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草坪草病害
Signs of the causal fungus of rust disease on Kentucky bluegrass
Stem rust on bluegrass turf
Barley grass stripe rust
病原菌
几乎每一种禾草可受1种或几种锈菌侵染
冠锈:Puccinia coronata
菌丝体淡黄褐色-褐色,直径4-15um,直角分枝, 分枝处缢缩,形成隔膜。菌核深褐色,直径 1~10mm,形状不规则,表面粗糙。
寄主范围广泛,250多种植物。
侵染循环
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中,或微菌核在土壤中越冬、越 夏,渡过逆境。菌丝体侵染的最适温度为21~32℃。 菌核萌发的温度范围8~40℃,最适28℃,可在土壤 中存活多年。
禾草锈病 Rust
禾草感染锈病后叶绿素被破坏,光合作用降低,
蒸腾作用增强,大量失水,叶片变黄枯死,草地
提前衰退。
病草适口性差,利用率低。
有学者报道,锈病严重的禾草被家畜采食后会产
生呕吐等中毒症状。
常见的有:秆锈病、叶锈病、条锈病和冠锈病。
症状
锈病共同的症状特点是叶片、叶鞘和茎秆上生成
药剂防治:
发病期每隔7~10天施药一次。
可选用粉锈宁、期较长,苗期喷施400ul/ml药液,持
效期55天,有效保护2~6叶期幼苗;200ul/ml,
持效期34天。成株喷施100ul/ml,持效期50天
以上。 适期早喷,效果更佳。
禾草镰刀菌病害
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
通过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的形状、大小、色泽、
着生特点等进行初步诊断。
秆锈病 Stem rust
孢子堆主要生于茎秆和叶鞘上。夏孢子堆大,长
椭圆形至长方形,深褐色,散生,穿透叶片能力
强,致使叶片两面形成夏孢子堆,叶表面孢子堆
处表皮撕裂,向两侧翻卷。
冬孢子堆大型,长椭圆形、狭长形,黑色,散生,
Pink patch
病原菌
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
大刀镰刀菌(F. culmorum)
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
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um)
异孢镰刀菌(F. heterosporum)
早熟禾镰刀菌(F. poae)
雪白镰刀菌(F. nivale)等。
孢子萌发和侵入寄主需要水膜或100%RH。因而
降雨量和雨日数是决定锈菌流行主导因素。
种植密度高、遮荫、排水不良、低洼积水有利于
发病。
偏施N肥,禾草徒长,抗病性降低。
转主寄主
秆锈菌:小檗属(Berberis)、十大功劳属
(Mahonia)
条锈菌:唐松草属(Thalictrum)、小乌头
(Isopyrum fumaxioides)、飞燕草属
Bipolaris 离蠕孢属
分生孢子略弯,舟形, 纺锤形,椭圆形,仅两 端细胞可萌发 分生孢子弯曲 第三胞膨大
Curvularia 弯孢属
德氏霉(Drechslera)
早熟禾德氏霉(D. poae):早熟禾、马唐、画眉
干枯德氏霉(D. siccans):黑麦草、早熟禾、梯牧 草、鸭茅 巨德氏霉(D. gigantea):狗牙根、冰草
蔫,病部变褐腐烂,病株死亡。干腐和湿腐。
熔失(Melting out):当湿度较大时,叶斑、叶枯 称为“熔失病”。
发展迅速,叶鞘脱落,草地在短时间内突然消失,
Leaf spot
Foot rot
Patches
Melting out
病原菌
属名 Drechslera 德氏霉属 形态特征 分生孢子直,圆柱状, 所有细胞均可萌发 孢子形态
网斑德氏霉(D. dictyoides):羊茅、黑麦草、鸭茅、 雀麦 德氏霉(D. erythrospila):翦股颖 德氏霉(D. catenaria):翦股颖
离蠕孢(Bipolaris)
禾草离蠕孢(B. sorokiniana):多种禾草
狗牙根离蠕孢(B. cynodeonitis):狗牙根和结缕草
第12章 禾草病害治理
禾草蠕形菌病害
包括由德氏霉、离蠕孢、弯孢等蠕形菌引 起的病害 这类病害的发生较为普遍 是草坪草上一类很重要的病害
症状
该类菌可侵染多种禾草的各个器官,引起类 型众多的症状 叶斑和叶枯(Leaf spot and blight)
早熟禾:紫色病斑,中央褐色、灰白,叶斑进 一步扩大,叶片干枯。 翦股颖:褐色-红褐色小斑,后扩大、合并,形 成枯斑。
紫羊茅和细羊茅:红褐色小斑点,病斑切断叶 片,由尖端向基部干枯。
网斑(Net blotch):在高羊茅和黑麦草上,由褐
色小斑点发展成为深褐色网状病斑。
轮纹斑(Zonate leaf spot):易在暖季型的狗牙根
上发生,有小褐点发展为深褐色的同心轮纹斑。
基腐、根腐(Foot and root rot):叶片褪绿、萎
(Dephinium)、银莲花属(Anemone)、毒毛茛
(Rannunculus virosa)和类叶升麻属(Acteae)
防治措施
抗病品种:引进评价、选育
科学施肥:根据土壤营养状况,施入充足的P、K
肥。
合理排灌:不宜在低洼不平处建立草地或草坪。注
意排涝,避免傍晚灌溉,减少孢子在液态水膜中萌 发的机率。 草地卫生:铲除转主寄主,移除病残体。 草地利用:提早刈割或放牧;降低留茬高度。
四孢离蠕孢(B. tetramera):狗牙根和结缕草
弯孢(Curvularia)
新月弯孢(C. lunata):早熟禾 不等弯孢(C. inaequalis):早熟禾、翦股颖
侵染循环
初侵染源主要来自种子和土壤。病菌以菌丝体在种皮
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颖壳上,还可以在
土壤中的植物残体上越冬。
防治措施
灌水:避免过量灌溉、高湿,尤其高温季节
合理利用:减少刈割或放牧频率,以减少伤口的侵入
土壤:防止酸性土壤,可适当施入石灰,调节酸碱度 6~7。
种子处理:种子重量0.2%的福美双; 0.5%的退菌特; 0.8%的萎锈灵。 田间喷雾:
65%代森锌500~1000倍
50%多菌灵800~1000倍 50%退菌特600~1000倍
禾草褐斑病
Brown patch
由于丝核菌引起的症状并不只有褐斑,所以有学者
称其为“丝核菌综合症”。
该病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病害。
在我国,尤其在黄淮河流域发病较重,常常造成大
面积的草坪枯死。
西安建植2~3年的草地早熟禾草坪的病株率高达
70%以上。
症状
由于草种、品种不同,可引起禾草苗腐、根腐、
色霉层。
病草有退绿小斑-枯黄,形成2~30cm的枯草斑。
叶斑主要在老叶和叶鞘上,墨绿色-褐色。
Fusarium patch
Fusarium patches
Pink patch (Fusarium nivale)
Pink patch (Fusarium nivale)
Pink patch (Fusarium nivale)
种子萌发、出苗过程中,病菌侵入造成烂芽、苗腐等。 病苗产生的分生孢子经风、雨、水、工具、人、畜传 播,进行再侵染。 地下部通过病、健根的接触传染。
发病规律
分生孢子在3~27℃可萌发,20℃最适于病害 侵染。 叶面的自由水是孢子萌发和侵入的必需条件, 春秋降雨、结露是病害流行与否的决定因子。 地势低洼、遮阴、排水不良造成湿度过高, 有利于发病。 光照不足、N肥过多,P、K缺乏,发病重。 修剪过低、枯草层积累,造成病害流行。
Fusarium diseases
在国内分布广泛 可引起多种禾草病害 危害严重,常常导致草地早衰和大面积枯死
症状
禾草被侵染,可引起苗枯、根腐、基腐、叶斑、 叶腐及穗腐等症状,往往表现为综合症。
幼苗褐色腐烂,苗枯
成株根、根颈、根状茎、匍匐茎等受害,呈褐色-
红褐色腐烂,发展成基腐。湿度大时,有白色-红
留茬较高的草坪则出现褐色圆形枯草斑, 直径可达30cm。
Mycelium on diseased grass
Brown patches
Brown patches
病原菌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有性态丝
核薄膜革菌(Pellicularia filamentosa Roger).
丝核菌为土壤习居菌,可营腐生生活。
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或病残体上的菌丝体形成侵 入丝侵入寄主,由根部或下层叶片、叶鞘开始发病, 逐渐向上扩展。 菌丝体在植株之间通过流水或植物吐水而蔓延。
发病规律
枯草层的堆积,即为菌源的积累。
21℃以下,该菌生长较慢。一般,高温、高湿有利
于丝核菌的生长。但个别耐低温的菌系,可常年侵 染。 大量施用速效氮加重发病。 增施PK肥,提高抗性。
镰刀菌为土壤习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2年以上。 种子带菌率高,可进行远距离传播。 分生孢子可随风、雨、灌水、家畜、器械和 人的 活动而传播。
发病条件
病菌常由刈割或剪草伤口及线虫、昆虫造成的伤 口侵入。
Fusarium avenaceum (Fr.) S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