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代码: 2120904010
学号: 082018010017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国内湿地公园植物的主要配置形式
学生姓名:刘彦卿
指导教师:赵建华
专业:园林
年级:2008级
2011年1月26日
现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兴建湿地公园,单是中国建设部批准设立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就有30处之多。
贵阳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申请成为西南地区首个城市湿地公园,获得国家的批准和大力支持。
花溪湿地公园以花溪河为纽带,串联起十里河滩、花溪公园、洛平至平桥观光农业带三个景区。
城市湿地公园的本质是在城市或城市附近利用现有或已退化的湿地,通过人工恢复或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来改造、规划和建设,使其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3大特点,集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城市湿地公园作为湿地在城市中的表现形式,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而且还具有调节环境、美化景观的巨大功能和良好的生态效益。
具体可以归纳为: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固定二氧化碳和调节区域气候,美化城市环境和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在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时,应根据各地区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生态学理论在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可以研究分析湿地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从而确定合理的景观功能分区边界和大小,提出更好的动植物保护方式。
而水文生态学、湿地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则从微观角度分析揭示湿地系统的演变方式和方向。
在城市中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湿地公园绿地植物理想选择:
a.—生长表现好,如:易生长、病虫害少、易管理,管理粗放等。
b.具有一定的抗逆性,适应栽植地立地条件。
c.适应栽植地养护管理条件。
d.不宜成片栽植刺槐、黄金槐、香花槐、火炬树、侧柏等绿化先锋树种。
e.应以大规格乔木为主。
重点地段及重要景观树落叶乔木规格不应低于胸径15cm、分枝点2.7m;一般地段乔木胸径不应低于10cm。
湿地公园公园绿地植物推荐种类:
银杏、楸树、悬铃木、白蜡、臭椿、合欢、马褂木、苦楝、栾树、榉树、槲树、三角枫、毛白杨、大叶女贞、朴树、椴树、五角枫、樱花、灯台树、国槐、水杉、柳树、流苏、广玉兰、黑松、白皮松、雪松、冷杉、龙柏等,碧桃、天目琼花、海桐、锦带、耐冬、紫荆、紫薇、木槿、日本女贞、海棠、法国冬青、石楠、榆叶梅、芦苇、菖蒲、矮香蒲、再力花、迎春、荷花、莲花、白艾草、唐菖蒲、花叶芦竹、千屈菜、鼠尾草、水葱、泽泻、旱伞草、芡实、鸢尾等各种乔、灌木和水生植物[9]。
湿地公园绿地植物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以乔木为骨架,复层配置,栽植密度合理。
各类型乔木栽植密度应符合表下列要求:展型(宽冠):胸径(cm) 10~20cm ,最小栽植间距(m) 4~6m。
直立型(窄冠):胸径(cm) 10~20cm ,最小栽植间距(m) 3~5m。
b.注重物种多样性,丰富绿地景观。
每1000m2绿地,乔木栽植种类不应少于5种;灌木不应少于5种;常绿树不应少于3种;落叶树不应少于7种;一、二年生草本花卉不应少于3种,栽植面积不应少于总栽植面积的10%。
c.新建绿地乔木应占总栽植面积的60%以上,大规格苗木应占总栽植数量的80%以上;林下不得裸露地表,应配置地被或草坪;乔、灌、草配置面积比例不低于6:3:1。
d.公共活动广场应控制绿地率35%~40%,绿化覆盖率45%~60%,成片绿地乔木应占80%以上,乔、灌、草配置面积比例不低于5:3:2;集散广场应控制绿地率25%~30%,绿化覆盖率35%~45%,乔、灌、草配置面积比例不低于7:2:1。
e.已建成以大面积铺装和草坪为主的广场,应补栽大规格乔、灌木,达到植物配置面积比例要求。
f.水生植物注意营造自然效果和亲水景观区的植物选择,还应尽量避免夹带侵入性植物如:水葫芦、睡眼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