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植物配置要点整理
一、水面的植物配置
1)水面的植物配置应与水面大小比例得当,水生植物应占水面的1/3-2/5 ;若植物占的面积过大,使得水面拥挤凌乱,没有足够的空间展示水面的镜面作用。
2)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均可用于水面绿化;
3)也可大面积种植荷花,如“曲院风荷”;
4)许多自然风景区的水池中较独立的局部可在水面铺满浮萍、大薸等,亦颇具乡村野趣。
5)一些污染严重的水面,大量布置粉绿狐尾藻、雨久花、凤眼莲、美人蕉、千屈菜、香菇草等抗污染能力强的水生植物。
6)水面的植物配置应与水缘和岸边的景观相呼应,如果岸边有亭、台、楼、阁、榭、塔等园林建筑,对应的水面应尽量少布置水生植物,留出空旷的水面展示建筑美丽的倒影。
7)如果水缘、岸边有优美的植物景观,应在对应的水面少量布置浮叶植物以丰富水景,如岸边丛植美人蕉、芭蕉,水缘丛植黄菖蒲,小片种植千屈菜,期间丛植大花皇冠,水面点缀睡莲、亚马逊王莲,美人蕉、千屈菜、睡莲花期一致,不同的花色以及植株高低搭配错落有致,形成美丽的水景,令人回味。
8)水面植物的布置应有疏有密,与岸边的距离应有远有近,忌沿边线等距离栽植,以免景观单调呆板。
9)离岸边较近的水面常配置香蒲属、芦苇、水葱、菰、莲、泽泻、花蔺、菖蒲等较高的挺水植物。
(1)可成片种植单一种类的挺水植物,形成简洁明快的优美风景。
(2)也可以在同一水面栽植多种不同种类的水生植物,以展示自然情趣。
(3)也可以在挺水植物的边缘简单地配置睡莲属、芡实、荇菜属、眼子菜、菱属、大薸、水鳖、凤眼莲等浮叶和漂浮植物。
10)丰富的园林水景,不仅要求植物配置停留在水面,更需要深入到水中。
水体较深的中心地带可配置苦草、金鱼藻属、水毛茛属、黑藻等沉水植物。
11)水域宽阔处,主要考虑远观,应营造水生植物群落景观,植物配置应注重整体大而连续的效果,以量取胜,给人以壮观的感受,如睡莲群落、荷花群落、千屈菜群落或多种水生植物群落的组合灯。
12)多种水生植物混合种植时,要考虑种类可适当丰富,配置应主次分明,以形成一定的特色,其中每种植物的体形、体量、色彩、线条等,要有相似性,给人以统一的感觉。
13)在一些宽阔的水域也可以少量布置单一种类的挺水植物,给人简洁明快的感觉。
14)水域面积较小的话,则应考虑近观,应注重植物的个体美,对植物的姿态、色彩、高度有较高的要求,种类应单一,体量要恰当,高度可矮些,配置手法要自然,注重水面的镜面作用。
15)为了欣赏远景,可栽植较高的水生植物,以增加景深,便于游人观赏和留影。
16)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水生植物种类,应布置在游人视距最清晰的视点上。
17)同一水面只布置一种水生植物时,应注意其品种的多样性,如睡莲,可增加花色的变化,使其有红、白、紫、蓝等品种,使得景观丰富多彩。
18)同一水面配置多种水生植物时,应考虑种间互相协调和互相竞争的关系。
19)静水环境下可选择种植沉水、浮叶、漂浮、挺水植物;流水环境下多选择挺水植物。
20)漂浮、浮叶、挺水植物在5-6月生长速度非常快,有时可蔓延至整个水面,解决的办法是水面进行隔离。
二、水面的植物配置
1)水体边缘是水面和堤岸的分界线,水缘植物配置对水面起到了美化作用,也是堤岸和水面自然过渡。
2)挺水植物及湿地木本植物、湿地草本植物可用于水缘的植物配置。
3)水缘常见同种植物成片种植,或多种植物混合成片种植,或三五成群间断种植或丛植,也可自然种植。
4)同种植物成片种植,可形成比较壮观的景色,比如水缘片植花叶芦竹、菰、再力花、黄菖蒲、水鬼蕉、慈姑、梭鱼草等。
5)多种植物混合片植是景观更加丰富多彩。
混合种植要求所用的植物材料高低错落,切忌将植物布置于同一水平线上。
6)多种植物混合片植选择的植物种类不宜过多,一般3-5个即可。
7)多种植物混合片植植物配置模式:
(1)千屈菜+再力花+黄菖蒲;
(2)黄菖蒲+菖蒲+再力花;
(3)千屈菜+黄菖蒲+美人蕉;
(4)水葱+黄菖蒲+梭鱼草+千屈菜;
(5)菖蒲+水烛+水葱;
(6)黄菖蒲+路易斯安娜鸢尾+玉蝉花;
(7)千屈菜+梭鱼草+再力花+花叶芦竹;
(8)野芋+再力花+美人蕉;
8)水缘植物配置应有疏有密,应留出透视线供游人观赏。
间断种植时应留出大小不同的缺口,供游人亲水及隔岸观景。
9)丛植也是一种常用的配置手法,许多挺水植物虽然植株矮小,但或亭亭玉立,或大小群丛植与水岸搭配,点缀桥头池旁,极富自然情趣。
10)自然种植则给人一种返璞归真、超凡脱俗的意境。
11)水缘的植物配置应与岸上植物相呼应。
12)春季是水缘和岸上植物景观最丰富的时期,岸上的各类花木竞相开花,花卉五颜六色的色彩在水缘各类植物翠绿的嫩叶衬托下,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13)水岸——水缘植物配置模式
(1)(春)水仙(片植)——黄菖蒲(带状种植)
(2)(春)红枫+小鸡爪槭+乐昌含笑——郁金香等——黄菖蒲(片植/带状种植)
(3)(春)水杉+红枫+桂花+乐昌含笑——郁金香等——黄菖蒲(片植/带状种植)
(4)(春)垂柳+小鸡爪槭+垂丝海棠——郁金香等——黄菖蒲(片植/带状种植)
(5)(春)广玉兰+垂柳+小鸡爪槭+毛白杜鹃——郁金香等——黄菖蒲(片植/带状种植)
(6)(春)女贞+红枫——郁金香等——黄菖蒲(片植/带状种植)
(7)(春)红枫+绣球荚蒾——黄菖蒲+菖蒲
(8)(春)红枫+桂花——黄菖蒲+路易斯安娜鸢尾
(9)(夏)南川柳(片植)——水葱
(10)(夏)香樟+水杉+红枫——水烛
(11)(夏)枫杨——红花檵木(片植)——梭鱼草+水葱+再力花
(12)(夏)石榴(片植)——千屈菜(片植)
(13)(夏)垂柳+南川柳+水杉——野芋(片植)
(14)(夏)合欢+垂柳+香樟+松+水杉——荷花(片植/带状种植)
(15)(夏)广玉兰+垂柳+芭蕉——荷花(片植/带状种植)(16)红瑞木——石菖蒲+水烛
三、岸边的植物配置
1)岸边的植物配置使湖岸、池岸与水融为一体,对水面的景观起
到了主导作用。
2)岸边植物景观主要由湿生木本、湿生草本植物及挺水植物组
成。
3)岸边不同形态的乔木可组成丰富的天际线与水面形成对比。
4)沿岸植柳,垂柳枝条特有的线条美,探向水面,或平伸,或斜
展,在水面上形成优美的线条,使水面层次富有情趣。
5)岸边群植水杉、落羽杉、水松、池杉等,挺拔的树姿与平直
的水面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一种美的感受,林冠线与水面也达成了某种和谐。
6)在较大的水体旁种植高大乔木时,要注意林冠线的起伏和透
景线的开辟。
7)有景可映的水面,不宜栽植水生植物,可将远山、近树等组
成一幅水中画。
8)岸边种植色叶树种,丰富了水景色彩。
植物的季相变化成为
园林景观中最直观动人的景色,应努力做到四季有景可观。
9)在同一空间,应体现一至两季的季相,常在岸边配置不同的
花灌木以展示不同的季相变化。
10)将不同花期的花木分层种植或混合种植,以延长花期或显
示不同的季相。
11)也可在下层种植一二年生草本或宿根花卉,以弥补木本花
卉花期较短的缺陷。
12)水岸边植物配置可根据驳岸的不同分为土岸边植物配置和
石岸、混凝土岸边植物配置。
13)土岸线条优美,自然蜿蜒,植物配置应结合地形、道路自
然种植,形成疏密有致、或远或近、断断续续、曲曲弯弯的自然景观。
14)规则式的石岸和混凝土岸线线条比较生硬,应通过植物配
置软化线条。
一般选用姿态优美、色泽鲜明的乔木、灌木、花草和湖石装饰驳岸。
可沿岸种植花灌木、藤本植物及湿生草本植物覆盖遮挡石岸。
15)自然式石岸线条自然丰富,并有优美的石景,可在岸边适
量点缀色彩丰富、线条优美的植物,使景色富于变化,生机盎然。
四、堤、岛的植物配置
1)堤岸、岛屿是划分水面空间的主要手段。
2)堤、岛的植物配置丰富了水面的层次和空间色彩,其婆娑多姿的倒影是水面的主要景观,倒影把远近交错的景物组合在同一画面中,并将景物一分为二,上下交映。
3)堤岸、岛屿的植物配置能软化水岸、美化水体,如西湖苏堤,沿堤遍植桃柳,故有“苏堤春晓”之称。
4)一般的湖中小岛,环岛植柳,期间可少量间植其他花灌木,也可在沿岸种植色叶植物。
5)大的湖中岛种植的植物种类可多些,除了柳树,可大量间植桃树、红叶李、紫薇、合欢、紫藤、大叶柳、香樟、木芙蓉、鸡爪槭、红枫等乔灌木,形成疏密有致、高低有序、层次丰富的园林水景。
6)堤岸常与桥相连,桥头植物配置应与桥的外观,包括其体量、形式、结构、材质等相宜。
7)小而平的桥头,无需栽植高大乔木,宜点缀一二株小乔木或灌木;小巧玲珑的桥旁,可配以姿态优美的植物;若桥本身建筑细部具精美装饰者,无需配置植物,以避免遮掩建筑之美。
参考文献
[1]吴玲.湿地植物与景观[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