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法基本》备课教案

《经济法基本》备课教案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第58条规定:任何机关和单位不得侵犯企业依法享有的经营自主权;不得向企业摊派人力、物力、财力……”。
后果:指法律规范中指出的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的部份。
如:《税收征管法》第60条规定:“纳税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处2000元以下罚款;……”。
2.维护公平竞争的原则
3.合同自由的原则
4.诚实信用的原则
5.违法行为法定原则
6.经济管理权限和程序法定原则
小结本节课内容,突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强调经济法与民法的区别
授课章节
名 称
第二章 经济法律关系
§1经济法律关系及其构成要素§2经济法律事实
授课课时
2
授课形式
新授理论课
使用教具
PPT、板书
教学目的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1.经济法的课程属性
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涉及企业、公司、金融、会计、税收等各个经济领域,并成为企业、公司及相关人员行为处事的法律依据及标准。
2. 学习目标:
①知识目标: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法知识或知识基础
②能力目标:培养自己专业知识的阅读能力与分析能力
小结两节课内容,突出法律的概念与特征,强调法的效力的问题。
授课章节
名 称
第一章 经济法概述
§3 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4 经济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授课课时
2课时
授课形式
新授理论课
使用教具
板书、PPT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经济法的历史发展过程
2. 让学生理解经济法的概念、特征和调整对象
3. 让学生理解经济法的地位与作用
③情感目标:敢于理性的表达自己观点
§1.1 法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一.法的产生
原始社会: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劳动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原始社会后期:
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手工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现商人)
氏族社会变化(血缘联合相对弱化、氏族内部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打破、出现阶级)
3. 宏观调控关系 如财政税收法、金融法
四.我国现行主要经济法律法规
第四节 经济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一.经济法的特征
1.经济法律规范的易变性
2.公法和私法的属性兼具
3.程序保障的非独立性
二.经济法的地位与作用
1.经济法的地位
1)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
共同点:以经济关系作为调整对象
区别:从公共利益出发(根本点)
通过经济法律的功能对市场运行进行适时的调控,重点解决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结构、速度、均衡等方面的问题。如会计审计法、财政税收法、金融法、计划法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4 经济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一.经济法的特征
1、经济法律规范的易变性
与其他部门法相比,经济法律规范的变动性更大一些
2、公法和私法属性兼具
A、调整对象不同
B、调整目的不同
C、主体不同
D、调整原则、方法不同
2)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主体不同
调整方法不同
三.基本原则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复习:法的基础知识
§3 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一、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一)经济法的历史沿革
1、产生 诸法合体,民刑不分
《汉谟拉比法典》 最早
2.本质
二.法的特征
1.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2. 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
3. 法是明确规定人们的权利与义务的行为规范
4.法是要求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
三.法的效力
1.法律规范的时间效力
2. 法律规范的空间效力
3. 法律规范对人的效力
四.法规体例
“假设”、“行为”、“处理”或“假定”、“处理”、“制裁”
原始社会:习惯
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大分工 → 氏族社会变化 → 国家产生(法的产生)
二.法律的历史发展
习惯法:不成文的形式
成文法:公元前18世纪 古巴比伦王国 《汉谟拉比法典》
春秋战国时期 魏国 李悝 《法经》
第二节 法律的概念及其效力
一.法的概念及本质
1.概念:
1)狭义法律:宪法、法律
2)广义法律: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规章
国家产生(法产生)
法的产生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与国家一样)
二.法律的历史发展
1. 习惯法:不成文的形式
2. 成文法:公元前18世纪 古巴比伦王国 《汉谟拉比法典》
春秋战国时期 魏国 李悝 《法经》
§1.2 法律的概念特征及其效力
一.法的概念及本质
1. 法律的概念: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
教 案
(学年第学期)
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授课章节
名 称
第一章 经济法概述
§1法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2 法律的概念特征及其效力
授课课时
2课时
授课形式
新授理论课
使用教具
板书、PPT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法的产生和历史发展,了解法的本质
2.让学生理解法律的概念,熟悉法律的表现形式及法的特征
1. 法律规范的时间效力
1)法律生效时间和终止时间问题
法律生效时间:① 法律本身就规定了生效日期
② 从公布之日起生效
② 以新法代替旧法
③ 国家根据某种需要,明令宣布终止该法,并规定了终止日期
④ 有权规定撤销违法的法律、法规
2)法的溯及力:该项法公布生效以前所发生的事件或行为,是否适用该法的问题。适用就具有溯及力;不适用则不具有溯及力。
知识目标:
1.让学生理解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2.让学生掌握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及其确立
3.让学生掌握经济法律事实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与总结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Fra bibliotek细、严谨的职业操守
教学重点
1、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确立
2、经济法律事实的分类
教学难点
1.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2.经济法律事实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
土地革命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经济法与民商法、行政法不分
1979-1992 国家宏观调控主要靠计划手段
建国后 经济法核心地位缺位
1993年至今 中国经济法迅速发展的时期
(二)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管理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三)我国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国家需要干预的特定经济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专业文章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仔细、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1. 经济法的概念与特征
2. 经济法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难点
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
经济法的特征、地位与作用
课外作业
1.什么是经济法?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有哪些?
2.说明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
教学后记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c、主体不同:经济法的主体地位具有不平等性,民法的主体是平等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d、调整的原则、方法不同:经济法调整的原则既要体现主体平等的一面,又要服从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体现上下级的服从关系;在调整方法上,民法主要采取民事的方法,而经济法则采用经济、行政和刑事的综合方法。
B、民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适用情形:A. 从旧原则:新法不溯及既往
B.从新原则:新法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C. 从轻原则:视新法和旧法哪个行为人处罚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轻, 就适用哪个法。
2. 法律规范的空间效力——法律在哪些地方生效
3. 法律规范对人的效力
1) 属地原则:不管行为人的国籍如何,都适用行为属于国家的法律。
第二节更名:由“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更名为“经济法律事实”
2)属人原则:是哪国公民就适用哪国的法律,无论其行为发生地在何处。
3)属地与属人相结合的原则:不管行为人的国籍如何,也不管行为发生地在何处,只要侵犯了该国利益就适用该国法律。
4.法规体例(逻辑结构)
1)法规的逻辑结构是指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说明法律规范是由哪些因素或部分组成的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一般认为法律规范由假定(或称条件)、模式和后果三个部分组成
经济法是以公为主,兼顾于私的法
3、程序保障的非独立性
在我国,与民法、行政法、刑法等部门法相比,经济法没有一个独立的程序法典与之相对应
二.经济法的地位与作用
1、经济法的地位
(1)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2)经济法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
A、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
共同点:同属于社会上层建筑中法制的组成部分,都以经济关系作为自己的调整对象。
3.让学生掌握法的效力与法的体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专业文章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仔细、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1.法的概念和特征
2.法的效力
教学难点
法的体例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
更新:法律的概念
补充:法律的表现形式
课外作业
预习第三、四节内容
教学后记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第一节 法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一.法的产生
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2. 律的表现形式
1)宪法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
2)法律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