?18、台风为什么会带来暴风骤雨?19、台风为什么产生巨大的能量,从而产生巨大的破坏力?20、台风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利的吗?? 范例:台风21、师(小结):刚才,我们从台风这一主题出发,发散性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很多问题。
实际上,我们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就是在积极的学习、积极的思考,这对我们同学的很有好处。
我想,科学家的脑袋不仅仅在于找到答案,更在于提出问题。
(点评: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的“台风”范例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觉得“意犹未尽”,还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