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海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认识
1.高寒草地系统的生态环境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约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1/3。
地理坐标东经89°35′~103°04′、北纬31°39′~39°19′。
境内地势高峻,海拔在3 000 m以上的地区占80%以上,几条主要的山系均在4 000~6 000 m,构成了上千公里东西走向的长廊,山脉之间有复杂多样的地貌。
全省除东部河湟谷地和柴达木盆地有少量种植业外,其余地区皆经营畜牧业,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
按照全国气候区划分,青海草地属青藏高寒区的3个气候带,主体是高原亚寒带,其次是高原温带和高原寒带,与气候带对应的草地分别是高寒草甸草地类、高寒草原草地类和高寒荒漠草地类。
气候特点:温度低、温差大、降水少、日照长、风大、沙尘暴多,冷季长而干寒、暖季短而凉爽。
年均温1.37℃,≥0℃积温为1 771.68℃;年均降水量为365.7 mm ,集中在6-8月,水热同步,有利于草地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年均日照时间2 770.43 h,日照百分率为63.25%;大风、沙尘暴多分布在春季的2-4月,各地长短不一,大风一般为28~104 d,沙尘暴为13~19 d。
青海土壤种类较多,有22个土类、53个亚类、161个土种。
主要土种由高到低分别为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山地草甸土、高山草原土、栗钙土、黑钙土等。
在生产上起决定作用的是高山草甸土和山地草甸土,约占天然草地的70%。
其他是栗钙土和黑钙土,占天然草地和饲料地的20%左右。
2.高寒草地系统的植被
根据草地资源调查结果,青海草地共划分为9个草地类(7个亚
类),28个草地组,173个草地型。
以草甸草地类为主体,占草地总面积的68.22%;其次是干草原草地类,占草地总面积的23.43% ;此外还有7.34%的荒漠草地类和0.79%的附带草地类。
青海省常见的牧草为79科398属1 491种;重要牧草有16科72属285种。
按各种牧草在地植被群落中的多度、盖度、生长量、适口性、营成分以及对动物生产的作用综合评价,可分为大经济类群。
依次为禾本科、莎草科、菊科、豆科、藜科、杂类草。
青海草地牧草的能量90%~95%来源于太阳能,经多年测量计算,全省每年平产鲜牧草941.47亿kg,即每年可提供可消化白17.1亿kg,无氮浸出物、脂肪等其它可消化养物质137.3亿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