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布鲁纳”的学科结构和发现教学理论

“布鲁纳”的学科结构和发现教学理论


《教育过程》 教育过程》
1959年 美国科学院在伍兹霍尔召开了 1959年,美国科学院在伍兹霍尔召开了 伍兹霍尔 中小学教育改革会议,布鲁纳担任大会主席。 中小学教育改革会议,布鲁纳担任大会主席。 会后, 会后,布鲁纳以自己的结构论思想为指 导,综合学者专家在会上发表的不同意见写 作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 作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提出学科结构 和发现教学两大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论观点, 和发现教学两大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论观点, 成为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60年代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成为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3.发现教学法的局限 3.发现教学法的局限
过于强调学生的发现, 过于强调学生的发现,夸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运用范围有限 费时费力 忽视学生个性差异 因此, 因此,发现法只能是诸多教学方法中的一 可以适当采用,但不能强调过分, 种,可以适当采用,但不能强调过分,更不能 用它来代替其他教学方法, 用它来代替其他教学方法,应该强调发现学习 与接受学习的相互配合和有效的补充。 与接受学习的相互配合和有效的补充。 26
9
由于布鲁纳的研究和卓越的贡献, 由于布鲁纳的研究和卓越的贡献, 先后被耶鲁、哥伦比亚、巴黎、 先后被耶鲁、哥伦比亚、巴黎、 柏林、罗马、西比、谢菲尔德、 柏林、罗马、西比、谢菲尔德、 九所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坦普尔等九所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坦普尔等九所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还 先后荣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 先后荣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 (1962年 献奖(1962 献奖(1962年),美国教育研究联合会和教 育出版社机构联合奖(1969年 联合奖(1969 育出版社机构联合奖(1969年),国际巴尔 扎恩奖(1987年 扎恩奖(1987年)等。
17
19
布鲁纳的第二个著名的观点是在教 布鲁纳的第二个著名的观点是在教 学方法上大力提倡“发现法” 学方法上大力提倡“发现法”。 如何学? 如何学? 发现法——指由教师创设情景, 发现法——指由教师创设情景,使 ——指由教师创设情景 学生在这种情景中产生矛盾,进行主动、 学生在这种情景中产生矛盾,进行主动、 积极的思考, 积极的思考,提出自己对问题解决的设 通过分析、运算、操作等过程, 想,通过分析、运算、操作等过程,对 教材进行加工、改组, 教材进行加工、改组,最后自行发现原 原则,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理、原则,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14
布鲁纳说: 我们不论教什么学科, 布鲁纳说:“我们不论教什么学科,务 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在教学中, 在教学中,基本结构是构成该学科的基 本框架,只要基本框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也 本框架, 就形成了该门学科基本轮廓, 就形成了该门学科基本轮廓,以后学生的学 习也就是往这种基本的框架中添砖加瓦。 习也就是往这种基本的框架中添砖加瓦。 布鲁纳不仅重视使学生掌握基本原理, 布鲁纳不仅重视使学生掌握基本原理, 而且重视使学生掌握基本态度。 而且重视使学生掌握基本态度。
15
布鲁纳认为: 掌握某一学术领域的基 布鲁纳认为:“掌握某一学术领域的基 本观念,不但包括掌握一般原理, 本观念,不但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 包括培养对待学习和调查研究, 包括培养对待学习和调查研究,对待推测 和预感, 和预感,对待独立解决难题的可能性的态 他认为, 度。”他认为,学生为了在学习上和将来 的工作上取得成功, 的工作上取得成功,必须有对待学习和科 学工作的正确态度, 学工作的正确态度,就像科学家对待工作 有正确的态度一样。 有正确的态度一样。
S=1
发现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
传统教学方法是把学科当作一堆现成的 成果来教,调动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 发现法是教这一门学科的结构、学科体 系和学习科学家的思考方法和行动程序,要 求学生理解、发现科学形成的过程。
22
发现学习的特征 :
1.强调学习过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要学生参与建 强调学习过程: 强调学习过程10 Nhomakorabea二
布鲁纳的两大理论观点
①.社会背景 ②.理论背景
1.布鲁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1.布鲁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布鲁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2.布鲁纳的两大理论观点: 2.布鲁纳的两大理论观点: 布鲁纳的两大理论观点 ①.学科结构理论 ②.发现教学理论
11
1.布鲁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1.布鲁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24
26
2.学科结构理论的局限 2.学科结构理论的局限
片面强调知识结构论 内容过度理论化、抽象化 内容过度理论化、 对学科结构的假设缺乏深层的认识论思考 忽视学生情意方面的发展等, 忽视学生情意方面的发展等, 按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设计的课程教材 忽视了与社会现实生活,与学生生活, 忽视了与社会现实生活,与学生生活,以及与 教师和学生“ 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能力的联系,因 的能力的联系, 而并不能解决科学的课程论所应解决的基本问 题。 25
4.强调信息提取:提取信息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信 强调信息提取: 强调信息提取
息,知道信息贮存在哪里和怎样才能提取信息。
23

对布鲁纳理论的评价
1.布鲁纳提出的学科基本结构和发 现教学理论,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 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的重要性;强 调发展学生智力,重视逻辑思维和 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强调改革教 学方法;十分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的作用等思想,都有一定的科学 价值,直接推动了20世纪60年代美 国中小学以课程革新为中心的教育 改革运动。 。
2

1915.10.1
生平简介
1937 1938 1941 拉 导 希 师 里
1.布鲁纳的学习历程 布鲁纳的学习历程
杜克大学 文学学士 杜克大学 心理学研 究生院 3
转入哈佛
(动物知觉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博士学位
2.布鲁纳的工作历程 布鲁纳的工作历程
1945 哈佛大学 心理学 讲师 1948 哈佛大学 心理学 副教授
社会背景 ①.社会背景
二战后, 二战后,苏、美两大集团对立 冷战 1957年苏联首先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1957年苏联首先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导火索) 年苏联首先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1958年美考察团访问苏联 1958年美考察团访问苏联 美 国 课 程 改 革
②.理论背景(皮亚杰) 理论背景 皮亚杰)
儿童智力结构发展说 感觉运算智力阶段 0—2岁 2 前运算智力阶段 2—7岁 7 12岁 具体运算智力阶段 7—12岁 12 形式运算智力阶段12 15岁 12—15 形式运算智力阶段12 15岁 12
6
主要代表著作有: 主要代表著作有:
《人民的委任》 (1944年) 人民的委任》 (1944年 意见与人格》(1956年 《意见与人格》(1956年) 思维之研究》(1956,与人合作) 《思维之研究》(1956,与人合作) 教育过程》 《教育过程》(1960) 论认识》 1962) 《论认识》(1962) 《关于学习的学习》(1963年) 关于学习的学习》(1963年 教学论探讨》 《教学论探讨》(1966) 认知生长之研究》(1966,与人合作) 《认知生长之研究》(1966,与人合作) 认识成长过程》(1968年 《认识成长过程》(1968年) 7
18
X
1
X
X
1
S=1
1
S=X*X
面积=边长× 面积=边长×边长
1
S=X*1=X
S=X
S=X*X+2*X+1 或 S=(X+1)(X+1) S=X*X
X*X+2*X+1 =(X+1)(X+1) S=X S=1
S=X S=X*X+4*X+4 或 S=(X+2)(X+2) S=X*X
X*X+4*X+4 =(X+2)(X+2) 二次方程的 因式分解规律
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
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 究者。
2.强调直觉思维:直觉思维采取跃进、越级和走捷 强调直觉思维: 强调直觉思维
径的方式来思维的 。
3.强调内在动机:发现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好奇 强调内在动机: 强调内在动机
心。学生易受好奇心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
《教育的适合性》(1971) 教育的适合性》 教育过程再探》(1971年 《教育过程再探》(1971年) 论教学的若干原则》(1972年 《论教学的若干原则》(1972年) 超越所给的信息》 《超越所给的信息》(1973) 儿童的谈话:学会使用语言》 《儿童的谈话:学会使用语言》(1983) 心的探索》 《心的探索》(1984) 实作的心灵,可能的世界》 1986) 《实作的心灵,可能的世界》(1986) 意义的行动》 1990) 《意义的行动》(1990) 教育文化》 1996) 《教育文化》(1996) 《教育过程》被公认为他的经典代表作 8 教育过程》被公认为他的经典代表作
1962-1964
服兵役 联合国心 理战部
1956 拜访瑞士 皮亚杰
1960-1972
1959 美国科学 院科学教 育委员会 主席 1960
1965
美国心 理学会 主席
白宫教育 委员会委 员
哈佛大学 认知研究 中心主任
总统教 育顾问
4.布鲁纳的理论著作 4.布鲁纳的理论著作
布鲁纳在众多领域进行了富有成效 的研究, 的研究,是一位在西方心理学界和教育 界都享有声誉的学者。 界都享有声誉的学者。 从1941年获得博士学位以后的30多 1941年获得博士学位以后的30多 年获得博士学位以后的30 年间几乎平均每两个月发表一篇著作。 年间几乎平均每两个月发表一篇著作。 最著名的主张是: 最著名的主张是:任何题材都可以 在任何发展阶段教予任何一个孩童。 在任何发展阶段教予任何一个孩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