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广电集团化历程段慧慧【内容摘要】经过20多年蓬勃而迅速的发展,在新世纪我国广播电视业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宏大的气魄做强做大,拉开了组建广播电视集团的雄伟战略的序幕。
本文从我国传媒改革与发展的宏观视角出发,以探索国际化背景下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产业集团化发展道路为主线,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广播电视产业化的概念内涵,并寻求其产生的理论和政策依据,指出集团化是广播电视产业化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发展历程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学家一般用“转型期”来定义这一阶段。
按社会学家的理解,转型期就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包括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变,在中国的场景下,还特别指从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变。
特别是1992年中国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平台,社会进入一种调整型的加速发展时期。
传媒业的高与快回报率使得资本大量向传媒产业集中,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大的传媒兼并合并案,垄断、兼并、集中几乎成为传媒业的主流词汇,这无形中也刺激了中国的传媒市场。
从1999年开始的中国广电媒介集团化进程标志着中国电视经济发展开始走向产业化、集约化发展。
一、政策引领下的广电媒介集团化发展进程产业是指生产同类产品(或服务)及其可替代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群,在同一市场上的相互关系的集合。
根据这一概念来分析,中国电视经营行业已经可以称得上为产业,从产业化发展的历史中可以看到当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由分散化向集中化转变,中国的电视产业发展遵循了这一程式,在提出产业化发展后又提出了广电媒介集团发展的概念。
广电媒介集团是指由若干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广电企事业单位,为提高劳动效率,形成规模效益,基于股权持有或合同约定,在统一经营管理广播电视业务基础上组成的经济联合组织。
早在1996年时广播电影电视部在《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广播影视工作的意见》中就已经提出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走集团化、实业化、国际化道路的思路,稳步进行企业改革、改造、改制和加强管理。
”但是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广电集团一直停留在纸面上,并没有付诸任何的实践。
1998年中宣部1号文件内部通报了关于组建广播电视集团的精神,在《1998年广播电影电视工作要点》的第五条中提到了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集团思路,对企业进行改革、改组,扩大股份制试点。
推进广播影视集团化进程”。
同年9月18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出了《关于组建广播影视集团审核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组建广播影视集团的思路,从此中国广电媒介集团化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在有了政策上的支持以后,中国的广电媒介集团化发展便进入了实践阶段,1999年6月无锡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广电集团――无锡广播电视集团。
在无锡广播电视集团成立后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由信息产业部和广电总局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建设管理意见》,这就是通称的“82号文件”。
这是一份可以标志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的文件,在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组建包括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在内的广播电视集团的基础上,将网络传输公司纳入集团。
”“82号文件”是对此前的无锡行为的一种肯定与鼓励。
2000年11月,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化发展的试行工作的原则意见》,这一意见从总体上全面的规定了广电媒介集团的事业单位性质、组建原则,工作职责,组建程序等内容,为组建广电媒介集团提供了全面的政策指导。
此后组建广电媒介集团成为了党和政府在媒介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从2000年到2005年,广电总局在每年的广播电影电视工作要点中都要提到关于集团化发展的内容,一时间,集团化发展成为了中国广电媒介产业发展的主题。
上述文件政策对中国广电媒介集团化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在得到了政策的支持后,中国的广电媒介集团迅速发展起来,2000年12月,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省级广电媒介集团。
2001年1月山东省成立广播电视总台,这些试点集团的建立为中国电视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党和国家的相关管理部门在肯定了这些经验之后又进一步提出促进发展的政策。
200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即“17号文件”),意见指出,按照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要求,组建一批综合能力强的大型集团,推动结构调整,促进跨地区发展和多媒体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
积极推进集团化建设,把集团做大做强。
在现有试点基础上,组建若干大型集团,增强集团影响力和竞争力。
如果说1999年的82号文件是开了一个窗口,17号文件则是将这个点变为了面,给了全国各地的广播电视业一个集团化发展的条件。
在17号文件出台以后,各地纷纷组建广电集团。
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等省的广电集团相继成立,2001年12月,集合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台、国际台、中国电影集团、中视传输网和中视互联网等媒介组织成立的综合性传媒集团――中国广播影视集团成立。
到2002年底已经成立了14家广电媒介集团,中国的广电媒介集团化进入一个跨越式的加速发展期,中国广播影视集团成立标志着这种“跃进式”的集团化发展达到了一个顶峰。
2003年12月国家广电总局五在总结了前一阶段的集团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在分析了中国传媒业的发展现状后提出“着力打造一批实力雄厚、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广播影视产业集团公司,带动整个广播影视产业向前发展。
”在经过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和国家各方面的鼓励之后,中国的广播广电媒介集团化进程又进一步加速。
但是,经过四年多的发展,广电集团的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集团性质问题上的事业性集团与经济性集团的不分,在发展方式上的“跃进式”跑马圈地模式等,还有成立集团后,内部有效整合不足,很多地方的广电集团只是将一些资源组合,但是还达不到整合的程度,是合而不整。
打一个比喻,中国的广电集团只是用绳索将一些小舢板串联起来,与理想中的航空母舰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引起了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广电总局也积极的寻找对策。
在2004年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在大会报告《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广播影视改革与发展》中提出“鉴于由作为喉舌性质的电台、电视台组成的事业性质的广电集团,容易与社会上一般理解的产业集团的概念相混淆,经中央领导同意,我们已不再批准组建事业性质的广电集团,允许组建事业性质的广播电视总台(台)。
已经成立的事业性质的广电集团内部一定要尽快剥离经营性资产,组建产业经营公司或集团公司,进入市场开展产业经营;也可以改为总台,在总台内部进行事业产业分开运营的改革。
”至此,轰轰烈烈的中国广电媒介集团化进程开始冷静下来,“跃进式发展”过程基本结束,中国广电媒介集团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整合阶段。
二、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面临的形势从世界范围内看,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综合国力竞争激烈。
在这个大背景下,各国的广播影视业也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新闻传播业掀起了一股规模空前的并购和整合浪潮,通过强强联合形成了一批超级传媒集团,有的并购金额就高达近两千亿美元,并购后的年收入达数百亿美元。
二是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西方大型传媒集团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加快了在全球范围的扩张步伐,千方百计抢占新的市常广播影视业的国际竞争是一种大趋势,而且会越来越激烈。
从长远看,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的广播影视都不可能关起门来发展,也不可能长期依赖政府特别保护,必须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
三是数字和网络技术等高科技发展越来越快。
广播影视的数字化、网络化将有可能迅速带动广播影视业新一轮的产业优化升级,使广播影视的布局、结构发生新的变化。
四是多媒体综合性发展趋势日益显著。
西方一些大的传媒集团都实行跨媒体、跨行业经营,既拥有广播电视,又拥有电影、报刊、音像、出版等业务。
从国内看,以党的十六大召开为标志,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迈出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新步伐。
新形势下,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我国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广播影视担负崇高使命和重大责任,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食粮;必须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加快自身体制、机制的改革,使之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从数量扩张为主向素质提高为主转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电影和音像已经部分地、有限度地对外开放,国外部分大型传媒集团也已经有条件地进入我局部地区。
这既给我们带来一些发展机遇,也使我们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中国广播影视集团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规模,在国内同行业内或与其他传媒集团相比,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与西方大型传媒集团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在各种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集团迫切需要采取新的措施,加快做强做大的步伐。
总之,今后几年集团既有着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又存在一些不可轻视的困难和挑战。
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胆开拓,不断进取,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的优势,善于抓住各种机遇,勇于应对各方挑战,努力化解不利因素,切实解决好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开创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1]《公共政策》林水波,张世贤 [M]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2[2]《政策科学(第二版)》陈振明 [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郎劲松[M] 新华出版社.2003[4]《世界传媒政策新视野》金冠军等主编 [M] 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5]《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对策》陆地[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世界电视产业市场概论》陆地[J]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战略》胡正荣主编[D]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8]《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简史(1949――2000)》徐光春主编 [D]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9]《美国广播电视产业》[美]詹姆斯?沃克,道格拉斯?弗格森著,陆地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0]《中国广播电视年鉴》[M](1998――2005)[11]《广播影视工作重要文件汇编》 [M](1996――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