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公正公平,对于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道德公正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更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终身发展。
具体说:
1、有利于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形成
教师能够对人对己作到公正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公正处理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系,就会有利于形成较好的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公正对待同事、领导,则有利于协调不同的教育职能,形成教育集体的良好心理氛围,从而形成教书育人的学校教育的内部环境;公正地对待学生是教师公正的重点,这一种教师公正则有利于直接的教育、教学环境的形成。
比如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我们常常看到,由于教师对优秀学生的偏爱和对所谓差生或后进生的忽视或其他不公正的对待,后进生出于一种反抗心理,往往会强化其“捣乱”的倾向。
其结果当然是教育教学秩序的混乱,最终是不利于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的。
2、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
公正是人格的脊梁。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句话虽然是对从政者说的,但对教师同样适用。
教师既是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管理者。
如果教师的行为是不公正的,除了同行、领导的舆论、谴责和制度的制约之外,最主要的是影响教师的威信。
上海师大曾有一次对 4500 学生的调查,结果有 84% 的被试认为“公正”是“教师工作重要的职业品质”; 92% 的被试认为,“偏私和不公正”是“最不能原谅的教师品质缺陷”。
由于学生对教师公正品质的期望很高,教师公正与否,当然影响他在学生心目着的形象。
一个没有威信或威信不高的教师注定将成为一个成就不高的教师。
3、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教师公正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十分重要。
这一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学生个体,另一个是对学生集体。
对个体而言,教师公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之一。
比如,教师对优等生的偏爱和对后进生的忽视或其他不公正的对待就既不利于优等生又不利于后进生的积极性的发挥。
对前者的溺爱会助长其骄傲和浮躁的情绪,丧失其不断进步的动力;对后者的忽视当然更会损伤学生的自尊,打击其本来就可能不高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学生集体来说,不公正的教师行为会人为地造成学生集体的分裂。
其结果当然是集体生活和集体
建设的动力减退、集体对学生个体在德育和智育诸方面的教育性降低。
4. 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
由于公正本身就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涵,所以教师公正本身直接构成德育的内容。
教师要让学生选择公正的生活准则,他自己就必须首先作到为人处事的公正无私。
同时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往往是公正、无私、善良、正义的代表,对教师有非常美好的期待。
这一美好的期待决定着当教师在与他们的交往中作到公正办事时,他们就会感觉到公正的美好和必要,从而奠定他们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努力追求道德公正的心理基础。
反之,当他们原本有着美好期待的老师不能公正无私时,不仅会伤害他们对于老师的美好的情感,而且会让他们怀疑显性道德教育课程所教授的公正本身的合理性,从而妨碍他们的道德成长。
正如夸美纽斯所说:“除了智者,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有智慧的人;除了能言善辩者外,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能言善辩者;除了道德的笃敬宗教者外,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有道德的和笃敬宗教的人”。
所以我们也完全可以说,除了践行公正者,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公正的人。
5、有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
首先,教师的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公正直接从属于社会公正。
比如在招生、评价等问题上,能否公正对待一切对象就是一个直接的宏观的社会公正问题。
有些公正形态虽然属于微观的问题,但也是社会公正的一部分。
比如,课堂上的公正,虽然涉及的不过几十个人,但它一样属于社会公正的组成部分。
如果考虑到几十个学生可能联系到的人群,则这一公正涉及的面会更为广阔。
其次,根据杜威的观点,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因此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起点。
如果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不能感受应有的公正存在,那么学生将很难建立起公正的信念,最终会不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
所以教师能否实践公正关系到一个社会公正的实现及其程度。
总之,教师的幸福源于师爱。
教师的公平是我们成为一名合格教师最基本的标准。
我们要切记:一枝独秀不是春,我们要努力创造百花齐放、桃李满园的美好春景。
公正就像一面镜子,能反映出教师的心灵,它又像一把标尺,衡量着教师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