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


目的 原因
类型
内部治理机制:所有权集中度、董事会、执行官报酬 外部治理机制:公司治理市场
一、两权分离导致的成本问题
(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企业制度中,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统一到
分离的过程。
古典企业制度 业主制与合伙制 两权合一 无限责任
现代企业制度
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
两权分离
长期报酬
限制性股票 奖励管理层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或者以优惠价格购 买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但需在条件满足后才能出售。 影子股票 给予管理层没有所有权的普通股,但管理层可借此获 取与实际股票相同的红利或升值。
五、内部治理机制三:执行官报酬
股票期权制度:
行权价格: 董事会预先承诺的管理层在某一期限内购本与管理层机会主义
两权分离情况下,现代公司的合同关系是一种授权关系,该关系可以
提高决策效率,但要面对代理问题。 即股东与高管之间是一种代理关系,前者是授权人,为公司提供资本, 后者是被授权人,代理股东经营这些资本。
代理问题:
当授权关系所涉及的双方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对称、监督不力时,被
六、外部治理机制:公司治理市场
公司治理市场: 由个人或组织投资者通过并购潜在价值被低估的企业的治 理机制,是在内部治理机制失效情况下的补充机制。 其作用是,当公司业绩不佳或管理层机会主义时,可通过 外部并购重构内部治理,如被并购方管理层往往无法留任 或全部留任,这是一种约束,促使管理层努力提升业绩。
一、两权分离与代理成本 二、公司治理结构 三、内部治理机制 四、外部治理机制
有关公司治理的基本问题
内容 内涵 解释 指通过包括正式与非正式、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 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害关系,以保证公司决 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利益的一整套制度 安排。 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 解决两权分离导致的代理成本问题
外部董事:非执行董 事 不在公司任职也不支 薪的董事
相关外部董事 独立外部董事
四、内部治理机制二:董事会
(三)独立董事
独立董事制度在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确立。 中国于2001年由证监会推出该制度,要求境内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
制度,详细规定了时间表、独立董事任职资格、选聘程序、薪酬、职 权等内容。 独立董事多由业界专业或学者担任,除了履行对股东的受托责任, 还需要: 监督管理层,评价其业绩;以其专业能力尽量保证公司战略的科学性; 以其专业声誉提升公司形象,降低交易成本。
(二)代理问题与管理层机会主义
两权分离下的代理问题在管理实践中有若干具体表现,其中,不恰当
的多元化就是一例。 对管理层而言,多元化战略可以: 一方面,分散高管的职业风险,如职业经理人失业、被解雇、降薪、 职业声誉下降等风险; 另一方面,多元化扩大公司规模,便利高管提高报酬、提高声誉。 上述诱惑可能驱动管理层倾向于多元化战略,尤其是自身擅长的业务 领域,而这未必与股东利益相一致。
监 事 会
员工
三、内部治理机制一:所有权集中
1.所有权集中 管理实践表明,公司所有权分散会造成股东内部难以有效 协调,如果监管不力,则易造成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 以多元化战略为例,有研究表明,企业所有权集中度越高, 企业多元化程度越低,对股东利益越有保障。
三、内部治理机制一:所有权集中
股票期权制度在实践中的问题:
1.股东应该获得的投资回报包括股票溢价和分红,但管理层从股票期权 制度中只受益于溢价,可能会造成管理层提升股价影响分红。 2.创新、多元化是扩大公司规模及市场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因而股票期 权制度会增加战略风险。
3.高管可能会通过操纵年度利润提升公司股票价格。
4.公司股价主要受内部经营影响,但在某些情况下外部环境(宏观形势、 产业特征等)的影响也很大,这意味着管理层对股价仅有部分影响力。
所有权集中主要依靠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的控股。
机构投资者: 将分散投资者(单个投资者、单个机构或团体组织)的资金聚集起来,
并代表它们进行投资的机构。 在美国,机构投资者的主要类型: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公司、 银行。 由于机构投资者资金实力强,并拥有专业团队,具有监管管理层的实 力,可以影响公司决策,投资收益可以得到较好保障。 机构投资者治理手段: 私下交谈;提出股东议案;行驶代理投票权;监控被投资公司;争夺 代理权。
五、内部治理机制三:执行官报酬
执行官报酬:
通过工资、奖金和长期激励性报酬将管理者与所有者利益联系起来的 公司治理机制。 类型 短期报酬 具体形式 年薪 业绩奖金 股票期权 特点 前者由董事会决定,业绩奖与经营绩效挂钩。由于短 期报酬是对过去努力的回报,无法激励管理层做出未 来的努力。 管理层根据合同在一定时期内按指定行权价格购买公 司一定数量的股票。
(二)董事会成员
类型 内部董事:执行董事 经营者董事 全职受聘于上市公司, 并在公司支薪的董事。 非经营者董事 特征 在公司担任高管有行政决 策权的董事。 全职受聘公司但不担任高 管的董事,出资人代表、 高级技术人员、职工等。 与公司有某种关系的董事 与公司没有能够影响公司 决策的交易关系和利益关 系的董事
价格与股票市价之差就是管理层收益。
股票期权制度的实施意味着管理层努力不仅与公司绩效有关,更与个
人未来收益有关。通过该操作使经营者能够与公司剩余所有权联系起 来,管理层需要考虑长期发展,特别是激励管理层的进取心。 可以说,该制度是通过激励管理层而保障股东利益的实现。
五、内部治理机制三:执行官报酬
授权方可能不一定按照授权方利益最大化的方式行事,经济学将这种 授权后不尽力的现象称为代理问题。
一、两权分离导致的成本问题
两权分离的弊端: 以职业经理人为代表的高管团队可能损害股东利益; 导致高的公司治理成本,包括:
显性代理成本:薪酬(工资、股票、养老金等)、在职消
费 隐性代理成本:浪费、超额消费、暗分私分、决策失误等。 隐性成本取决于治理制度。
限责任。
一、两权分离导致的成本问题
现代公司的两大优势特征: 1.股权结构的分散化:
公司股票被社会公众、机构投资者(养老金、保险公司、共同基金等)
持有。 分散持股的优势: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意味着产权关系明确清晰, 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投资者可以通过股票转让活动推进资本 市场发展。 分散持股的弊端:分散持股使小股东既无参与公司决策与监督运营的 能力,也无积极性,从而为管理层实施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便利。
(二)代理问题与管理层机会主义
管理层机会主义: 两权分离情况下,公司高层管理者利用手中掌控的资源为 自己牟利,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甚至以损害投资者利益 的方式牟利。 两个层次: 管理层在决策上不能以股东利益作为第一优先考虑的因素; 管理层刻意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牟利。
可以看出,管理层机会主义是代理问题的具体化。
决定公司经营计划与投资方案 制定公司年度预决算方案 制定公司利润分配方案与补亏方案 制定公司增减注册资本与发债方案 制定公司合并、分立、变更公司形式及解散方案 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 决定聘用或解聘公司经理及其报酬事项,并根据经理提名决定 聘任高管班子及其薪酬
10
制定公司基本管理制度
四、内部治理机制二:董事会
结构; 在这一结构中,三者形成一种制衡关系; 通过该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董事会是公司最 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管人员聘用、奖惩及解雇的权利;高管人员受雇于 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
(二)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构成
股东大会 董事会 高管团队
有限责任
现代企业主流存在形式:公司制企业
一、两权分离导致的成本问题
与古典公司相比,现代公司制企业具有以下特点: 1.公司是法人: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 2.股份可以自由转让:股东变化不会影响公司存续。
3.实行有限责任制度:
对股东而言:以出资额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对公司法人而言:以全部法人财产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
一、两权分离导致的成本问题
2.两权分离
随着公司竞争对经营者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公司所有者(股
东)逐步采用聘用职业经理人管理运营企业替代自我经营,实现两权 分离。 两权分离的优势: 股东不参与企业经营,职业经理人承担公司管理运营职责,由此突破 了所有者有限的决策能力和经营能力的限制,实现产业资本和智力资 本的结合,创造更高的价值。
四、内部治理机制二:董事会
(一)董事会及其职责 董事会: 由股东选出的代表他们利益行驶对管理层监督和控制
的群体,他们受股东委托对公司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与 监督。
四、内部治理机制二:董事会
《公司法》对股份公司董事会职责的规定
1 2
3 4 5 6 7 8 9
召集股东会并报告工作 执行股东会决议
基于上述分析,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现代公司必须建立起一整套监
督约束机制,使管理层能够最大限度地按照股东利益行事。
二、公司治理结构
(一)概念
张 狭义 维 迎 广义
有关公司股东、董事会、高管层的功能、结构与 权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公司控制权与剩余所有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 化和制度安排。
吴敬琏: 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由所有者、董事会、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一种组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