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顺畅朗读并理解全文。
2、理解、积累“会、少、间、名、奋、几”等词语。
3、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辨析表示时间的词语。
4、理解课文内容,领略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
2、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3、揣摩语言,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激发热爱优秀文化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口技是用人体的发声器官来模拟自然界和生活的各种声音,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
发展到清代,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
今天,我们就跟随着清代文学家林嗣环一起去赶赴一场300年前的听觉盛宴。
二、简介作者相关知识和《虞初新志》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晚年住杭州,著有《铁崖文集》、《秋声集》。
《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出示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字正腔圆;2.读清节奏,缓急有致;3.读出韵味,抑扬顿挫。
出示字音提示:少顷(shǎo )犬吠(fèi )呓语(yì)夫叱大儿声(chì)意少舒( sh ǎo )中间(jiàn)夫齁声起(hōu)曳(yè)屋许许(hǔ)声几欲先走(jī)(学生齐读课文)师生共同点评课文朗读师生轮读课文第一段齐读重在训练,要读清节奏,缓急有致;读出韵味,抑扬顿挫。
第二段和第三段,可分为两层,,男生读完一层次停下,女生接下去读。
(生思考,动笔圈画,男女生轮读,如出现不同意见,辩论分析统一)第四段师生轮读,生读第一层,师读第二层。
第五段共读。
文言诗词贵在朗读,在朗读中理解文意,在朗读中感知艺术美。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意字音读清楚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字正腔圆的大声朗读课文,结合预习内容,完成以下任务;1、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文本内容,将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圈画出来,小组内寻求解决。
2、分组练习呈现。
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进行练习检测,学生分组呈现。
一组.指出用法特别的词的意思。
善( ) 宴( ) 乳( ) 呜( )二组.你一定能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三、四组.下面的词古今词义区别较大,试说说看。
1.但( ) 觉( ) 少( ) 虽( )2.名( ) 是( ) 股( ) 走( )五组.指出题中五个词的含义:妙:众妙( )毕备以为妙( )绝绝:以为妙绝( ) 群响毕绝( )指:手有百指( ) 不能指( )其一端坐:稍稍正坐( ) 满坐( )宾客起:大呼火起( ) 夫起( )大呼六组.课文中还可以找出不少的近义词呢,找找看。
文意疏通之后,同学们可以感受到本文的故事情节非常生动,那文章中一共写了那几个故事情节?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决定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荣归故里。
五.细读课文,感受形象张潮说“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读竟,辄浮大白。
”意思是,领略了绝世奇技,又欣赏了千古奇文,忍不住要喝一大杯酒以示庆贺。
文章之妙在于一“善”字,有人总结说,其善在于①叙事有条理;②裁剪有详略;③行文有波澜;④描写有角度;⑤首尾有呼应。
请同学们细读文本,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生读文本,思考、讨论、呈现)填空总结:一张﹍﹍,两三件﹍﹍﹍,四方﹍﹍﹍,听得五﹍﹍﹍﹍六,心里七﹍﹍八﹍﹍,好似九﹍﹍﹍﹍,真乃十﹍﹍。
一个无名艺人,靠他的技艺折服了一代代人,那么他技艺的取得,依靠的是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一个人只有靠勤奋,靠坚持,才能更好地成就自己,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自己做到最好!下课!学情分析1.这是一篇较浅显的文言文,而学生也不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经过上学期的训练,已经能够运用借助工具书对不熟悉的文言文做到疏通文意,但对于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掌握还不够,需要加强练习。
2.对口技者精湛技艺的描摹,生有浓厚的兴趣,只是对怎样突出口技艺人的特点,理解不全面,对此做重点讲解即可。
3.尽管学生已经进行了上册以及本册一单元中古诗文的学习,但阅读理解古诗文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学习本课时要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以丰富词汇;加强文章的诵读,以培养语感。
效果分析《口技》是一篇文言文,因此课堂上我以诵读为主,加强文言语感,注重培养学生诵读习惯的养成,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是如何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形象而逼真的正面描写,声音的由远而近,由小到大,有少到多,由静——动——静——动。
从而使学生体会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再分析听众的反映。
从宾客的神态、动作,感受口技艺人的表演极具艺术魅力,从而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进而理解课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不仅如此,本文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语言极其简洁、生动,描写手法高妙,这些在教学中都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去细心玩味。
在提问的过程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坡度,让学生能回答好回答,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中进行评测练习,学生回答积极踊跃,正确率很高。
由此可见,学生在整堂课中注意力集中,思维非常活跃,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
《口技》教材分析《口技》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
本单元五篇课文以多样的体裁,通过与艺术相关的事物来表现美。
《口技》是一篇以描写见长的老课文,在文言课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学习本课,就要明确课程标准对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1.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设计本课时要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文言知识的积累上,就是要通过阅读注释和查阅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学习《口技》,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帮助学生习得古诗文鉴赏的技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操。
评测练习一.指出用法特别的词的意思。
善( ) 宴( ) 乳( ) 呜( )二.你一定能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三.下面的词古今词义区别较大,试说说看。
1.但( ) 觉( ) 少( ) 虽( )2.名( ) 是( ) 股( ) 走( )四.指出题中五个词的含义:妙:众妙( )毕备以为妙( )绝绝:以为妙绝( ) 群响毕绝( )指:手有百指( ) 不能指( )其一端坐:稍稍正坐( ) 满坐( )宾客起:大呼火起( ) 夫起( )大呼五.课文中还可以找出不少的近义词呢,找找看。
《口技》课后反思通过对文本的众多分析后,我采用了以诵读带动感悟的教学方式,立足于诵,在诵读的过程中进行评点教学,突出“读、诵、悟、品”四个字,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诵读课文,感知内容”和“品读文章,感悟情感”两大板块。
在前一个板块中,先由师生共度,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明确读音、节奏和停顿等常识。
然后学生自由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
最后借助工具书,自主地疏通字词,疑难点提出,师生互动,合作完成译文的工作。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不仅熟悉了文章,而且还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提高了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在后一个板快中,首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整理出自己对此文的一些感受,我给予提示,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一篇文章可从哪些方面入手,后进行生生、师生的交流对话。
这个环节的安排,既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地从自己所选择的角度去分析课文,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的课堂氛围。
而后师生合作扣住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系列的思考组织学生方向明晰地去感悟文本。
在这一环节中,由于前面大多学生已经将文本分析的很好,于是对于这些思考题,他们都很快地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
由于本文中所采用的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是一大亮点,也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在最后我还设计了个学以致用的环节,让学生模仿文中的这一写法描写一堂语文课。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方式,特别是初中文言文教学,教师更是担心学生读不懂,就采取“教读——解词——串讲——翻译”的方法教学,把馍嚼细再喂给学生,学生就像婴儿似的,只是张嘴吞咽。
这种把鲜美的食物嚼得无味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因而初中学生普遍对文言文产生畏惧感,学起来没兴趣。
针对这种情况,我根据“初语”新大纲“让学生多读,通读诵读,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敏锐的感受”的要求,改过去教读文言文课文为引导学生预习、阅读课文先初步明白文意的方法。
其具体做法是:1、给予提示,明确要求。
2、阅读思考,学会提问。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
不是随波逐流,这更能激活课堂气氛。
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评价,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及时报以掌声,或做出激励性评价,以促使学生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进一步发展创新潜能。
总之,教无定法,只要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创新能力,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力争创造出高效实用的教学方式来。
课标分析中学新课标中对文言文学习有这样的规定: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2、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根据对以上规定的解读,针对《口技》一文内容,特设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把握生字读音,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常见的文言现象。
3、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
过程与方法:1、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查阅工具书,看注释,熟悉课文内容。
2、注重朗读,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
3、熟读成诵,培养阅读经典文言文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代人民高超的表扬技艺,培养对艺术的热爱,更要学习其中表现出的刻苦与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