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樱桃主要病害

樱桃主要病害

樱桃、大樱桃病害樱桃、大樱桃褐腐病Sweet cherry brown rot症状主要为害叶、果。

叶片染病,多发生在展叶期的叶片上,初在病部表面现不明显褐斑,后扩及全叶,上生灰白色粉状物。

嫩果染病,表面初现褐色病斑,后扩及全果,致果实收缩,成为灰白色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

病果多悬挂在树梢上,成为僵果。

病原Sclerotinia kusanoi P. Henn. 称樱桃核盘菌,异名Monilinia kusanoi (P. Henn.)属子囊菌门真菌。

子囊盘钟状或漏斗形,中央凹陷,直径6mm,柄长3~8(mm)。

子囊无色,圆筒形,大小125~140×7~9(μm),子囊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大小10.5~13.5×4.5~6(μm)。

分生孢子梗丛生,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10.5~19.5×7~12(μm)。

此外,有报道Sclerotinia fructigena Aderh. et Ruhl. 称果产核盘菌,也侵染成熟果实,亦为该病病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病果中越冬,翌年4月,从菌核上生出子囊盘,形成子囊孢子,进行广泛传播。

落花后遇雨或湿度大易发病。

防治方法(1)及时收集病叶和病果,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菌源。

(2)改善樱桃园通风透光条件,避免湿气滞留。

开花期至果实膨大期棚内相对湿度控制在60%左右,不宜过高或过低。

(3)开花前或落果后喷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或12%松酯酸铜乳油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

樱桃、大樱桃枝枯病Cherry canker症状江苏、浙江、山东、河北樱桃产区均有发生,造成枝条大量枯死,影响树势。

皮部松弛稍皱缩,上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

粗枝染病病部四周略隆起,中央凹陷,呈纵向开裂似开花馒头状,严重时木质部露出,病部生浅褐色隆起斑点,常分泌树脂状物。

病原Phomopsis mali Roberst 称苹果拟茎点霉,属半知菌类真菌。

病枝上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子座和分生孢子器。

内含分生孢子梗和两型分生孢子,一种为椭圆形,单胞无色,两端各具1油球,另一种丝状,单胞无色,一端明显弯曲状。

为害樱桃、苹果、梨、李子枝干,引起枝枯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子座或菌丝体在病部组织内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大量两型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入枝条,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致该病不断扩展。

3~4年生樱桃树受害重。

防治方法(1)加强管理,使树势强健。

发现病枝,及时剪除。

冬季束草防冻。

(2)抽芽前喷1:1:100倍式波尔多液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

(3)4~6月喷洒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50%可灭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900倍液。

樱桃、大樱桃疮痂病Cherry scab症状樱桃疮痂病又称樱桃黑星病。

主要为害果实,也为害枝条和叶片。

果实染病初生暗褐色圆斑,大小2~3(mm),后变黑褐色至黑色,略凹陷,一般不深入果肉,湿度大时病部长出黑霉,病斑常融合,有时1个果实上多达几十个。

叶片染病生多角形灰绿色斑,后病部干枯脱落或穿孔。

病原Venturia cerasi Adh. 称樱桃黑星菌,属子囊菌。

无性态为Fusicladium cerasi 称樱桃黑星孢,属半知菌类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菌丝在病枝梢上越冬,翌年4~5月气温高于10℃产生分生孢子,适温为20~28℃,适宜相对湿度为80%以上,病菌直接侵入果实的,经20~70天潜育,于6月开始发病,7~8月进入发病盛期。

春、夏多雨潮湿易发病,桃园低洼、湿气滞留、栽植过密不通风发病重。

晚熟品种常较早熟品种发病重。

防治方法(1)修剪时注意剪除病梢,可减少菌源,改善通风透跟光条件。

(2)棚室桃树要注意放风散湿,露地桃园雨季注意排水,严飞一防湿气滞留,降低桃园湿度。

(3)桃树发芽前喷80%五氯酚钠250倍液。

(4)落花后15天,喷洒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25%苯菌灵•环己锌乳油8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15天1次,防至7月份即可。

樱桃、大樱桃黑色轮纹病Cherry black spot症状主要为害叶片。

初生褐色小斑,圆形至不规则形,后变茶褐色,轮纹状,直径10mm左右,上生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Alternaria cerasi Pateb. 称樱桃链格范,属半知菌类真菌。

分生孢子梗丛生,有明显孢痕、曲膝状,具分枝和分隔,黄褐色,下部色深,顶端略尖,大小40.9~79.9×4.5~6.3(μm)。

分生孢子倒棍棒状,浅黄色,具纵隔膜1~2个,横隔膜0~6个,分隔处略溢缩。

顶端有喙,大小24.2~50.3×8.7~13.7(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病原菌是一种弱寄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病叶等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气温回升,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后在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

病菌生长适温25℃左右,能够穿透寄主表皮侵入。

缺少肥料,生长势衰弱,伤口多易发病;树冠茂密,通风透光较差,地势低洼发病重。

防治方法(1)选用意大利早红、大紫、拉宾斯、红灯、巨红、芒果红、那翁等优良品种,精心管理,注意施肥,使樱桃树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

(2)必要时于发病前喷洒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喷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樱桃、大樱桃褐斑穿孔病Cherry shothole brown spot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和新梢。

叶上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略带轮纹,大小1~4mm,中央灰褐色,边缘紫褐色,病部生灰褐色小霉点,后期散生的病斑多穿孔、脱落。

造成落叶。

病原Mycosphaerella cerasella Aderh. 称樱桃球腔菌,属子囊菌门真菌。

无性态为Pseudocercospora circumscissa (Sacc.) Y. L. Guo et X. J. Liu 称核果假尾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异名Cercospora circumscissa Sacc. 子囊座球形至扁球形,大小72μm。

子囊圆筒形,大小35.4×7.6(μm)。

子囊孢子纺锤形,双细胞,无色,大小15.3×3.1(μm)。

无性态子座生在叶表皮下,球形,暗褐色,大小20~55(μm)。

分生孢子梗紧密簇生在子座上,青黄色,宽度不规则,不分枝,有齿突,曲膝状,直立或略弯曲,顶端圆锥形,0~2个隔膜,大小6.5~35×2.5~4(μm)。

分生孢子圆柱形,近无色,直立至中度弯曲,顶端钝,基部长倒圆锥形平截,3~9个隔膜,大小25~80×2~4(μm)。

除为害樱桃外,还侵染枇杷、李、杏、福建山樱桃、山桃、稠李、桃、曰本樱花、梅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落叶上或枝梢病组织内越冬,也可以子囊壳越冬,翌春产生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气流传播。

6月开始发病,8~9月进入发病盛期。

温暖、多雨的条件易发病。

树势衰弱、湿气滞留或夏季干旱发病重。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2)秋末彻底清除病落叶,剪除病枝集中烧毁。

(3)精心养护。

干旱或雨季应注意及时浇水和排水,防止湿气滞留,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强树势。

(4)展叶后及时喷洒1:1:200倍式波尔多液或20%龙克菌悬浮剂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也可用硫酸锌石灰液,即硫酸锌0.5kg,消石灰2kg,加水120kg配成。

樱桃、大樱桃根癌病Cherry root knot症状樱桃根癌病是根部肿瘤病。

肿瘤多发生在表土下根颈部和主根与侧根连接处或接穗和砧木愈合地方。

肿瘤先从根部皮孔突起,在幼树主干上也能形成,这与遭受冻害或机械损伤及虫伤等有关。

病菌易从伤口侵入,在病原细菌剌激下细胞迅速分裂而形成瘤肿。

瘤体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直径0.5~8(cm)。

幼嫩瘤淡褐色,表面粗糙不平,柔软海绵状;继续扩展,瘤体外层细胞死亡,颜色逐年加深,内部组织木质化形成较坚硬的瘤。

染病的苗木,早期地上部症状不明显,随病情扩展,根系发育受阻,细根少,树势衰弱,病株矮小,叶色黄化,提早落叶,严重时造成全株干枯死亡。

病原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E. F. Smith & Townsend) Conn. 称根癌土壤杆菌,属土壤野杆菌属细菌。

病菌有三个生物型,I型和II型主要侵染蔷薇科植物,III型寄主范围较窄只为害葡萄和悬钩子等植物。

北方导致樱桃根癌病的菌株,属生物I型和II型。

菌体短杆状,大小1.2~3×0.4~0.8(μm),能游动,侧生1~5根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氧化酶阳性,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产生较多的胞外多糖,菌落光滑无色,有光泽,有些菌株菌落呈粗糙形,好氧,适宜生长温度25~30℃,最适pH7.3,适应pH5.7~9.2。

该菌除为害樱桃外,还为害葡萄、苹果、桃、李、梅、柑橘、柳、板栗等93科643种植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根癌细菌是一种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存活很长时间,依土壤类型、含水量而异,存活时间变化很大,在土壤未分解病残体中可存活2~3年,细菌单独在土壤中只能存活1年,随病残体分解而死亡。

雨水和灌溉水是传播的主要媒介,地下害虫、修剪工具、病残组织及污染有病菌的土壤也可传病,带菌苗木或接穗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

病菌通过伤口侵入,修剪、嫁接、扦插、虫害、冻害或人为造成伤口,病菌都能侵入。

影响发病条件有温度、湿度和降水等,冻害与发病关系密切,田间温度18~26℃,降雨多,田间湿度大,病害扩展快,病情严重。

受冻害重的樱桃病害也严重。

地势与发病关系一般是地势较高的沙壤土病势较轻,地势低洼发病重,碱性土壤有利其发病,华北地区土壤酸度一般为pH7~8,偏微碱性,适合根癌病发生。

防治方法(1)禁止从病区调入苗木,选用无病苗木是控制该病蔓延的主要途径。

(2)加强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适当增施酸性肥料,使土壤呈微酸性,抑制其发生扩展。

(3)刮除肿瘤,及时发现切除,伤口用2%402杀菌剂消毒,根茎周围替换无病土,连续防治可以使病害得到控制,生物防治可用土壤杆菌K84菌株产生的agrocin84,菌株不同敏感性不同,使用前应进行试验,证明有效再使用。

樱桃、大樱桃病毒病Cherry mosaic症状樱桃已发现40种病毒,症状常因毒原不同表现多种症状。

叶片出现花叶、斑驳、扭曲、卷叶、丛生,主枝或整株死亡,坐果少、果子小,成熟期参差不齐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