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

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

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治疗策略及评述(导言)类型:流派介绍作者:李孟潮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王牮中德心理医院李孟潮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基本风格是强调冲突,如意识和潜意识的冲突,超我与本我的冲突,自我与现实的冲突,生本能和死本能的冲突,现代精神分析如客体关系学派虽然表面上冲突论的色彩不突出,但精神分析强调冲突的精神并没有随术语的改变而消失,如客体之所以被婴儿分为“好客体”和“坏客体”,其依据是客体能不能满足婴儿的欲望,这实质上还是精神分析从弗洛伊德时期就强调的欲望与现实的冲突,而投射性认同、自身客体、部分客体等等概念的内涵就可以理解成,当婴儿面临欲望和现实的冲突无法解决时,他就需要通过投射性认同,通过把外在的、客观的客体通过一系列的防御操作变成自身客体,把一个完整客体分裂为部分客体等等的防御机制,以便进行力比多和攻击性的贯注及反贯注。

但精神分析一直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一位咨询者体验到了冲突和矛盾,这些冲突和矛盾究竟是客观现实世界的冲突和矛盾在他头脑中的反映,还是他婴儿时期的内在的冲突和矛盾的重现使他投射性地认为世界上充满了冲突和矛盾?而从婴儿的角度来看,也有个问题悬而未决:婴儿体验到的冲突是他家庭的冲突的烙印呢,还是他自己心理世界与生俱来的特质?弗洛伊德本人在此两种倾向之间摇摆不定,对此问题的回答前后不一致。

这也造成了后世精神分析学派的纷争。

如果是一个受过系统论思想影响的人,对此问题的回答就可能是:“都有!都是!”。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整个精神分析的理论假设都是建立在这样的逻辑前提上的:人的现在问题都是有一个明确的、过去的原因决定的,现在的因素对此问题只起到了诱发的作用。

所以要解决现在的问题,必须回到过去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

而系统论者的逻辑前提是:人类的理智并不能确定各种问题之所以出现,是不是有一个明确的、唯一的、最主要的原因。

即便是有这么一个“第一推动力”,由于循环、反馈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也使人们很难找到这个第一推动力是什么,这样寻找“第一推动力”的做法就像寻找一个圆究竟什么地方是起点,什么地方是终点,就像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是徒劳无功的。

世界如此纷繁复杂,一个问题的出现很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交互作用的结果。

对心理治疗师来说,关键不是确定问题是怎么产生的,而是怎么解决问题。

寻找到一个唯一的原因,获得领悟,对有些人来说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不见得适合所有人,不见得是最有效、最迅速的解决方案。

系统式家庭治疗的认识论基础就是系统论。

狭义的系统式家庭治疗指的是意大利米兰的普通系统论家Selvini-Palazzoli和Papp为主的家庭治疗流派。

广义的系统家庭治疗包括所有的以系统论为基础的家庭治疗,系统式家庭治疗的几个主要的分枝是:Bowen的代际治疗,Minuchin 的结构治疗,Haley的策略治疗,Whitaker 和Satir的人本治疗等。

本文采取的是广义的概念。

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治疗策略及评述(评述)类型:流派介绍作者:李孟潮有学者质疑,“怎么可能有动力倾向的家庭治疗?”因为一方面,精神分析关注的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结构,而另一方面,家庭治疗关注的是人际关系和社会系统,这两者的着眼点是完全不同的。

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疗是由客体关系理论整合起来的,Nichols提出,“精神分析研究的是人际关系的起源和本质,以及在过去的关系中成长,并一直影响到现在人际关系的心理内在结构。

强调的是精神结构,而精神结构用自我表象或客体表象的形式保存了早期的人际经验。

”(Nichols , M . P. ,1984)而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是人们从早年家庭中内化的客体关系,及其对现在家庭的影响。

动力倾向的家庭治疗的很多理论框架受到了精神分析的影响。

Bowen 指出,各个领域精神卫生的专业人员仍然继承了精神分析的两个基本概念。

一是情绪障碍是在和他人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一是治疗关系是对情绪障碍的普遍适用的治疗手段。

(Bowen , M. ,1976)不难看出,很多动力倾向的家庭治疗的理论术语其内涵和精神分析的某些术语是很相似的。

如Bowen 的情绪系统、情感系统、智力系统就很类似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前意识、意识,自我分化类似于“领悟”(insight ), 多代传递类似于强迫性重复现象和认同。

Nagy的帐类似于无意识的某些部分,无形忠诚类似于无意识的认同或移情,循环板类似于强迫性重复现象和认同。

在治疗风格上,无论Bowen 还是Nagy 地强调了治疗师的中立和治疗师对治疗过程的控制,这和从弗洛伊德至今的大部分精神分析家所强调的治疗风格如出一辙。

从根本上来说,动力倾向的家庭治疗和精神分析有两个理论基本前提是一致的:假设人类精神世界的无意识的存在和精神病理学上的直线因果论。

只不过动力倾向的家庭治疗师更注重家庭中每个人的无意识与其他人的无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把无意识这个概念的外延加以扩大。

但从科学哲学的观点看来,无意识这种理论假设既无法证真、又无法证伪,是没有科学性的。

而从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观点来看,即便是治疗师只作为观察者加入系统,在治疗师试图控制的同时,他也会被反控制,所谓中立和控制只不过是治疗师一相情愿的想法。

至于直线因果论,是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遭人诟病最多的地方,直线因果论显然是和系统论格格不入的,系统论者认为,一个人的问题的出现,其影响因素可能有家庭、社会、自然环境、生理状况、天灾人祸等等,这些因素又循环反馈,相互影响,最终无法确定哪一个因素是唯一的、准确的原因,而精神分析和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显然认为是过去的因素决定了现在。

但从治疗这方面来看,精神分析和系统式家庭治疗又是合乎系统论的,因为系统论者认为,只要干扰了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通过循环反馈的过程,其他子系统也会发生变化,所以无论理论假设如何,至少在治疗上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都针对了亲子关系这个子系统进行了扰动,而精神分析针对的个人也可以算作子系统中的一个成分。

本文作者在临床工作中,都是既做动力倾向的个别治疗,又做系统式家庭治疗。

从目前的临床经验看来,系统式家庭治疗的确有其优越性,一个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常常观察到家庭治疗师们所说的“神奇的”治疗效果,但系统式家庭治疗也有一些和精神分析比较起来逊色的地方。

如代际治疗的治疗目标之一(提高自我分化)和精神分析的目标(通过修通达到领悟)是很相似的,但似乎精神分析的方法更能让个人的自我分化水平达到较深较高的程度。

我们在临床中明显感到,如果核心家庭中有一个人曾经或正在接受其他治疗师的精神分析的话,这个家庭的干预效果就会很明显,也较容易地达到提高分化水平的目标。

另外,无论是Bowen还是Nagy的治疗策略,都像是在核心家庭中质对每个人的防御机制,症状的消除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来,实质上是防御机制的变化,如由躯体化、被动攻击、幻想等变为理智化、置换、利他、升华等,但从整个家庭治疗的过程来看,效果较好的家庭治疗往往是各位成员的防御机制都开始由Vaillant所说的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向神经症性的防御或成熟的防御转化。

但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家庭治疗并没有也没有必要达到精神分析所要求的人格的成熟,自我功能的增强等等。

另外一方面,家庭治疗的形式也限制了其应用。

如要求核心家庭的很多成员参加的话,会给家庭带来较大的负担。

像Nagy那样的治疗模式在临床上很难推行,也较难做到严格的代际治疗,家庭治疗往往都会变成整合式的系统治疗。

包括结构治疗、策略治疗的许多技术都得到应用。

这也是目前系统式家庭治疗的趋势——各种治疗技术在系统论、控制论的背景下得到整合。

总的来说,在基本理论上,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和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学派是遥相呼应的,但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有一个较明确的系统论基础,而客体关系理论虽有很多类似于系统论的观念贯穿其中,但基本上都是处于自发状态的系统思维,另一方面,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的观察角度比较起客体关系来显得更广阔,但也同时在个体这一面显得不够深入。

从治疗上来说,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和经典精神分析、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学派在治疗风格上有很多接近的地方,如对治疗师中立的强调,治疗中解释(interpretation)技术的应用,注重无意识过程的意识化,特别是无意识情绪的意识化等等,但两者的治疗目标和治疗形式也有显著的不同,一些在精神分析中视为金科玉律的概念,如移情、阻抗等等,在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中就不是那么重要,如Bowen 就认为治疗师应该保持在移情之外,这在个别治疗中是无法想象的。

总之,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和精神分析在治疗上各有擅长,针对的是不同的情况,他们彼此的影响将会促进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的理论发展和技术的丰富。

但关键是治疗师们准备好了没有?是不是具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心态和气度?虽说系统式家庭治疗的认识论基础与精神分析截然相反。

但实际上,系统式家庭治疗的产生和精神分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学者指出,上世纪五个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一是从Nathan Ackerman 开始的学者们把精神分析的方法应用到对家庭的研究;二是Ludwig V on Bertalanffy 提出的一般系统论被应用到家庭系统的研究;三是美国的三支分别由Gregory Bateson、Ted Lidz 、Murray Bowen 领导的研究队伍对精神分裂症的研究,他们得出了共同的结论:家庭的作用与精神分裂症的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四是20世纪早期婚姻咨询和儿童咨询的发展;五是团体治疗的发展。

(Goldenberg & Goldenberg , 1985 )而从精神分析内部的发展来看,许多精神分析师的理论和操作与家庭治疗的有着惊人的相似。

如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俄底浦斯情结就是把家庭中的父—母—子关系对子女的人格的影响看作是日后神经症发生的病理基础,以至于有家庭治疗师发出疑问:既然神经症是由俄狄浦斯期的父—母—子关系决定的,那么弗洛伊德为什么只针对子女进行治疗,而不是针对核心家庭呢?但实际上,弗洛伊德的确对家庭进行过干预,如在1909年他写的《对一个5岁男孩恐怖症的精神分析》中,提到了著名的“小汉斯”的案例,弗洛伊德认为小汉斯的问题是父子关系的问题,汉斯的父亲是位物理学家,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弗洛伊德在给汉斯做治疗的同时也给父亲提供了指导和咨询。

同时代的阿德勒也对家庭治疗有很大影响,特别是他对权力意志和儿童出生顺序的阐述。

到了沙利文,可以说至少在人的问题与环境有紧密联系这一点上,他和后来的系统论治疗家是没有太多区别的。

沙利文的人际理论把人际关系放到了一个核心的位置,这可能和他专注于研究精神分裂症有关,他认为父母的焦虑和障碍会干扰儿童的情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