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司治理现状
5.2银行监督基本不存在。
银行作为企业重要的债权人,应当在企业的治理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当前并不存在债权人对企业的有效监督。格罗斯曼和哈特认为,债务是一种担保机制,能够激励经营者努力工作,节制个人消费,对投资管理与决策更加负责,从而降低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代理成本。张维迎(1999)认为,与股东控制相比,债权人控制对经营者更加残酷,因为经营者在债权人控制时比股东控制时更容易丢掉饭碗。可见,债务能更好地约束经营者。
我国公司治理现状的成因分析
造成公司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如下:
1.市场经济体系不健全
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与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产权不清晰及资本市场不完善都是制约我国企业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绊脚石。由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起点是私有制,从一开始产权关系就比较清楚,相关的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也比较完善,而我国的市场经济的起点是公有制,产权关系不明确,并且在当前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经理层利用经济转轨时期计划经济解体后留下的真空地带对企业实行强有力的控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企业的实际所有者,国有股权虚置。同时,我国的资本市场存在着先天性的缺陷,因为,资本市场是从公有制开始的,其初衷是给国有企业融资,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因此,我们的资本市场在建立时就是为了支持国有企业上市,国有上市公司三分之二的股权不能流通转让,从而产生了一股独大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也不是短期内能够彻底改变的。
我国公司治理现状
低,仅占14. 2%,而两职完全合一的公司中,国家股比例相对较高。同时,通过实证分析了解,发现在406家样本公司中,平均每家公司拥有97位董事,其中外部董事32人,内部董事65人,平均内部人控制度为67%,而且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与股权集中程度呈高度的正相关。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极差。
5.外部监督体系不完善
除了上述公司治理内部控制机制的缺陷外,我国公司治理的外部监管体系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国家监督方式不适当。
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包括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从企业的约束机制来看,由于大多数为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国有投资主体不确定,加上目前政企和政资尚未完全分开,使政府对企业的控制一方面表现为行政上的“超强控制”,另一方面表现为产权上的“超弱控制”,部分管理人员利用政府产权上的“超弱控制”形成了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同时又利用政府在行政上的“超强控制”推卸经营上的责任,转嫁经营风险。由于经理市场的不健全以及大部分管理人员的“任命制”使得管理人员所面临的约束进一步受到限制。
2.政企不分现象依然存在
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政府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以管理者的身份干预企业的微观活动,另一方面作为投资者成为企业的股东,这种特殊的关系是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点,而且也己成为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的主要障碍。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人事安排完全由政府说的算,通过直接任免高管人员对企业进行控制,名义上政企是分开的,但实质上政府和企业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由于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一些地方政府从地方局部利益出发或某些利益集团的私利出建立和完善。
3.市场约束软化
市场经济的种种约束是形成企业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的一种力量。在美国,充分竞争的经理市场、产品市场,活跃的控制权市场、独立的外部审计机构、成熟的机构投资者等所形成的制约有效地弥补了公司内部治理的不足。而在我国,由于市场的过度行政化,产品市场、经理市场、控制权市场等等都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就影响了市场的正常发展及发育程度,弱化了市场力量对企业形成的约束。
5.3控制权市场、经理市场只是望梅止渴。
现实条件下,外部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或者是并购市场对公司实施的监控作用也非常有限。由于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控股方的股份为不流通股份以及由此导致的上市公司经营者与主管部门之间的特殊关系,使通过并购来接管上市公司进而改进公司绩效的努力大打折扣。另外,由于没有建立起评价经营者管理才能的制度,经理市场培育在我国也并不具备现实可操作性,所以经理市场对公司的监控作用也非常有限,管理者缺乏约束自己过度追求自身利益行为的自觉性。
3.2监事会的作用得不到切实发挥。
监事会的成员基本上是企业内部的人员,由党的组织部门或经理层任命进入监事会,一方面减少监督者应有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及监督技能,使得企业监事会代表股东对董事会进行的监督职能并没有实施,监事会仅仅成为一个摆设、“花瓶”。
3.3缺乏问责机制。
虽然我国企业的治理机制中存在着众多的问题,但企业在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后,仍然不能有效地吸取经验教训,追究有关人员或部门的相关,责任,从法理上讲,有法律责任约束的义务才能得到切实的履行,然而现实中我国几乎不存在有效的问责机制,往往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这家企业出现读职、重大决策失误等问题后,又被派到其他的部门或企业任职。
4.激励机制存在缺陷
公司治理机制既是一套监督机制,又是一套激励机制。由于委托代理成本中监督成本和代理成本的不同变化趋势,企业的所有者对经营者除了通过各种制衡机制进行监督外,采取适当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样重要。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首先表现为对经营者的激励不足,经营者的报酬普遍较低,且绝大部分是货币性报酬,尽管也有的企业设立了考核标准,但不能很好地与经营者的努力程度相联系,薪金高低的标准主要与职位的高低相联系。这一点在国有企业中表现的更明显。如红塔集团的褚时健,按照对红塔集团的贡献,他的工资实在太低,与他的贡献更毫无关联,毫无疑问,过低的收入也是他最终侵吞企业资产的诱因之一。我国在普遍表现为对经营者激励不足的同时,也存在着激励不当的问题。如一些亏损严重的企业,其经营者得到的报酬却比盈利企业的经营者高,甚至是高出几十倍;另外,有的企业的经营者为了达到考核目标,而不顾企业的长期发展,一味地追求短期利益,以获得自身效用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