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学生课堂答问技巧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的点拨诱导显得更为重要。
但课堂上常有这样的情形,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回答者寥寥。
如何解决这种问题,教师应怎样循循善诱,巧妙设问,鼓励学生大胆答问呢?①激励诱发,投石扬波。
②旁敲侧击,巧妙切入。
③制造矛盾,挑起“战”火。
【关键词】激发诱导旁敲侧击巧妙切入制造矛盾
课堂教学改革,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的点拨诱导显得更为重要。
但课堂上常有这样的情形,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回答者寥寥。
如何解决这种问题,教师应怎样循循善诱,巧妙设问,鼓励学生大胆答问呢?
1 激发诱导,投石扬波
学生课堂上缄口不言,常常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会说,而是不敢说。
相传宋代苏小妹以诗试秦观之才,先吟出首句:“开窗推出门前月。
”秦观语塞。
苏轼以石击水,秦观大悟,连忙对曰:“投石击破水中天”。
我们教师要善于“投石”,激浪扬波,使学生克服胆怯、羞涩的心理。
那么应该怎样去投石呢?
1.1 激将。
请将不如激将,教师苦口婆心的劝导,学生可能无动于衷,而一句激将:“我们全班50位同学,平时个个聪明伶俐,活泼可爱,而今天对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竟无一人回答,简直不可思议。
”话毕,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效果很好。
1.2 借用。
要使学生化胆怯为勇敢,教师可现场借用天气、周围环境或可闻内容,相机诱导。
如讲报告文学《生命的支柱》,就以课文中张海迪的事迹诱发:海迪姐姐是一位身体三分之二瘫痪的残疾人,“但是,在这个瘫痪的身体里,有一根坚强的生命之柱,支持她残存的三分之一尚有活力的身躯,发出光和热。
我们不是要向海迪姐姐学习吗?那么最为现实的就是要拿出勇气,踊跃发言。
”学生们听后,精神为之一振,很受启发。
1.3 期待。
教师提问时,尽量以理服人,以诚感人,以情动人,若还没有人回答,就不妨稍作沉默。
在无声的期待中,往往能收到“有声”难以达到的效果。
如:我曾经这样设计:“我知道大家都在认真思考,而且有几位跃跃欲试同学,准备回答,看谁最先迈出这可喜的第一步,我期待着…………”少许宁静之后,三五个同学相继举起了手臂。
2 旁敲侧击,巧妙切入
我们教师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形式提问,其效果是迥然不同的。
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直接发问不易触发学生的思维敏感区,常遭冷遇。
那么怎样切入呢?
2.1 选准突破口。
准确的突破口是教学要求和学生兴趣的交汇点,它要求准、新、奇。
我教《中国石拱桥》时,课文中有一句话:“《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要使学生弄清加点词说明的准确性,如直接提问: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如何?学生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于是我以选材为突破口,采取了迂回三部曲:A、师:既然旅人桥是最早的石拱桥,作者为什么不作详细地介绍?生:桥已塌毁,史料不祥;B、师:何以知之?生:书上说得明明白白(指上述引句,“大约”是约数,“可能”表推测。
C、师:由此看来,加点词在表达上有何作用?生:准确说明。
这一迂回,水到渠成,学生对答如流。
2.2 抓住关键词。
古人说:用准一词,尽得风流。
课堂提问,抓准一词,亦纲举目张。
如讲述《孔乙己》一课时,其中有一项教学要求:三分钟快速阅读课文后,再复述小说内容。
按常规速度,学生读完文章要十分钟,完成这项任务很困难。
课文中出现“笑”的句子很多,我抓住这个词,让学生说出他觉得好笑的地方。
学生们好无拘束的说开了:孔乙己偷书挨了打,还说“窃书不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好笑;孔乙己给孩子们茴香豆吃,用手罩着盘子,说“不多不多。
多乎哉?不多也。
”好笑;孔乙己被丁主人打折了腿,还说“跌……跌断的。
”好笑……在辛酸含泪的“笑”声中,顺利地完成了复述课文的要求。
3 制造矛盾,挑起“战”火
事物总是矛盾地存在着的事物矛盾方面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以此提问,就能引起学生探新求异,并为之展开唇枪舌战。
如教《愚公移山》后,可设计如下讨论题:愚公移山究竟是明智之举还是愚拙之行?这像一把盐撒进了煮沸的油锅,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这种用矛盾方法提问的形式,使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的确是打开学生话匣子的好办法。
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只要教师善导善问,他们就会对答如流,口若悬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