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种不同翼状胬肉手术方式术后复发率比较

四种不同翼状胬肉手术方式术后复发率比较

四种不同翼状胬肉手术方式术后复发率比较【摘要】目的比较四种不同的翼状胬肉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寻找一种能减少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最优术式。

方法将所选病例随机分成4组,分别采用4种手术方式,即A:单纯肉切除术, B: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应用丝裂霉素(MMC)术,C:肉切除+羊膜移植术,D组: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手术均在显微镜下进行,术后随访观察3个月至3年。

结果 A组复发率为36% , B组复发率为30%, C组复发率为26%。

D组复发率为10%。

四组间两两比较,统计学处理,P <
0.1,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能有效降低翼状胬肉的术后复发率。

【关键词】翼状胬肉手术丝裂霉素角膜缘干细胞羊膜移植
翼状胬肉是眼表常见疾病,当胬肉侵及角膜中央区后,即影响视力又影响美观。

翼状胬肉的治疗方法很多,保守疗法有药物、腐蚀、烧灼、冷冻、激光、超声波等,但效果均不理想。

因此,手术仍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而手术切除后的翼状胬肉易复发,为了研究不同手术方式对翼状胬肉复发率的影响,我科从2008年4月-2011年4月的3年间对120例翼状胬肉采取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并观察术后复发率。

因本研究是讨论手术方式对复发率的影响,故对于复发性肉排除在本研究之外,现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均为我科住院患者92例120眼,男性45例,55眼,
女性57例,65眼,患者的平均年龄42.5岁。

按患者的入院次序随机分配成四组,A组30眼,采取单纯肉切除术。

B组30眼,采取胬肉切除+局部丝裂霉素用药。

C组30眼,采取胬肉切除+羊膜移植术。

D组30眼,采取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1.2 羊膜的取材与保存:羊膜均为母体血清中排除肝炎、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性疾病的足月顺产或剖宫产健康孕妇胎盘上的无菌羊膜。

将新鲜胎盘以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用含2000u/ m1妥布霉素生理盐水浸泡10-15分钟后,将羊膜从绒毛膜分离出来,上皮面朝上平铺贴附于含2000u/m1妥布霉素湿纱布垫,置于4℃冰箱内保存,24小时内使用。

2 愈合标准
2.1 痊愈:乎术区光滑、洁净,结膜平整无充血,角膜创面上皮覆盖光滑,无新生血管及肉组织增生;
2.2 复发:结膜明显充血肥厚;角膜创面有新生血管及胬肉增生。

3 手术方式
所有手术均在显微镜下由同一术者进行。

A组:单纯胬肉切除术式。

B组:单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应用MMC术式。

C组:胬肉切除+羊膜移植术式。

D组: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式。

4 术后处理
所有患者术后白天滴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国产)+硫酸软骨
素眼液,两种眼液交替滴术眼,1小时1次。

晚上结膜囊内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碘必殊)。

5 结果比较
术后随访36个月,各组术后复发率结果如下:
表1 四种手术方式的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比较
手术方式未复发例数复发例数合计复发率
A组 19 11 30 36%
B组 21 9 30 30%
C组 22 8 30 27%
D组 27 3 30 10%
合计 89 31 120
表2 四组间两两比较的统计学结果
组间比较 x 值α= 0.1 α= 0.05
A-B x=0.3 P>0.1 P>0.05
A-C x=0.49 P>0.1 P>0.05
A-D x=5.26 P<0.1 * P<0.05 *
B-C x=0.08 P>0.1 P>0.05
B-D x=3.75 P<0.1 * P>0.05
C-D x=2.78 P<0.1 * P>0.05
由表2可知:在α=0.1水平上,A组与D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间有统计学意义,而在α=0.05水平上,仅A组与D组有统计学意义。

因本研究各组病例数均为30例,研究对象较少,故取α=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