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领导的实质

领导的实质

领导的实质——论领导实质的界定与变迁杨婷 07经济学一班 20074083038领导的实质——论领导实质的界定与变迁杨婷 07经济学一班 20074083038【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在领导本质的界定的时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近几十年来为“领导”这一概念下定义、作解释的学者越来越多。

在我国有诸如“领导木质是集中”、“领导的三级本质:带领性、服务性、开拓性”等各种各样的观点。

与对领导概念的界定一样,人们对于领导本质的界定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在当今社会,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界限越来越小,领导者的影响力越来越变为隐性的和柔性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越来越成为一种频繁互易其位、双向互动的关系.而双方都在此中迈向新的境界。

【关键词】领导;领导的本质;界定;变迁;局限性在传统理论中,“领导”就是处于等级结构最顶端的人们,只有一小部分人才可能具有“领导”的经历和体验,也就是说是一种“特质”的论调。

在许多人看来就是一种操纵或凌驾他人之上的权力,一旦当上了领导就意味着拥有权力、金钱、荣誉等一系列耀眼的光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在领导本质的界定的时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近几十年来为“领导”这一概念下定义、作解释的学者越来越多。

在我国有诸如“领导木质是集中”、“领导的三级木质:带领性、服务性、开拓性”等各种各样的观点。

邓小平说,领导是什么?领导就是服务。

在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一般被定义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奉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

既然是无产阶级专政,领导在社会主义的定义下就是人民的公仆,领导活动就是为人民服务。

与对领导概念的界定一样,人们对于领导本质的界定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最早在社会生产相对简单和官僚制盛行的时候,人们曾把权力界定为领导的本质,因为权力的有效运行保障了生产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后来当行为科学和人际关系学说兴起时,人们发现领导者的个体行为和影响力对于组织的发展十分重要,此时就把权威看作是领导的本质。

但这两种传统的界定随着时代的发展都显示出其局限性。

一、把权力看作是领导本质的局限性表现为:第一,权力稀缺导致权力集中。

权力资源的稀缺可以说是一切因权力而起的危机产生的根源,权力本身所具有的这一特性使得其拥有者必定是集中的少数人,而权力的集中无疑又为组织的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

权力的集中把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截然区分开来,森严的等级结构在组织中生根发芽,随之而来的便是沟通不畅、关系僵化和发展停滞。

第二,权力集中导致权力异化。

权力的高度集中使得掌权者无其所不管、无其所不能,有权的领导者想要怎样就怎样,处于权力层级最下方的被领导者只能听从,缺乏知情权、参与权和发言权,更缺乏监督权与决策权。

孟德斯鸿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移的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就集中的领导权力愈加膨胀加之权力所有者的滥用使权力产生了异化,它不再为大多数人服务,而成为了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

第三,权力异化导致领导失败。

权力的异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权力私有化、权力商品化以及权力庸俗化等。

主观意识上的利益驱使和客观环境中的众多诱惑让权力的拥有者迷失了方向,他们不再以组织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转而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他们不再关注组织的长远发展转而关注眼前利益,他们不再努力挖掘每个人的潜能而把人看作生产利益的工具……其结果只能是领导失败带来的组织衰落。

二、领导本质权威说的局限性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领导的认识从关注职位和权力走向了关注权威和影响力,被领导者的地位开始有所凸显。

但其中不可否认的现实是:除了领导环境和领导目标等要素仍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外,无论是“屈服”于权力,还是“折服”于权威,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或是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总有一条明显的“界限”。

而权力资源的稀缺性和领导特质的天赋性共同注定了一点—“领导”始终是少数人的事情。

由此看来,把权威看作是领导的本质无疑是把领导者看成了危机出现时“横空出世”的“英雄”,这种观点显然是具有其历史局限性的: 首先,以英雄自居的领导者其领导能力会不断降低。

“神化”中的“英雄”认为周围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高高在上的他们不会主动进行自我学习从而易导致领导的失败。

正如彼得·圣吉所说:“靠英雄推动组织发展的做法使我们付出的代价是无法估计的,因为上层领导的努力无法代替真正的献身精神和组织中各个层次的学习能力,英雄领导的深化制造出一种从上层加下来的戏剧性变化的恶性循环,在组织中降低了领导能力最终导致新的危机”。

其次,把领导者奉为“英雄”的人们即被领导者的成长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领导者是权威光环笼罩下的“英雄人物”,所有的事情都由领导者一人决定,不仅全面而且集权,被领导者完全没有自主权、参与权和决策权,更为可怕的是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权力丧失,反倒是心甘情愿地只做一些简单的工作。

被领导者只需对领导者负责,只需要接受领导者的观点、价值、信仰和战略,被领导者没有自己的价值观,也不和其他成员交流,长此以往,不仅压抑了被领导者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还影响了被领导者自身的成长和进步,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影响组织的长远发展。

最后,领导者自己的英雄定位和被领导者对权威的信奉共同加大了组织目标实现的难度。

在对领导权威或者说是影响力高度依赖的时代里,组织发展的目标由领导者设定,方向的确立被理解为少数领导者的想象力,是少数人能力的延伸,而组织面对挑战的能力也取决于少数领导者的个人能力。

组织中的成员没有个人的价值追求,都把领导者确定的组织发展目标看作是自己必须服从的命令,即便是有自己的想法也根本没有表达的勇气和途径。

然而,面对领导环境的日益复杂以及个人洞悉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有限,领导者难以维持其“英雄的面目”,其目标设定和远景规划也难以维系组织的持续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是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也是领导学科理论得以繁荣昌盛的巨大契机。

在这个年代里,领导学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在学科舞台上大放异彩,对“领导”本质的界定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在这方面,西方领导学也有较为深人的研究,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西方领导学在“领导”本质方面至少是从以下几个角度去界定的:1.关系互动说其主要观点是:任何领导活动都是在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共同实现符合他们双方追求的目标的活动。

领导活动是领导与被领导者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的进步不仅仅是领导者自身努力的结果,被领导者也很重要。

如怀特·阿迈尔(Walter Fvlmer·JR)认为,领导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这个活动或过程中,一个人赢得其他人的信任和服从(而无需依赖正式的地位或权威)并推动团队完成一件或多件任务。

这种观点考虑到了被领导者的参与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因为在领导活动中,组织目标的实现不仅仅是领导者自己的功劳,被领导者也是其中不可获缺的一部分。

但是,这一学说忽视了领导外部环境的重要性,而且忽视了领导活动中结构和手段的作用。

2.目标过程说这个视角是指领导活动是由开始实施到目标实现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领导活动是一个实现目标的过程,像学者约翰·科特(John· kotter )指出,“领导”本质指的是有助于引导和动员人们的行为或其思想的过程,要通过一些不易察觉的方法,鼓动一个群体的人们朝着某个方向目标努力的过程,主要有三个过程:确定方针、联合大众和激励人心。

目标过程说可以说是对“领导”本质界定的一个总结,因为在这个视角里,基本把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因素以及对被领导者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途径都有了较为明显的表述,过程说与其说是一种视角,莫不如说是对以往所有观点的一个综述。

3.价值为本说科文·弗朗西斯(Kevin Francs)在《以价值观为本的领导》中提出,以价值观为本的领导观,其主要是指“领导”的本质是指领导者与其追随者在共有的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新型领导关系。

以价值观为本的领导是以领导者个人价值观为原动力进行领导。

领导者本人首先要有明确、崇高的价值观,并以此为种子要素和原动力,滋生和发展组织经营和管理各项要素。

基于价值观的“领导”本质理论就是强调尊重人的自我意识,通过把组织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挂钩来保护被领导者个人的利益,实现他们的自身价值。

通过建立与核心价值观一致的制度来保证核心价值观的实施。

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领导”的本质不再是权利、命令和控制的代名词了。

由于领导环境的巨大变化,被领导者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改变了以往领导无所不能,叱咤风云的英雄主义本质,取而代之的是领导的本质变成了发掘被领导者自身的巨大潜力,给被领导者建立并推广使他们都能够接收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建立组织的目标,并朝这一目标努力奋斗。

以价值观为本的“领导”本质理论宣告了人本时代的到来。

4.生态系统说其主要观点是,领导者、被领导者与领导环境是一种三边互动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也就是说领导活动是一个生态系统,领导的本质不再像以往高高在上,只是和被领导者的互动,领导只是作为领导三边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的组成要素。

像著名学者彼德·M·圣吉(Peter MSenge)就提出,靠英雄推动组织发展的做法使我们付出的代价是无法估计的,因为上层领导的努力无法代替真正的献身精神和组织中各个层次的学习能力。

英雄型领导的神话制造出一种从上层强加下来的戏剧性变化和恶性循环,在组织中降低了领导能力,最终导致新的危机,只有按照“生态学”角度的思维方式和领导方式,把组织看作是一个活生生的体系,充分发挥组织中不同层面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们自然地形成互动和互补关系,才能形成组织的创造性张力,从而促成组织地长期发展。

这种观点在目前为止算是比较前卫的,它是建立在关系互动说的基础之上,但是又高于关系互动说,因为按照这种观点,领导只是作为领导活动中的一个要素,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领导者神秘的面纱被完全揭掉了,以往英雄主义的年代在这里不复存在了。

这种观点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其不仅考虑到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间的互动,而且还考虑到了领导主体和领导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强调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影响的同时,也着重阐述了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二者随着情况的变化,角色可以发生互换。

由于这种领导观考虑到领导活动的各种相关因素,而且把整个领导活动纳入了整体论和系统论的框架之中,把被领导者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考虑到了被领导者的自我领导意识,在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这种领导观是再适合不过了。

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既是群众的学生,也是群众的先生,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