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声声慢教学反思

声声慢教学反思

声声慢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声声慢教学反思篇一
师点击出示: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的走上了讲台。

英子向大家深深
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的走下了讲台。

师问:大家看,这两句话中都有
“一摇一晃”这个词语。

同一个词语,同一个姿势,英子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吗?(生答:第
一次的心情是紧张、害怕;第二次的心情是高兴、愉快)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词作。

整首词最后收束到了一个“愁”字上,我给学生提供了品读这种“愁”的三个切入点,以便学生自主完成赏析任务,就像
新课标要求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由于大家对李清照的生平较为熟悉,所以我担心学生都从“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这
一点来品读,这样容易导致思路局限而且品出的“愁”脱离文本,不够深入。

于是,我就
决定由自己来完成这一点,让学生集中精力从二、三两个切入点进行品读。

在我语言的感召带动下,学生们都很积极地发言,特别是从第三个切入点赏析时,课
堂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学生在对“憔悴损”的理解上,展开了激烈地讨论。

有的说“憔悴损”指的是“菊花”,有的说指的是“李清照”,而且都言之有理。

直到我对他们的理解
都给予了肯定,他们才停止了争论,并都不自觉地鼓起掌来。

课堂的另一个高潮出现在赏析完全词后,学生朗读整首词时。

这一遍朗读,和初步感
知时的朗读真是天壤之别。

当学生由这三个切入点,深入理解了李清照晚年饱受的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后,感受着清照低吟的名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他
们积攒在心中的情感在此刻的朗读中倾泻而出了。

当然,最令我满意的还是教学思路十分清晰。

首先,整堂课都围绕着一个“愁”字展开,分析了《声声慢》和《一剪梅》中的“愁”,并且比较了这两首词中不同的“愁”。

其次,在分析“愁”时,指导学生赏析的方法,这种赏析的方法也是贯穿在整堂课的赏析
过程中的。

科学区域中用照片的形式展示加工食用的花,例如:做菜吃的花:菊花、西芹、百合、桂花、干贝、西兰花等,让幼儿能了解这些可食用的花。

总的来说,这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是,我也得正视自己的不足:首先,朗读
不充分。

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对任何文章的理解,朗读都十分重要,更何
况是一首词。

正式上课时,我却因为紧张,几处都忘了让学生朗读。

特别是在赏析“寻寻
觅觅”这句时,提到叠词的音乐美,却没让学生齐读感受一下,这很不当。

还好学生极赋
深情地朗读,帮我弥补了这一不足。

其次,在给学生提示,降低问题难度方面还不能很好
的处理。

关于自己的不足,我也在努力弥补。

在听老教师的课时,我更加关注他们的设问、提
示以及降低问题难度等方面。

自己也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注重问题的设置,在课堂上注意
简练自己的评语等,希望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早日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高中语文声声慢教学反思篇二
课堂上讨论落到了实处,使学生明确具体任务,时间充分,老师在巡堂过程中参与学
生的讨论,及时给予指导,切实掌握学生讨论的深度和广度。

作业的处理拓宽了学生的知
识面,对作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优点:
1、课前开始播《月满西楼》FLASH,营造诗词气氛,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学习
情境创设得较为成功。

2、课前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使得学生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

而且自己也阅读了大
量关于李清照的事迹及诗词,了解她的经历,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让学生准确
把握愁的诸多内涵。

同时在阅读中知道作者前后期的经历不同,词作的风格也不同。

3、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疑是主线。

本节课可以说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的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品读意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让学生
个体直接与文本对话。

老师的点拨也十分到位。

《说勤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第16课,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
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本课以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为重点,以夜莺的歌声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读、说、悟,思为主要手段,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熏陶。

4、课堂上讨论落到了实处,使学生明确具体任务,时间充分,老师在巡堂过程中参
与学生的讨论,及时给予指导,切实掌握学生讨论的深度和广度。

作业的处理拓宽了学生
的知识面,对作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不足:
课上及时安排了坡度适当、由易到难的练习题,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了知识,形成
了技能。

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5、导入太长,意象品读拓展不足。

也许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完全放开让学生去
讨论,所以对意象的品读显得不十分到位,有点浅。

6、解决“如何入愁”问题时,我非常在意时间,显得过于急躁,代替了学生的思考。

处理的不够从容,给学生时间不够充分,整个课堂感觉很“赶”。

7、课堂上老师的反应不够灵敏,应对学生的回答语言显贫乏,单一,对学生的个性
品读,不能给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只泛泛而谈,做不到一针见血。

同时对回答好的同学
没能给予及时的表扬。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