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论对词的婉约派与豪放派评价的历史变迁

简论对词的婉约派与豪放派评价的历史变迁

简论对词的婉约派与豪放派评价的历史变迁简论对词的婉约派与豪放派评价的历史变迁内容提要:词中的婉约、豪放问题,是一个关乎到如何认识词的整体成就、发展规律及词人在诗词史上地位的问题。

词的分类有种种的标准,婉约与豪放是宋词的两种基本风格。

本文通过词风的演变,及两种词的比较,简论一下对词的婉约与豪放评价的历史变迁关键词:婉约派、豪放派、评价标准、评价的历史变迁中国古代诗歌是我们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从《诗经》、《乐府》到明清的诗词、民歌,中国诗歌这种文学形式经历了太多的文化沉淀。

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了种种风格流派。

其中词这种诗歌形式更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一个瑰宝。

在词的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婉约派”与“豪放派”这两种双峰对峙、双水分流的风格流派,且绵延不断。

对于婉约和豪放两种词风历来有不同的评价。

词的形成、演变及两种词风的对比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

起源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于宋代。

古代的词都合乐而歌,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由于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为长短句。

①词产生于唐代这与唐代的音乐繁荣分不开。

由于大唐帝国的强盛,四夷臣服,八方来朝,优美典雅的唐乐里自然融入了许多外来的音乐,这就打破了传统的乐府民歌的形式。

为了适应那节奏参差,舒缓明快的新乐调,当时填入的歌词就变得长短不齐了。

而这种见诸文字的歌词,就是被后人称之为“词”的另一种诗歌了。

中国宋词流派。

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一般认为是明人张詅。

②婉约,即婉转含蓄。

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

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③和李煜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

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自成一家,词风宛转柔美。

故明人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起初内容确实比较狭窄,后来有所突破。

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

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皆受影响。

诗词发展的过程中必然有种种流派风格。

但从它的艺术风格的角度上看,它们都有基本的风格,或婉约,或豪壮。

豪放派则是与其风格截然不同的另一诗歌流派。

豪放派与婉约派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题材到风格都大不同,它突破了词柔婉的风格,为词坛开辟了一个崭新天地。

其代表人物为苏轼、辛弃疾等。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其词多有雄奇阔大的意境,气势飞扬,善于用典论事。

苏辛词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其相同的一面,那就是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丰富多样比之以往有更多扩展,词的意境宽广深厚,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

所以一直以来备受推崇成为豪放词作的宗师。

例如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性格,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是他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

又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面对滚滚不尽的长江,追缅往事,遥想将来,心潮澎湃。

赞扬杰出的历史人物,讽刺苟安求和者,表示了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坚强信念,传达出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

词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与苏词“大江东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下面我通过两首词来对比一下婉约派与豪放派的艺术风格。

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从两首词反映的内容来看都写到扬州,都是写战乱,都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可是所用的笔调就截然不同。

作为扬州城的一个匆匆过客,姜夔面对扬州今昔的巨大变化,不禁感慨万千。

写下了自度曲《扬州慢》,词人通过运用对比与化入的手法,写尽了眼前扬州城的无限凄冷。

当年二十四桥仍在,但冷月无声,不再繁华。

词总体风格是一种无奈和凄凉、婉转,如杜鹃啼血。

并无直接写烽火,写金戈铁马。

但让人感到战争所带来的满目苍凉、扬州城所受的战乱之苦,读来柔肠百结,长歌当哭;而辛弃疾的《永遇乐》则是用沉痛悲壮,精炼深沉的语言直陈统治者的无能和壮志未筹的悲愤。

虽然用典很多,但关合时事,用得十分贴切,艺术感染力也很强,有一种悲壮的崇高美。

从这两首词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词的艺术风格的不同。

词人用他习惯的语言,表达出他内心当时的一种感受。

判断词作优劣的标准豪放派也好,婉约派也好,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人生感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人有不同的理想追求。

诗人会因为年龄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经历的变化而影响诗歌风格的变化。

词人的思想和经历是复杂的,如果把他们所有的创作都归为一类就不妥。

可以根据词的风格来分类,但不该给词人贴上标签。

更不能以婉约和豪放来判断词作的优劣。

在国破家亡的年代,李清照同样做出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诗篇,这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的震撼人心。

洒脱大气的苏轼同样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思念。

常写金戈铁马的辛弃疾一首《青玉案》④写得百转千回,含蓄柔婉。

不管他寻的是爱情、理想抑或别的什么,我们都能从他所写的词句中引起情感的共鸣。

其实辛词中也有很多婉约风格的,这与其人生经历有关。

他把苏轼词中的洒脱,与柳永词中的缠绵柔合到它的词中。

婉约和豪放是诗词创作中的两种风格。

因人而异、因所处的环境而异。

并无绝对的界限。

雄壮声中有深沉细腻的家国情怀,柔腕的曲调中透着无比坚韧。

“衣带渐宽终不悔”,这样的坚决是温婉的话语中带着的怎样的韧。

“故国应笑我,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种怎样雄壮声中深沉细腻的感怀。

诗词的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是美的两种典范。

就如太阳和月亮。

不管是崇高的美悲壮的美还是优美,典雅的美,优秀的诗词都着实应是发自肺腑的心声。

诗词的风格其我个人认为,不能因为婉约词多写儿女私情,就认定它只合娱乐之作,因为豪放词多写理想抱负就认定它就是词的上品。

豪放和婉约主要是指词的创作风格,而且同样的爱国主题完全可以用不同的创作风格来演绎。

当词人产生了爱国情愫后,也喜欢用他们所熟悉的方式来表达,因此,从理论上说无论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都能够用来表达爱国情感。

另外,有些词并不一定气吞山河,不一定要反映大的主题,同样具有艺术生命力。

我欣赏婉约词中那清新隽永,含蓄绮丽的阴柔之美,犹如仕女图工笔画,它的成熟圆润的艺术手法和细腻的感情是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的;同样我欣赏豪放词中那雄浑亦或洒脱的精神,或一语震动人心,或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大度。

这在你人生不如意之时也许会让你的心灵找到一种向上的精神。

如果仅从美学、艺术的角度来看,不一定有太多历史的、政治的因素,我本人还是欣赏婉约一派,尤其是柳永的词的艺术技巧,他写的慢词可以说在宋词的发展上是一座里程碑。

开创了词写作的一种形式。

而且我认为词的魅力就在于他的柔媚,所谓“诗庄词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种诗歌形式本就是一种配乐而歌的抒情作品,常抓住人情感变化的一瞬间闪动,或是专注于表现小细节,它的确更适合表现小情调,抒小情怀。

所以词作的优劣是从他的选材、思想、艺术技巧等多方面而言的,不能因为反映普通的生活感悟就说他不美,也不能说反映一些国家、政治的大事就要说一定是好的作品。

苏轼怀念亡妻的《江城子》,④写得哀婉动人、情真意切。

每每读来令人感慨万千,触动到心灵深处那些对死者、对生者的思考。

能说不是很美吗?其实现实的人生的际遇、人事间的悲欢离合这种最朴素的感情往往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判断词作优劣的标准个人有个人的看法。

我个人认为还是在于是否真实诚恳的表达一种高尚的情感、多样的人生;另外就是词的写作技巧,这点是往往也要与思想内容结合。

对词的婉约派与豪放派评价的历史变迁上面的论述中已经说明婉约和豪放两种艺术风格是词在形成和发展中分流出来的两种分格,并且评价词的优劣不能以它是何种风格来论。

但在长期以来的确存在何种风格的词占据主流地位的问题。

其实文学有其时代使命的。

符合时代要求的词作必然被人们广泛的推崇。

对于词的评价标准随着词的产生与发展在不断地变化。

词最初行成之时多为娱宾遣兴的娱乐之作。

作为一种配乐而歌的抒情体诗,它的兴起与音乐有密切关系。

他的产生可以追溯到隋唐的“新声”(燕乐)或更早的汉魏乐府,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按曲拍谱词的束缚,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新诗体。

直到北宋,一直是崇尚婉约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大唐的繁盛,使词也产生一种歌舞升平的柔美,这自不必说;“沉于安乐”几乎是贯穿整个宋王朝君臣的通病,这时,虽有辽和西夏的侵扰,但没有构成对北宋构成严重威胁。

,词人尚未赶到“西北望,射天狼的”⑥的迫切性。

⑦所以这时的词从唐代的曲子词,到花间词,南唐词以及以后北宋许多名家的词作婉约风格居多。

当然婉约词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只停留在最初的华丽或者像人们所说词为艳科。

婉约词之所以可贵,之所以在当时能被推崇,是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广阔生动的生活的画廊。

一颦一笑的儿女私情,爱情或友谊,或藏在心中的隐情,人民的生活愿望,当时社会风貌的细节之处……这些题材都是婉约派所见长的。

然而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北宋王朝的覆灭,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浩劫。

徽、钦二帝和后妃、公主、娼优、儒生、百工技艺被掳去。

生灵涂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种悲痛的现实下,必然产生了一批丧乱词爱国词,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车踏破贺兰山缺。

抗金名将岳飞,这首《满江红》正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就连婉约派词人中居宗主地位的李清照也开始染上了时代风云的特点,词风为之一变。

⑧自苏轼出现如黄钟大吕,开豪放派先河之后。

辛弃疾等人应时代的要求发扬光大了这一词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