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风格论文

音乐风格论文

摘要:本文论述了20世纪乡村音乐的起源、特征及发展;分析了早期乡村音乐风格、80年代乡村音乐风格的演变、90年代乡村音乐的复兴以及乡村音乐的演唱特点;指出应准确学唱和掌握欧美乡村歌手的演唱技术,将歌唱的情感与声音完美结合,以提高我国流行音乐的演唱水平,创造出更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音乐的新形式与新作品。

关键词: 乡村音乐; 特征; 风格; 演唱Style and Singing of American Country Music [Abstract] MENG Qiyu(Department of Pop Music,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Shenyang 110004, China)Abstract:The origins,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country music in the 20th century are discussed. The early style of American country music is analyzed, as well as the evolution of country music in 1980’s, the revival of country music in 1990’s and the singing features of American country music. It points out that, the singing technique of American and European singers should be studied exactly, to make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emotion and sound,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pop music singing in China, and create new forms and new wor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country music; features; style; singing一、引言音乐风格是作曲家的性情气质、思想感情和其所处时代社会思潮和风气的混合产物,主要由旋律、和声、节奏等因素决定。

古典主义及浪漫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作品风格的成熟时期。

该时期,音乐为人类历史写下了辉煌篇章,节奏随同与旋律、和声等要素得到了全面发展。

在音乐上,“风格”表示旋律、节奏、音色、力度、和声、织体、曲式等元素结合时的特征与方法。

不同时代的作曲家对于音乐节奏、旋律、和声等要素的选择是不同的。

处于同一时期的作曲家,其创作风格必然要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思潮、社会风尚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同时受到不同人各不相同的审美力、旨趣、情绪和伦理观念等支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对音乐要素的理解也不同,因此赋予了音乐风格以不同的特色,从而在作品中显示其历史的独特性,音乐风格也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机械单一到灵活多样的历程。

作曲家用以表达其音乐思想的材料是声音、音色、和声及节奏等要素,这些材料构成“内容”,而用收集、连接、对比等手段显示出材料之间的次序与组织的方法就构成了曲式。

早期人类的音乐材料只是单一、机械,无小节线限制、无节拍规律性的简单低级的节奏。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不同时期的作曲家们均尝试着在传统的曲式中运用新的材料,或以实验性的新曲式来表现传统的材料。

表现音乐情绪仅靠节奏已无法完全表达创作者的意图,因此旋律、和声等音乐要素逐渐与节奏一起成为表达音乐情绪的主要因素。

到了古典及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逐渐复杂化、多样化、综合化,更适合表现人类不同的情感,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创作手法也日臻丰富、成熟。

二、音乐风格形成的因素音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 不同的历史时期, 不同的地域、水土, 不同的民族、语言, 都会有着不同的音乐情感表达方式与风格。

形成音乐情感表达方式与音乐风格的因素是多种多样, 由于社会结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生产劳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化传统、民间习俗和民族语言等不同, 每个地区, 每个民族都形成了各自的音乐体系,也形成各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音乐风格不是音乐美的一般因素,而是由音乐家的创作个性体现在他的作品中的独特魅力,音乐风格的形成是音乐家成熟的标志,它是音乐艺术历史发展中的阶段。

因此,不是所有的音乐创作都可以形成自己的风格。

风格绝不是纯形式上的,它是在人种、国别、宗教等因素下,有特定的生活环境中的人表现出来的。

音乐风格作为一种表现形态,它是从音乐的整体中呈现出来的代表特征,它即与音乐家主观方面的特点有关,也有涉及到音乐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各个方面。

所以才会形成巴赫,莫扎特,贝多分等大音乐家的风格。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概括音乐风格的含义:音乐风格是音乐家创作的独特标志,是音乐艺术历史发展中的阶段,是音乐家创作个性的外在表现。

(一)历史的因素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音乐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

如欧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教会统治时期, 宗教化的结果就是教化人们要节制和容忍, 所以在欧洲所形成的声乐演唱方法, 都具有既要表现真实的感情, 又要有所节制的特性。

比如美声唱法中, 即使表现的是感情极其激烈的音乐, 其演唱也是比较有节制的。

在这一方面有些像我国京剧的表现方式, 由于我国经历了较长时期封建社会的统治, 深受儒家“克己复礼”思想的影响, 所以我国民族音乐的表现方式也比较节制。

而流行音乐是近、现代才在拉、美等国家得到发展, 所以, 流行音乐的许多方面都受到拉、美等民族音乐的影响。

如美国的许多音乐风格, 同美国的历史有着直接的关系。

同样, 我国的许多音乐风格同中国的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音乐文化的历史非常久远,从远古至明清各时期都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

就近现代时期的音乐来说, 自清代末叶的鸦片战争,在历经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戊戌变论音乐风格形成的因素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这一百多年来, 音乐文化的发展交织着传统音乐和欧洲传入的西洋音乐, 但我国的音乐文化是以民主、科学为主要潮流而发展的。

“五四”时期产生了痛斥军阀出卖祖国镇压百姓的城市小调, 如《坚持到底》、《苦百姓》等; 在红色根据地、边区、解放区, 产生了许多优秀的革命歌曲, 如《天心顺》、《绣金匾》等。

各种地方戏剧音乐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出现了程长庚、谭鑫培以及后来的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一代表演艺术家。

在此期间, 还出现了各种器乐演奏的社团, 如“天韵社”、“大同乐会”等等。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 我国开始兴起了传播西洋音乐, 改进国乐的音乐活动, 并建立了一些音乐社团, 如“北大音乐研究社”、“中华美育社”、“国乐改进社”等, 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 最初就是在这些音乐社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世纪20年代, 肖友梅在上海创建了国立音乐院, 这是我国正规专业音乐教育的开始。

(二)地域、水土的因素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水土, 不同的水土造就了不同的环境。

环境对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如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生活的人, 就会形成豪爽、泼辣的性格; 在景色秀丽的江南水乡生活的人, 就会形成温柔、细腻的性格。

音乐也一样, 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风格与特点。

例如, 在环境恶劣的陕北高原所产生的陕北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翻身道情》、《太阳一出满山红》、《边区好地方》等, 这类民歌的曲调高亢奔放而又深沉质朴, 音调嘹亮清脆、委婉秀丽、粗犷有力, 近似呼号, 穿透力、空间感极强。

在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所产生的内蒙民歌:《辽阔的草原》、《牧歌》、《雪山》、《嘎达梅林》等, 这类的民歌与辽阔的草原、碧蓝的天空、肥壮的牛羊所赋予蒙古人民热情、直爽、彪悍的性格, 和蒙古民歌粗犷、豪放、悠长的特点有关, 这些民歌的音域较宽, 旋律婉转细致,多用颤音、波音等装饰性手法, 极富地方民族特色与风格。

蒙古族从古至今, 经历了狩猎经济、畜牧经济, 最后进入农业与畜牧并举的经济, 这些生产、生活方式也极大地影响着蒙古族音乐风格的形成。

在挺拔的青藏高原上所产生的藏族民歌:《伤心歌》、《宋则呀啦》、《格桑拉》、《阿中》、《青藏高原》等, 都具有高亢婉转、热情奔放、悠扬明快的特点, 这与他们所处的环境及生产生活方式, 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藏族人民酷爱歌舞, 所以这类歌曲都具有很强的舞蹈性。

因此, 不同的环境可形成不同的音乐, 同时也可形成不同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三)民族的因素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性格。

如地广人多的国家, 人们的生活因为有安全感而较随意, 甚至有些散漫; 地小人少的国家, 人们的生活会因为大国的影响, 缺少安全感而紧张, 甚至是带有侵略性的恐惧。

这种民族的特性,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音乐的风格与表现形式。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 流传于各民族的民间音乐浩如烟海, 数不胜数。

由于各民族的历史传统、地理环境、族源、语言、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的不同, 各民族的民间音乐也有着鲜明的风格和特点。

在演唱( 奏) 形式, 演唱( 奏) 方法, 曲调风格及其音阶、调式或节拍、节奏、速度等方面, 有着各自的民族风格和地区色彩, 从而成为该民族或该地区的标志。

但同时又因为各少数民族“小聚居, 大杂居”的居住特点, 而促使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音乐文化, 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音乐风格。

三、乡村音乐的起源与发展(一)乡村音乐的起源乡村音乐(Country music)是当代的一种流行音乐,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南部农村及偏远山区,主要来源是英国的传统民间歌谣,同时也受到宗教音乐的影响。

乡村音乐融合了传统民谣音乐、凯尔特音乐、福音音乐及古时音乐。

最早期的乡村音乐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乡村牧场的劳动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后期发展与演变中,乡村音乐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乡村音乐的曲式结构较为简单,多为歌谣体、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

旋律流畅,朗朗上口,传唱性较强。

在唱法上,由于乡村音乐是从美国民间音乐发展而来的,带有浓郁的民间音乐色彩,较多地运用民间本嗓的音色来演唱,并带有浓重的鼻音。

在演唱形式上,乡村音乐以独唱和有声部的小合唱为主。

在乐器上,早期乡村音乐主要以吉他、班卓琴和小提琴为主要伴奏。

随着乡村音乐的发展,在现代乡村音乐中,乐队的配置发生了变化,乐器以电吉他、电贝司、鼓、键盘为主,再加入特色的民间乐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