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智慧共生——孙双金情智课堂的魅力孙双金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江苏省教育学会理事。
曾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和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现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情智教育的倡导人,是情智课堂的领军人物。
事迹收入《江苏教育名人录》《中国当代教育名人录》和《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精品录》。
一、情智课堂的经典思想(一)情智教学的探索情智教学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
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高尚,让学生智慧更灵动、更丰厚。
古人说:“亲其师而信其道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些均应说明教学离不开情感,情感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是教学艺术的生命,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是没有魅力的教学,是不能真正深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教学。
因此,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思想是人类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人们在交流思想的过程中传递智慧,碰撞智慧,产生智慧。
怀特海认为,“一个不重视智慧训练的民族是终究要灭亡的民族。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知识是通过外在获取的,而智慧是个体内在生成的。
知识不等于智慧,但智慧统帅知识!”在当今知识爆炸时代,教师仅教知识肯定是不行的,语文教学要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发展智慧,丰富智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和智慧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人处在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思维灵动,智慧的火花才能不断闪现。
尤其当人处在兴奋状态下,往往会灵感涌动,妙思联翩,奇思异想迭出不穷。
相反,人如处在压抑、恐惧的学习的状态下,往往思维之门禁闭,大脑一片空白,茫然不知所措。
鉴于此,情智教学要求教师做到如下几点:1.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是情智教学的土壤和空气。
2.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以情激情、以情唤情是情智教学的重要原则。
3.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火种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以智启智、以思启思也是重要原则。
因为没有思想的教师教不出有思想的学生,没有智慧的教师也是撞击不出智慧的火花。
情智的课堂有哪些外显特征呢?孙教师认为情智的课堂在学生身上有如下表现:“小脸通红”,它指向学生的情感领域。
只有当教学触及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才会“小脸通红”,否则只会小脸无神,小脸发白。
“小眼发光”,它指向学生的智力领域。
只有当学生智慧的火花被点燃的时候,只有当学生情感闸门不断开启的时候,学生才会“小眼发光”,否则只会小眼发直,小眼发呆。
“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它指向学生的参与领域。
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课堂上理所应当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
在和文本、教师、学生的互相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感。
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
情智教学的一般模式如下:1.入境——启动情智内涵:这是一种容易引发情感共鸣以至心灵震撼的过程。
根据教学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诱发学生启动情智,让学生以良好的心境体验文章情感,引起学生认知情感和愉悦情绪。
在教学情智触发的教学环境里,学生可以徜徉在轻松愉悦的精神活动中,使个性与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而教师可以成功地按照一定的教学规范来引导学生接受新知。
操作方法:激发兴趣,引发学习热情。
(1)以新入境:依据教材特点,揭示矛盾,制造悬念,引发学生探究新知欲望。
例如:孙老师执教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在上课之前,播放了《春天在哪里》歌曲,让学生说一说,想到哪里找春天,引出课题,冰心奶奶为什么不到其他地方去找春天,为什么不到游人多的地方去找春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
(2)以疑激趣:通过预习,主动设疑,展开思维触角。
如《落花生》学生初读课文后,师:刚才我们把课文初读了一下,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孙教师就想到了中国古人说的一句话“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学习最可贵的是要能发现问题,发现小问题一定有小进步,发现大问题一定有大进步,下面我要看同学们能不能发现问题。
拿出笔来,把你发现问题的地方全注上记号。
(3)以境激情: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受到触动、感染,从而诱导情智的萌发。
如《二泉映月》时先让学生讲述了阿炳的生平,然后让学生用心聆听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动人心弦的旋律,将学生带入凄婉的意境中,让学生对整首曲子有了整体感知。
为学生学习课文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2.感悟——生成情智内涵:感悟,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直觉化技能,是语文智力技能的核心要素。
学生在生趣盎然的情境中感悟丰富多彩的语言,或概括、或想象、或思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同时学生的情智得以生成。
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情感,如对动物的喜爱,对英雄的敬仰,对太空的向往等,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迁移,可推动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赏,并在品赏中使这些“原始”的情感得以发展,及至升华;充分利用教师的情感,以情悟情,可以唤起学生对课文的体验,促使他们带着已有的体验,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
3.交流——发展情智内涵: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
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中感悟语言,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切身体验。
这样,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心中涌动着许多感悟急需倾吐。
此时,教师采用各种交流形式,让学生展示情智,并发展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操作方法:(1)辩论式交流:在对语言文字感悟的基础上,学生个体形成鲜明的立场,让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让学生越辩越明白,越辩越聪明。
(2)倾诉式交流:学生对课文深入的感悟以后,产生一种急需倾诉的欲望,想马上把自己的理解化成有个性的语言倾诉表达出来,此时,教师就要成为倾听者,同时也要成为倾诉者,与学生产生共鸣。
(3)拓展式交流:语文的学习要注意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超文本的阅读感受。
只有这样,学生对语言、对事物、对人的认识才会是立体的、多元的,如果达到这样的境界,师生之间的交流才是拓展性的交流。
4.表达——展现情智内涵: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表达与思维和谐发展的过程。
这里的表达,不仅是口头表达,还包括书面表达。
学生通过拓展阅读,丰富了知识、经验,积淀了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教师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理性解析,更注重学生的创造型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得学生常常闪现和迸发出灵动的火花。
操作方法:(1)迁移表达:让学生经历由仿写到创的成长过程。
在迁移过程中,学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感的运用能力。
(2)想象表达:幼童时期是一个充满想象和梦幻的时期,情感一旦被激发、想象的翅膀也就能迅速展开。
教师要善于寻找想象点,引导学生想象,但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要将想象力的开发、开阔情怀的培养与言语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3)感受表达:对语言文字的材料,每个学生阅读后都会有自己的体验,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更要引导学生感受别人的表达,要让学生对语言的感知,不仅体现在语言符号的理解上,更体现在对语言符号所包含的情感性体验程度上。
(二)好课如登山孙教师认为好课像登山。
登山的过程是体力得到锻炼,眼界得到开阔,心情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华的过程。
上课的过程是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的过程。
登山的乐趣在过程中。
从山脚开始攀登,逐步登上山腰、山顶、你会感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无限风光在险峰”。
虽然登山艰辛,但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上课的乐趣也在过程中。
好课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过程,经历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的过程。
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经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体验“豁然开朗”的快乐。
学习虽然艰辛,但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上山是体力锻炼,上课是脑力锻炼,但两者道理相通,从登山中可以得到启迪。
1.攀登什么山?孙教师认为要攀登“三座大山”。
一座是知识的高山,因为知识是基础,知识是力量;一座是思维的高山,因为思维是能力的核心,是创新的关键;一座是情感的高山,课堂要让学生感受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让学生的情感经受洗涤,得到净化。
2.学习的路径由谁选择?要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选择,去尝试,去探索。
“失败乃成功之母”。
错误乃正确之父也。
错误也是学生人生体验的资本。
“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呢?3.怎么上山?如果教师要告诉学生,学生也能掌握知识,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师领着学生学,学生不会迷失方向,但学习方法是现成得来,不是自己建构,终不牢靠。
而自己主动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建构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情感价值才会终身难忘。
好课像登山,是因为学习者是登山的主人,学习者经历发展的过程,感悟了学习的快乐!(三)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
1.做文本的真正知音。
1.要“深入”钻研教材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首先是深入地理解课文的重点,例如《繁星》一课讲了作者巴金3次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不同感受,重点段是第3段。
可许多参考资料上都简单地认为作者第3次在海上看繁星的感受是“这时候,我忘记了一切。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孙老师在深入备课时,发现作者在海上这个特定的环境中看繁星的感受是一步步发展变化的。
a随着船的颠簸,作者首先感到天空中的星星真是“摇摇欲坠"。
b渐渐地,看的时间长了,作者感到天上的星星变成了“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c在这样“柔和、静寂、梦幻”般的海上,作者感到星星变成了会说话的朋友,在“对我眨眼”,在“小声说话”,在和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呢!d在这样美妙的境界中,作者陶醉了!他感到星星像无数的小天使张开了双臂在拥抱他,亲吻他。
他感到在“星星的怀抱中,”就像在母亲的怀抱中一样温馨、舒适、甜蜜、满足。
他感到自己已经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这才是作者在海上看繁星产生的奇妙丰富的感受。
深入地钻研教材,还要深入地理解课文的难点。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这一句是学生理解《繁星》的难点。
需教师作深入的讲解。
“柔和”是指温柔而不强烈。
海上的夜确实是柔和的;抬头看,头顶上是深蓝的天空,与夜晚深蓝色的海浑然一体,颜色柔和;天空中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星,一闪一闪的,星光柔和;风平浪静的海面上海风徐徐吹来,感觉柔和。
“是静寂的”,这好理解。
最难理解的“是梦幻的”,这要联系上文来理解。
作者躺在船上看繁星,看着看着,渐渐地入神了,好像觉得星星变成了有生命的萤火虫在周围飞舞着。
这样奇妙的情境只有在梦境中才能看到,所以作者说海上的夜是“梦幻的”。
“披文入情入境”,“语语悟其神”,这是我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要达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