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园暴力的现状及预防对策_尹逊强

校园暴力的现状及预防对策_尹逊强

文章编号:1006-3110(2004)05-1063-04校园暴力的现状及预防对策尹逊强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B 自古至今,暴力一直是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各种形式的暴力影响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

由于个人、个人之间和集团的暴力行为,造成每年100多万人丧命,更多的人遭受非致死性伤害,暴力已成为全世界15~44岁人群死亡的重要原因[1]。

在上世纪及之前,人们一直认为暴力是一种社会问题,属于社会学的范畴,只能通过法律及教育手段进行干预,而与医学毫无关系。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暴力同时也是一个医学问题,暴力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医学原因,而且我们可以通过医学手段,或者公共卫生措施对暴力实施三级预防,以预防暴力的发生、降低暴力的危害程度、促进暴力受害者的康复及社会回归。

1 暴力与校园暴力199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宣布暴力为危害健康的重要原因,并从医学的角度将暴力定义为:“暴力(vio-lence)是指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行为”,同时根据施暴者的特点将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湖南 长沙 410078)作者简介:尹逊强(1973-),男,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研究工作。

暴力分为三种大体类型:①针对自身的暴力,包括自杀和自虐;②个人之间的暴力,包括家庭和伴侣之间的暴力,以及社区暴力;③集团暴力,即大的集团或国家之间的战争、暴力冲突、经济隔离等[2]。

校园暴力(school violence,SV)是近年来在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社会中最常见的一种暴力形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暴力的分类,校园暴力归属于特定社区(学校)中的个人之间的暴力。

校园暴力一般是泛指发生在青少年之间、与学校的学习生活有直接关系的暴力行为,它既包含了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事件,也包括了发生在校园外但与学校有着直接关系的暴力行为。

如美国的Anderson M认为,凡是在公立或私立学校的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举办的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暴力行为都可归结为校园暴力[3]。

从广义上来讲,校园暴力既包括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也包括校外人员在校内与老师或学生之间发生的暴力行为;而狭义上的校园暴力一般仅指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

2 校园暴力的现状近年来,随着青少年犯罪率的不断升高,校园枪杀案件、学生打架斗殴现象的不断涌现,校园暴力引起了教育界、法律界以及精神健康组织的高度重视。

尤其是在一些西方国家,由于 Arch,2001,438(1):70-7.[28]Kats R,Collette T,M etz CN,et al.M arked elevation of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in the peritoneal fliud of w omen with en-dometriosis[J].Fertil Steril,2002,78(1):69-76.[29]Koum A,Kong J,M etz C,et al.S pontaneous and stimulated secretion of 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and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by peritoneal macrophages in w omen w ith and without endometrio-sis[J].Fertil Steril,2002,77(5):989-994.[30]Jung Gu Kim,Chang Seok Hyun Kim,Young M in Choi..et al.Insulin-l ike grow th factors(IGFs),IGF-binding proteins(IGFBPS),and IGF-BP-3protease activity in the peritoneal fliud of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 t endometrios is[J].Fertil S teril,2000,73(5):996-1000.[31]Kim JG,Suh CS,Kim SH,et al.Insulin-like grow th factors(IGFs),IGF-binding proteins(IGFBPs),and IGFBP-3protease activity in the peritoneal fluid of patients w ith and w ithout endometriosis[J].Fertil Ster-il,2000,73(5):996-1000.[32]Koutsil ieris M,M astrogamvrakis G,Lembessis P,S et al.Increased in-sulin-l ike grow th factor1activity can res cue K LE endometrial-likecells from apoptosis[J].M l M ed,2001,7(1):20-6.[33]Hornung D,Bentzien F,Wallwiener D,et al.Chemokine bioactivity ofRANTES in endometriotic and normal endometrial stromal cells peritoneal fliud[J].M ol Hum Reprod,2001,7(2):163-8.[34]王悦,张丽珠,王秀云.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及血清中趋化因子RANT ES的含量及意义[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36(8):496 -4.[35]S otnikova NY,Ants iferova YS,Shokhina M N.Local epidermal grow thfactor production in w omen with endometriosis[J].Russ J Immunol, 2001,6(1):55-60.[36]Pizzo A,S almeri FM,Ardita FV,et al.Behaviou r of cytokine l evels inserum and peritoneal fluid of w omen w ith endometriosis[J].Gynecol Ob-stet Invest,2002,54(2):82-7.[37]Osuga Y,Koga K,Tsuts umi O,et al,.S tem cell factor(SCF)concen-trations in peritoneal fl iud of w omen with or w ithout endometriosis[J].Am J Reprod Immunol,2000,44(4):231-5.(收稿日期:2004-01-08)枪支管理不严等原因,校园枪杀案几乎随时都可发生。

在我国,虽然枪支得到了有效的管理,但是由校园暴力引发的恶性案件仍时有发生。

如果只看到由校园暴力导致的死亡数字就大大低估了校园暴力的实际危害。

在世界各地,死亡代表的只是暴力行为的“冰山一角”,死亡数据只是描述暴力程度各种数据中的一种类型,而非致死性的暴力行为则是更为常见,如拦路勒索、敲诈、抢劫、打架斗殴、携带凶器、性骚扰等。

非致死性的校园暴力行为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4~8]。

美国Nansel T R对15686名6~10年级的中学生调查报道,有29.9%的学生发生过欺侮或被欺侮,其中13.0%欺侮过别人, 10.6%被他人欺侮过,还有6.3%的人既欺侮过他人,也被他人欺侮过;N ansel T R还发现,无论是欺侮还是被欺侮都是在男生中的发生率要高于女生,6~8年级中的发生率高于9~10年级[4]。

Hill SC对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在1993~1995年调查的校园暴力资料分析时发现,美国9~12年级的学生中,男性较女性更易于发生校园暴力;外来移民,尤其是西班牙裔和黑人、低年级学生更易于成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5]。

在牙买加,78.5%的高中生曾目睹过社区中发生的暴力事件, 44.7%的同学目睹过家庭暴力,60.8%的学生看到过校园暴力。

在学生中发生暴力行动时通常采用的方式有:推搡、脏话、拳打脚踢、钝器、刀子、冰镐、大砍刀等[6]。

在埃及的亚历山大, 51%的男生和20.9%的女生承认在过去的18个月中曾受到过暴力攻击[7]。

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分别有5%和10%的女生报告曾经被强奸和强奸未遂,在被强奸的女生中又有17%的受害者发生怀孕[8]。

3 校园暴力的危害校园暴力可造成学生躯体损伤,甚至致残、致死。

暴力性伤害是非法故意或过失严重伤害他人健康的犯罪行为,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本世纪以来,许多传染病的流行已得到不同程度地控制,但创伤却有增无减。

暴力性伤害是世界各国造成人群暂时或永久劳动能力丧失和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青少年创伤死亡构成比中占居首位,已成为世界各国一个引人瞩目的社会和公众健康问题。

青少年暴力性伤害不但使个人和家庭承受巨大负担,对国家和社会也造成了巨大损失,使劳动人口数减少,人群的预期寿命降低。

校园暴力使学生心理遭受创伤,引起自杀、自残、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 SD)。

瑞典的Edg ardh K 在对国内17岁青少年性虐待调查中发现,性虐待组和对照组儿童中具有自杀意念及其他自残行为的比例分别为33.3% (男)、30.4%(女)和5.1%(男)、9.1%(女)[9]。

Rosenthal BS和Berthold SM都发现目睹或经历过暴力事件的儿童易于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 TSD),表现为易怒、焦虑、沮丧、精神分裂等[10,11]。

校园暴力可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许多调查研究表明,校园暴力作为一个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团结,使学生和家长对学校产生了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发育和学习。

此外,大量的调查研究还发现校园暴力与吸烟、酗酒、吸毒、非法物质滥用、自杀等社会问题有关[9,12-1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