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四、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及策 略研究
(一)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1、信息沟通过程中的障碍 2、社会知觉,归因过程的障碍 3、互动层次的障碍 4、人格特征: (1)自负 (2)忌妒 (3)多疑 (4)自卑 (5)干涉 (6)羞怯 (7)敌视
(二)人际交往的心理策略
1、角色协议 2、心理相容 ①肯定对方 ②真诚热情 ③了解群体规范及对方的人格 3、正确归因
(1)按照心理方位确定方式划分: 法定权威型、精神权威型 (2)按照心理方位的表现形式划分: 外显型心理方位、内隐型心理方位 (3)按照心理方位确定时间划分: 始定型心理方位、渐定型心理方位
(二)心理距离
1、概念: 是指两个社会角色因情感亲疏程度不 同而表现出的人际间的心理距离的变化。
2、人际关系的心理距离等级:
3、价值原则。某种行为的结果越有价值, 则越有可能采取该行为。 4、剥夺—满足原则。如果某人经常获得 某种特定的酬赏,那么随着时间的推延, 这种酬赏对该人的价值就会降低。
5、攻击—赞同原则。 ①如果某人的行为未得到预期的酬赏或 受到了惩罚,便会感到委屈、受挫愤怒, 并导致攻击性行为。 ②如果某人的行为获得了预期的甚至超 过预期的报酬,或者未受到预料中的惩 罚,那么就会感到这种行为的结果很有 价值,并产生喜悦,导致让对方更加赞 同的行为。 6、理性原则。人们总会选择那种可能带 来价值较高结果以及较能获得该结果的 行为。
吸引为基础的。
(一)人际吸引的基本规律
1、人际吸引的邻近规律 人与人活动空间上的接近,便于形成人际 间的相互吸引。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就是 邻近规律的具体反映。人际吸引是以空间的接 近为先决条件。 人与人在空间上不能接近,人际吸引的其 它规律也难以发挥作用。人们总是随着自己在 生活空间上的变化,不断地在自己邻近的范围 内选择新朋友。人与人在空间上的接近,不仅 为交往提供了方便条件,而且还有其内在原因。
三、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 3、光环效应 4、投射效应 5、定势效应
6、刻板效应 7、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8、从众现象 9、鲇鱼效应 10、马太效应
11、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 塔尔效应) 12、安慰剂效应 13、霍桑效应
14贝勃规律 15、超限效应 16“迟延满足”实验
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要理论;
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相互作用和人数平衡论。
(一)人群关系理论: 代 表人 物: 梅奥 、罗 特利 斯伯 格 。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内容: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社交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6、认识与理解的需要; 7、追求完美的需要
正性心理距离 四级:知心朋友 三级:好朋友 二级:朋友 一级:初次相识的人 一级:对手 二级:冤家对头 三级:劲敌 四级:宿敌—剑拔弩张
心理距离等级 零级:匆匆过客
负性心理距离
三、人际吸引
(一)概念 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彼此注意、欣赏、倾 慕等心理上的好感,从而促进人与人之 间以建立感情的过程。 人际关系向深化的方向发展是以人际间的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基础
一、社会认知 二、人际关系的心理方位及心理距离
三、人际吸引
一、社会认知
(一)概念
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他人、自己及人际关系
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的推
测与判断过程,包括感知、判断、推测
和评价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1、知觉信息的选择性 2、社会认知的互动性 3、认知行为的一致性 4、社会认知的评估性
3.协调功能:协调情感与行为;在
交往过程中,人们会根据交往对象 对自己的评价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 使之符合社会群体以及交往对象对 自己的期望,这就是交往的行为调 节功能。
(二)社会性功能:
4.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5.增强群体合力和凝聚力:意味着局
部力之和产生整体力,而整体力往往大 于局部力之和。 别人比自己强了,自己要奋力赶超,变 得更强,敢于在竞争中取胜。 团体的价值的实现,要依靠个体价值实 现和协调一致的人际关系作为前提。
4.信用的原则: 交往离不开信用。信用指一个人诚实、 不欺、信守诺言。古人“有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的格言。 现在有以诚实为本的原则,不要轻易许 诺,一旦许诺、要设法实现,以免失信 于人。 朋友之间,言必信、行必果、不卑不亢、 端庄而不过于 持,谦虚而不矫饰诈伪, 不俯仰讨好位尊者,不藐视位卑者显示 自己的自信心,取得别人的信赖。
2.相容的原则: 主要是心理相容、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 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含、以及 宽容、忍让。 主动与人交往,广交朋友,交好朋友, 不但交与自己相似的人、还要交与自己 性格相反的人,求同存异、互学互补、 处理好竞争与相容的关系,更好的完善 自己。
3.互利的原则:指交往双方的互惠 互利。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 故有“来而不往、非理也”之说, 只有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 能长久的。所以要双方都受益,不 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所以交 往双方都要讲付出和奉献。
2、认知的影响因素:
主观感觉、环境、文化背景、当时的 心理状态等 3、产生偏差的社会心理规律: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 固定印象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 (2)近因效应——最后印象 (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4)社会固定印象——社会文化环境对某一 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看法。
第六章 护理工作中的 人 际 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一) 概念
人际: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关系:两个主体之间发生的联系。
人际关系——人与人之பைடு நூலகம்的关系。
。从广义看,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 显然,此种定义没有揭示出人际关系的
6.互补功能:三人行必有我师。领导者 要知人善任,这是人才互补。要重视知 识、才能方面的互补,还要懂得思想、 性格方面的互补。 7.激励作用:在人际交往中,通过互相 了解、比较、刺激和影响会产生一种鼓 舞激励作用。有时候,这种通过交际而 产生的激励作用非常强大而神奇,能够 让你敞开心扉,走出低谷,重新开始生 活。
三、人际交往的原则:
1.平等的原则: 社会主义社会人际交往,首先要 坚持平等的原则,无论是公务还是 私交,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以 朋友的身份进行交往,才能深交。 切忌因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 经济条件差而自卑,也不要因为自 己是大学毕业生、年轻、美貌而趾 高气扬。 这些心态都影响人际关系的顺利 发展。
特殊性。
从狭义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
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实质,物质关系、
精神关系同属于利益关系。 除血缘、亲缘、地缘关系外,人际 关系建立的基础是利益。 人际关系中两个基本的维度:情 感上的“亲疏”与地位上的“尊卑”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
互动性; 心理性; 明确性;
(六)人际交往理论的基本原则:
1、成功原则。在一个人所采取的所有行 为中,如果某一个行为经常获得奖励, 则该行为越可能重复出现。 2、刺激原则。如果在以往的交往经验中, 某一刺激的出现常伴随着对某人某行为 的奖赏。那么,现在出现的刺激状况如 果与过去相类似,则此人越有可能采取 某行为或某行为相类似的行为。
2.保健功能:沟通情感;在交往过程中, 不仅实现着信息的交流,而且还实现着情感 的交流。当交往双方对所交流的信息有相同 的情绪体验,交往对象的个性特征符合自己 的社交定势时,就会产生情感共鸣。 情感共鸣使双方相互吸引,导致良好人际 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反之则会产生情感排斥。 人的感情需要宣泄,也需要交流,这样才能 维持身心的健康,感受生活的美好,尤其是 感情的联系。情感排斥导致人际之间的疏远 或敌视,会使已经建立起来的关系走向破裂。
国内常见的人际关系类别 1、按人际关系表现内容分为:法律性和伦 理性关系: 2、按社会成员等级关系分为: 干群和上下关系,如班干部与学生、领 导和成员关系。 3、按血缘关系分为:代际关系(如子女)和 婆媳关系。 4、按社会职业关系分为:师生、同事、同 行、同学等关系。 5、按地域关系分为:邻里关系和老乡关系。
二、人际关系的心理方位及心理距离
(一)心理方位
(二)心理距离
(一)心理方位
1、概念: 是人际交往的双方在互动过程中产 生的心理上的主导性及权威性的程度, 是评价及衡量人际关系的基本指标之一。 2、心理方位的相对差位: 微弱差位、中强差位、显著差位、超强 差位
3、心理方位的基本类型:
(三)角色理论
角色:特指某一个体在社会关系中
所处的一定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联 系的符合规范的行为模式。
(四)戏剧交往理论 欧文•戈夫曼主要研究了日常生活中人们 面对面的具体互动细节,揭示那些隐含 着的、不公开的互动规律。这种理论被 称之为戏剧交往理论,有时也叫做印象 管理理论。
(五)交换理论(人际交往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乔治•C•霍 曼斯教授。
(五)人与人之间会有些什么关系
1、血缘关系。
2、夫妻关系。
3、同学、师生关系。 4、同事、上下级关系。 5、朋友关系。 6、生意关系、事件关系。 7、邻里关系。 8、公共关系。
(六)人际关系的核心是什么? 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利益。
二、人际关系学: ( 一)
渐进性;
多面性;
动态性;
复杂性
人际关系确立必备的三个条件: 人际关系的主体——人; 人际需要; 人际接触或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