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的孩子》影评《天堂的孩子》是伊朗导演马吉德·马吉迪拍摄的一部儿童电影。
作为一部经典的伊朗电影,它在顺时一线性的叙事结构中,以质朴、原态的言说一表意方式,再现了新式电影写实风格的淳朴之美。
影片通过长镜头、特写、闪现以及重复等多种影像表现方式展现出电影细密温情的叙事格调,继而又以紧张与舒缓交替并行的情节结构安排使影片具有张弛和谐的叙事节奏,形成了电影独具“光”感的叙事艺术风格。
电影《天堂的孩子》又名《小鞋子》,是伊朗导演马吉德·马吉迪在1997年拍摄的一部儿童电影,这是一部非常典型的伊朗电影。
其细密温情的叙事格调与张弛和谐的叙事节奏再现了新式电影写实风格的淳朴之美。
细密温情的叙事格调与以往很多伊朗电影一徉《天堂的孩子》延续了伊朗电影独特的清新简朴的艺术风格,质朴真实地表现了伊朗民族生活中人性的温暖与善良。
《小鞋子》的故事很简单:小阿里取回为妹妹修理的小鞋子时,不慎把这双妹妹仅有的鞋子丢失了,为了免除父母的惩罚,他央求妹妹与他达成协议:每天妹妹上学时穿他的鞋子,然后下学后再换给他去上学。
于是兄妹仅有的这双鞋子每天就在两个人的脚上交换着,能够找回丢失的鞋子或者再拥有一双鞋子的渴望在两个稚嫩的心中与日俱增地堆积着,因为他们既要逃避父母以及迟到可能带来的惩罚,又要承受换鞋带来的种种不便,还要躲避对于他人鞋子的羡慕所带来的折磨。
阿里试图和父亲去城里打工挣钱,父亲却意外受伤,花去了本来答应给妹妹买鞋的钱治病。
后来,阿里看到全市长跑比赛的通知时,终于哀求老师批准他参加比赛,因为比赛季军的奖品中有一双鞋子。
在比赛中,阿里奔跑着,他的眼前晃动着妹妹放学后奔回来与他换鞋以及他换好鞋后奔向学校的脚步,他要取胜,他要获得那双鞋子,他在奔跑,在极度疲劳中奔跑,后来他跌倒了,为了胜利,他又不顾一切地爬起跑向终点并在混乱中率先撞线。
当人们向小冠军表示祝贺时,阿里抬起的却是一双充满失望的泪眼。
回到家中,妹妹难过地走开了,阿里脱下了自己的鞋子——它已经彻底地磨了,阿里把打满水疱的脚泡在院内的池中,一群鱼向他游来。
而此时,他的父亲正在回家的途中,在他的自行车上,放着买给哈里和妹妹的新鞋子……影片又以“小鞋子”的丢失为叙事悬念:在蔬菜店“小鞋子”被人不小心当做垃圾收走,兄妹俩又该如何应对紧接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呢?小兄妹俩无疑是整部影片的叙事中心与主角,故事向我们展现了小男孩阿里为了弥补丢失妹妹旧鞋子的过失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以及付出的诸多心酸,同时向我们呈现出妹妹莎拉善解人意、纯洁烂漫的美丽心灵,一双微不足道的旧鞋子折射出兄妹俩童真无邪、温暖细腻的情感世界,令人感动不已。
可以说,细密温情的叙事风格体现在影片的每一个言说情境之中。
阿里家境贫穷,但亲情之爱充溢着整个家庭,大妻之间体贴人微,邻里之间和谐仁义,朋友之间真诚友善,陌生人之间也彼此尊重……影片通过长镜头叙事,以一种诗意的笔调描绘出一个个底层民众极富真情的简朴生活景象。
同时,影片还以一种特写的电影修辞方式,将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以及典型情境刻画描摹出来,诗意灵动地传达出影像文本的叙事格调,引起观影主体灵与肉的凝思与玄鉴。
比如说,在电影中有一个十分感人而美好的特写画面:傍晚时分,妹妹莎拉正坐在院子里的水池旁洗碗,这时因为上课迟到而被主任训导的阿里正无精打采地走过来。
莎拉看见阿里脚上的自球鞋变得很脏,于是她和阿里便决定一起来把鞋子洗干净,自自的肥皂泡沽满了他们的小手,他们便愉快地玩起了吹泡泡的游戏,无数大大小小的肥皂泡飘摇在空气中,如童话世界一般美妙神奇。
肥皂泡泡承载了孩子们的欢乐与童趣,带给孩子们最幸福、温馨的时刻。
导演马吉迪以十分细腻、绵密的慢镜头将这一感人心怀的镜像深深地摄人到观者的心房中,自然引起观影主体“看”与的双向心理活动,映现出一种温情的生活印象。
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小兄妹俩,他们以孩童独特的方式去体会贫穷、去感受苦难,从而去解决贫穷所带来的问题,他们懂事且坚强,他们善良而诚实,他们在痛苦与欢乐的生活遭际中诊释了“爱”的甜美与温润。
影片导演还有意运用了“闪现”的电影辞格来营造一种既紧张又温情的言说语境。
在影片的结尾部分向我们示出:为了赢得一双球鞋的奖励,阿里参加了市小学生马拉松长跑比赛,在比赛中阿里奋力拼搏、战胜困难,最终获得了长跑冠军。
一系列的长镜头聚焦在以阿里为中心的小选手身上,导演以一种几乎实录与直播的拍摄方式来表现长跑比赛的全过程,在这种“客观化”的镜头呈现中,又精心选用了一种“闪现”的电影画面切换方式,蕴含了丰富的辞格意义。
阿里赛跑的同时,妹妹莎拉跑步上学的镜头也相应地闪现出来,这两种不同时空的“跑”,不仅渲染出一种紧张的影片表现氛围,而且也向观影者传达出一种细密温煦的真爱,观影主体由此萌生了一种充满着浓浓爱意的感动,这是一种蕴含着智慧的感动!一个小男孩面对贫穷、面对困难,始终以自己孩童般的独特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始终以孩子的真纯与善良去理解成人世界的悲喜苦痛,他在幼小的生活磨砺中逐渐学会了执著与坚守,并且以一种温润柔和、童真美好的方式诊释了“爱”的永恒意蕴。
导演马吉德·马吉迪也就是通过这样一种细密温情的叙事格调将影片的艺术品位耀升到一个美学的高度,在生活与艺术的和谐融契中生发出一种绵延的智慧,智慧的获得也是一种感动。
张弛和谐的叙事节奏《天堂的孩子》以质朴、原态的言说一表意方式,再现了新式电影写实风格的淳朴之美。
一对小兄妹、一双小鞋子,组成了整部影片的视觉结构中心。
小鞋子是影像叙事的起点与核心,由于阿里丢失了小鞋子,所以如何重新获得一双小鞋子构成了影片叙事的逻辑脉络。
细读影像,我们可以发现,在影片的结构安排中,导演似乎有意营设了一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使得整部影片的情节在一种紧张与舒缓的情感变奏中逐步展开、相互推进,可谓跌宕有致、扣人心弦,影片在“收”与“放”的张力结构中获具了强烈的情感召唤力。
我们可以对影片的顺时一线性叙事结构进行梳理,以此把握导演精心构筑的叙事节奏。
根据法国现代著名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提出的“组合段”影片叙事结构分析理论,我们可以对《天堂的孩子》的叙事结构做出梳理与分解,通过对事件的多重分解与组合,整个故事便以十个主要的情节点呈现在我们面前:( 1)哥哥阿里把妹妹莎拉的一双破旧的小鞋子弄丢了,小兄妹俩只好轮换着穿同一双鞋子去上学。
( 2)体育课上,莎拉因为穿了球鞋而被老师表扬;阿里跑着去上课。
( 3)考试结束后,莎拉在跑回家的路上不小心把鞋子掉进了水沟;阿里因为迟到而受到主任的批评、警告。
( 4)阿里因考试成绩优异得到老师奖励的一支圆珠笔,他将这支圆珠笔送给了妹妹莎拉。
( 5)莎拉无意中发现原来丢失的那双小鞋子穿在了同学若雅的脚上,放学后的莎拉跟踪了若雅;阿里因为多次迟到被主任严厉指责,幸好有老师为其说情刁‘得以幸免被逐出校门。
(6)周末,父亲用单车载着阿里去城市繁华区做园丁。
(7)在自城区回家的途中,单车刹车突然失灵,车子摔坏了,父亲也因此受伤了。
( 8)阿里为了能够获得一双运动鞋(季军的奖品),他央求体育老师准许他参加长跑比赛,同时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妹妹莎拉。
( 9)在长跑比赛中,阿里奋力拼追,战胜对手,一不小心获得了冠军;阿里十分惭愧,妹妹也很失望。
( 10)影片最后,父亲为小兄妹俩各自买了一双新鞋子。
纵观以上十个情节点,结合主人公阿里与莎拉的现时情感状态,我们基本上可以用两个不同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来概括、归结主人公的即时的情感调值,即“愉悦”与“忧伤”。
倘若细细品读的话,我们便会发现导演对此的精心安排几乎具有一种规律性:在以上第(1) ( 3) ( 5)(}) ( 9)这五个奇数情节点中,主人公阿里或莎拉的情感调值都处于一种伤心、难过的低谷阶段。
无论是鞋子的丢失或掉下水沟、还是阿里的多次因故迟到或父亲的受伤等,其中每一个曲折的情节,每一件不幸的事件都弥漫着淡淡的忧伤与失望。
即使在影片的最后,阿里已经获得了长跑冠军,但是主人公心中仍然惭愧、不悦,因为他的目标只是第三名(获得一双跑鞋的奖励)。
在某种程度上,淡淡的忧伤情调构成了整部影片的主导性情感基调,导演以一种不断变奏出新的叙事动机穿插在以“小鞋子”为核心的极为细小、几近单薄的叙事主线中,使得影片意趣兴浓、可观性极强。
与这种“忧伤”的情感调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上述第(2) ( 4) ( 6) ( 8) ( 10)这五个偶数情节点中,“愉悦”成为主人公的基本情感走向。
在这些情节点中,莎拉因为老师的表扬、阿里的礼物以及哥哥的比赛承诺而高兴、愉快,阿里也因为能与爸爸进城当园丁以及能参加长跑比赛而高兴不已。
当然,阿里与莎拉也一定会因为父亲给他们买了新鞋而深感快乐。
在日常生活中,主人公阿里与莎拉常常会因为一些细微的感动而开心、愉悦,童真烂漫,温暖人心。
前面(1)(3)(5)(7)(9)这些奇数情节点给观影主体一种相对紧张、严肃,甚或压抑的心理感受,而(2) ( 4) ( 6) ( 8) ( 10)这五个偶数情节点则相应地缓解了观影主体紧张的思想情绪,带给观影者一种轻松、舒缓、和美的心理享受。
因此,十个主要情节点、两种基本情感调值、一个叙事中心,在影片中形成了一种张弛和谐的叙事节奏。
在这里,一双小鞋子的圆舞曲在演绎的过程中,由于叙事动机、情绪调值以及事件序列的多向度转换与生成,而变得更加丰富、圆润起来,节奏一张一弛、开合相间、收放有度。
其实,影片的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也不仅仅体现在上述整体的影片结构中,即使是在影片的局部镜像中也同样表现出一种张弛和谐的节奏感。
我们可以回溯到影片中阿里和莎拉相互换鞋子上学的片段,在这一镜像画面中,导演反反复复地向观影者呈现出阿里与莎拉极为紧张、急促的换鞋上学过程。
影片通过运用“重复”这一影像拍摄技巧将阿里与莎拉急速奔跑的紧张画面深刻地印记到观者心中,“影片中主要是奔跑镜头的重复,反复大量的奔跑镜头使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奔跑’上来川3一,因止匕“紧张”的心理氛围构成了影片最为突出的情感成分。
但是,就是在这样一种看似紧张的影片氛围中,导演通过一系列温馨、柔缓的镜头使得影片的叙事氛围变得中和、丰富起来。
比如说,阿里一家人和谐生活的镜头,阿里家与邻居家友爱互助的镜头,还有阿里与莎拉洗鞋子、吹泡泡的感人画面以及阿里送给妹妹小礼物的瞬间,等等,无不洋溢着一种美好和谐的爱意与暖意“紧张”与“柔缓”共契交融,构成影片张弛和谐的叙事节奏。
因此,就艺术节奏而言,我们可以说,电影《天堂的孩子》是一部多声部协奏的美丽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