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讲堂案例——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道德讲堂案例——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课件一)
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的道德讲堂活动由我来主持,我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说到新一代的培养目标时,曾提出要培养“四有”新人。

哪“四有”呢?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课件二)。

我想和同学们探讨一个问题:什么是“有道德”,什么样的人算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哪位同学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回答问题)
刚才的问题有点大,别说你们,就是来一个成人、来一个老师,也未必能在短时间内做出明晰、完整而科学的回答。

现在我把问题提具体一点: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可以算是“有道德”(善良、正直、诚实、勇敢、谦虚、节俭、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先人后己、孝顺父母、尊敬老师、热爱国家等等),你所知道的哪个人算是有道德的人(为理想献身赴江而死的屈原、忧国忧民的杜甫、精忠报国的岳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当年的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援藏干部孔繁森、助人为乐的雷锋、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国际主义战士邱少云、水稻之父袁隆平、忘我工作忠于职守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淡泊名利的的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因为担心原子弹会给人类造成危害而忧心忡忡懊悔自责的爱因斯坦、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危险时刻舍己救学生的最美教师张丽莉、忍着巨痛安全停车并因此而献出生命的最美司机吴斌、包头市包钢八中十三岁的男子汉孝心少年赵文龙等等)。

(课件三)
我们刚才列举了合乎道德的品质和一些可以称之为有道德的人。

现在我们再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上:什么是有道德?我先谈谈这个问题,谈完后,大家可以评论,可以补充,也可以批驳,并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我认为“有道德”至少得具备两个“心”:一个叫做“悲悯心”,一个叫做“敬畏心”(课件四)。

我先说说“悲悯心”。

悲悯心就是对于他人他物的怜悯心、悲伤心、同情心,看到他人(不一定是自己的父母兄弟)他物(不一定是同类)受苦、遭难、被害而感到疼痛、伤心,愿意帮助他们(它们)脱离伤害和灾难。

从某种意义上讲,悲悯心也可以称为恻隐心。

我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记载在《孟子》一书中,说孟子到魏国去游说魏惠王(也叫梁惠王),想让魏惠王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在魏国实行仁政。

他就对魏惠王说:“我曾经听说在您身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您正坐在堂上,有个人拉着一头牛经过朝堂,您看见了,就问“把牛牵到哪里去啊?”那个拉牛的回答说:“要杀了它,用它来祭钟(一种祭祀活动,古人十分看重)。

”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到他惊惧哆嗦的样子,就像一个人无罪要被杀掉。

”牵牛的又问:“那就不祭钟了?”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羊代替吧。


有这回事吗?”
这魏惠王说:“有啊!我们魏国的老百姓还因此说我吝啬舍不得牛呢?”
孟子说:“那是魏国的老百姓误解了您啊!您是一国之君,怎能舍不得一头牛呢?这都是因为您有悲悯心、恻隐心的缘故啊!如果您当时看到的不是一头牛,而是一只羊,你同样会下令放了的。

”然后孟子又告诉魏惠王,对于一个君王来说,这悲悯心、恻隐心很重要,它正是实行仁政而最终统一天下的基础。

其实悲
悯心对于我们普通人更重要,它是我们做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基础与核心啊!
我要举的第二个例子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例子。

一天下午,我放学回家,到了住宅楼下,见到有三个五六岁大的孩子爬在地上正津津有味地玩耍,就问:“小朋友,你们在玩什么呢?”两个孩子看了看我,没有回答,第三个孩子迅速看了我一眼,又迅速低下头,一边玩一边大声回答:“在玩蚂蚁呢!”我弯下腰仔细一看,这个孩子果真是在用一根小木棒逗蚂蚁玩。

我说:“你玩可以,可不能把它弄死。

”这孩子问:“为什么呀?”我说:“它也是一个生命啊。

”这孩子有没有悲悯心呢?不好说。

我觉得,从他的回答和提问看,他应该处在蒙昧无知状态,也就是一种纯朴的近乎无善无恶的状态。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的内心深处没有善的因子,因为要真是那样的话,我们就无法解释一种现象:孩子往往比大人更有爱心。

比如孝心少年赵文龙,他的妈妈得了绝症,他的爸爸不愿担当救护妻子的艰难责任,跟他妈妈离了婚。

赵文龙当时十二岁,还在上小学,却不愿丢下妈妈不管,毅然决然地担当起了服侍妈妈,救护妈妈的重任,做家务,筹钱,按时陪护妈妈到医院做透析,做化疗,他这样忙,却没有耽误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

你看,孩子的悲悯心是不是胜过了爸爸?我认为,每个人从一生下来,灵魂深处就有两种互相对立的因子,有善就有恶,有真就有假,有美就有丑,有直就有曲,有勇就有怯,有公就有私,有天使就有魔鬼,有悲悯就有冷漠(课件五),只不过这些因子都处于沉睡状态,因而婴儿表现出的往往是一种无知、蒙昧、纯朴的状态。

如果你唤醒了灵魂深处的真善美,激活了悲悯心,并呵护滋养它们,不断地发展壮大它们,你就是一个有道德、甚至道德高尚的人;如果你唤醒了灵魂深处的假恶丑,激活了冷漠心,并任其发展强化,你就是一个无德、缺德、甚至道德败坏的人。

所以要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要时常唤醒自己的良知,精心浇灌自己的悲悯情怀。

看到花瓣飘落,你会伤感吗?看到大雁失群,你会同情吗?看到老人沿街乞讨,你会恻隐吗?看到汶川大地震的悲惨场面,你会泪如泉涌吗?听到马航客机失联、一百多位同胞下落不明,你会牵肠挂肚吗?(课件六)现在,我讲第二个“心”——“敬畏心”。

“敬”是什么?“敬”就是尊敬。

“畏”是什么?“畏”就是畏惧。

我们应该对什么敬畏呢?应该对自然、对社会、对生命、对文明、对科学、对艺术、对真理、对自由、对规则、对一切于我们有贡献的人保有敬畏之心;而不能对权力、对暴力、对金钱、对名利、对地位、对专制、对一切唯利是图祸国殃民的人保有敬畏之心。

对前者保有敬畏心的人,迟早会成为有道德、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人;对后者保有敬畏心的人,也迟早会变成道德低下、甚至道德败坏的人,比如罪犯,比如贪官,比如那些见利忘义、背信弃义之徒。

因为时间关系,我下面有选择地讲两种敬畏心。

1.敬畏自然。

自然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是我们人类存在的基础和原因,是我们整个人类的母亲。

人类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正像恩格斯说的那样,人类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自然不仅孕育了我们,而且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着生存和发展之需。

所以我们要感恩自然、爱护自然,更要敬畏自然;不但要合理地有节制地向自然取得生存发展的物资,更要从日月星辰、山川湖海、风云雷电、花草树木、春夏秋冬中感悟真理,体验大美,汲取精神的力量。

敬畏自然,就要节约用水,避免浪费水资源;敬畏自然,就要合理使用树木,避免乱砍滥伐;敬畏自然,就要适度开采矿产资源,避免过度攫取;敬畏自然,就要选择低碳、绿色生活,避免污染环境;敬畏自然,就要保护生态平衡,避免无谓伤害动植物;敬畏自然,就要凝视自然,感受自然,表现自然,与自然进行心灵深处的沟通和交流。

2. 敬畏文明。

我们刚生下来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顶多是一个自然人,只有经过文明的洗礼,才能成为既有自然特征又有社会特征的完全的人。

你接受文明的洗礼有三个渠道:第一个渠道是父母、亲人、家庭,第二个渠道是课本、老师、学校,第三个渠道是社会。

对于我们少年儿童来说,第二个渠道恐怕是最为重要的渠道。

我们得益于课本,受教于老师,成长于学校,因而应当珍视课本,敬重老师,热爱母校。

特别是老师,作为文明的传播者,传授我们知识,教给我们方法,培养我们技能,启迪我们思维,熏陶我们情操,引导我们做人,对我们而言,不是父母,胜似父母,我们不应该尊敬爱戴吗?这一点,我觉得我们七中的同学们做得不错。

我在楼道内、校园里常常会遇到一些同学向我行礼问好,有的鞠个躬,有的问声好,有的微笑一下。

每当这个时候,我觉得非常欣慰和幸福。

为什么?因为这些行礼问好的同学常常并不是我所教的学生,他们可能并不认识我,也不知道我带哪个班,叫什么名字,只是确定我是位老师,就向我行礼。

他们尊敬老师,就是敬畏文明哪!而人类正是仰仗着文明,才自立于世界,高贵于其他动物,才有了智慧和尊严,才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

当然也有相反的例子……
同学们,唤醒悲悯心,培育敬畏心,不断的发展壮大这两种“心”,你就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