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通大柴胡汤【来源】刘渡舟,《名医治验良方》【组成】柴胡18克,大黄、白芍、枳实、黄芩、半夏、郁金各9克,生姜12克。
【用法】每日1~2剂,水煎服,日服2~4次。
【功用】疏肝利胆。
【方解】方中柴胡味苦微辛,气平微寒,具轻清上升、宣透疏达之性,长于疏泄肝胆之邪热,与黄芩相伍能和解表里、清热利湿;与白芍同用,能柔肝舒肝止痛;半夏、生姜化湿和中、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腑清热、利胆消炎;郁金辛开苦降、性寒泄热,入气分行气解郁,入血分凉血化瘀,为血中气药,并有利胆之功。
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清热利湿,通腑利胆之效。
本方既能治“本”(抗菌、消炎),又能治“标”(止痛、退热),诚为一首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有效方剂。
【主治】急性胆囊炎(证属肝胆湿热者)。
临床以胁痛、发热、厌油、恶心、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为特征。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佳。
【附记】本方多为苦寒之品,故对脾胃虚弱、正气不足之急性胆囊炎不相宜,忌用。
临证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不可套用照搬,方能取得好的疗效。
变通一贯煎【来源】顾伯华,《名医治验良方》【组成】生地12克,首乌、枸杞各9克,茵陈、虎杖各12克,生大黄6~9克(后入),生山楂12克,鸡内金3克(研粉分吞),麦芽12克,玫瑰花3克,佛手6克,绿萼梅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养肝柔肝,疏肝利胆。
【方解】胆囊炎、胆石症多为肝胆湿热之标实证,又有肝阴不足之本虚证,本虚标实,治当兼顾。
故方中以生地、首乌、枸杞甘寒补肾、滋水涵木、养肝柔肝;茵陈、虎杖、大黄清热利胆、消炎化石;山楂、麦芽、内金消食化滞以健胃,内金尚有化石之能;玫瑰花舒肝和血;佛手、绿萼梅舒肝理气。
诸药合用,共奏滋水涵木,疏肝利胆之效。
本方标本兼顾,一方面滋阴扶正,使水生木旺而不恋邪,一方面清泻祛邪,使炎消石溶而不伤正,相反相成,正复邪除,故收效颇著。
【主治】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证属肝阴不足者)。
临床胁痛隐隐,体倦乏力,口干咽澡,头晕目涩,舌质红,体瘦小,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为特征。
【疗效】临床屡用,收效颇著。
金钱利胆汤【来源】张羹梅,《名医治验良方》【组成】金钱草60克,平地木、板蓝根各30克,枳壳9克,柴胡3克,赤芍、白芍各9克,生军3克(生大黄,后下),生甘草3克,硝矾丸克(分吞)。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疏肝清热,利胆排石。
【方解】方中金钱草功擅清热利湿、利胆、溶石、排石为君;硝矾丸、生军利胆排石、溶石为臣;板蓝根、柴胡、枳壳疏肝清热解毒;赤白芍、平地木养血、凉血、活血为佐;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
诸药相伍为用,共奏清热、利胆、排石之功。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证属肝胆湿热者)。
临床以胁痛、寒热、厌油、口苦、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为特征。
【疗效】多年应用,每收良效。
一般服10剂即可见效。
加味五金汤【来源】俞慎初,《名医治验良方》【组成】金钱草30克,海金砂15克,鸡内金、金铃子、川郁金各10克,玉米须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热利胆,化结排石。
【方解】中医认为,饮食厚味,劳逸失宜,则湿热内蕴,郁于肝胆,不通则痛,内灼胆汁,炼液成石,或湿热蕴于下焦致淋,煎熬尿液则成石淋等。
根据湿热内蕴、炼液成石这一病理特点,而采用清热利湿、化石排石的药物配伍成方,故方用金钱草(为大金钱草)苦酸凉,入肝胆肾膀胱经,清热、利水、通淋排石;海金砂甘淡寒,入小肠膀胱经,清热、利水、通淋;鸡内金入脾胃小肠膀胱经,健脾胃、消食滞、止遗尿、化结石;郁金辛苦寒,入心肝肺经,行气活血、疏肝利胆;金铃子清热利湿、理气止痛、玉米须甘平,利胆、利水。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胆、消炎、排石之效。
【主治】肝胆结石、尿路结石以及肝炎、胆囊炎、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加减】肝胆结石加枳壳、朴硝各6克;大便不通加元明粉12克(后入);尿路结石加石韦、猫须草各12克;有绞痛者,加元胡粉10克,生甘草3克,以缓解疼痛。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著。
不但病情能得以控制,而且结石也多随之而化。
舒肝汤【来源】盛国荣,《名医治验良方》【组成】香附、郁金各10克,枳壳6克,赤芍15克,枇杷叶10克,藕节15克,川芎9克,百合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舒肝理气,行气活血。
【方解】方中以香附为主,行气之中兼能理血,辅以郁金,破血之中兼能理气;主以枳壳,入脾、肺而理气消胀,辅以赤芍入肝经而活血散瘀;枇杷叶专入气分,降肺胃之气逆;藕节专入血分,宣经络之瘀滞;川芎活血兼能行气;百合养阴柔肝以润燥,并防诸气药辛燥伤津之弊。
诸药相伍,功能行气解郁、舒肝理气,使气行血运、源洁流清。
【主治】胆囊炎、急慢性肝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肋间神经痛等。
证属肝气郁结、肺气怫者。
临床以胸胁闷痛或呼吸迫促等气机不得舒畅之症为特点。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著。
【附记】治病常法不应,另辟蹊径。
从肺肝论治,从气血入手。
调气不忘活血,理血不忘调气。
气血同调,肝肺兼治,故顽症可愈。
威参汤【来源】胡树芝,《名医治验良方》【组成】威灵仙、丹参、连翘各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清热行瘀,通络止痛。
【方解】本病病因较多,但胁痛是其主证,瘀血、郁热,是其病机核心。
方中以辛散温通咸软之威灵仙,通经络而止痛;苦微寒入血分之丹参凉血、行血、祛瘀;苦微寒之连翘清热,消痛、散结。
全方清热而不伤中气,行血瘀而不损气血,以此为主方加减变化治疗慢性胆囊炎,药简效宏,取效颇著。
【主治】慢性胆囊炎。
【加减】如大便不通,或虽通而黏滞不爽,加枳实、二丑;腹胀、便溏、食少难消,加白术、莲肉、麦芽、炮姜;口干、咽燥、善饥、烦热、便干、溺赤,加杭芍、沙参、石斛、丝瓜络、天花粉、冬瓜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加赤芍、栀子、莲子心、芦荟;口甜而苦涩,加生半夏、莱菔子、冬瓜仁、佛手、川厚朴、桔梗、杏仁;合并胆石症,加金钱草、鸡内金、穿山甲;瘀血症状典型者,加水蛭、全蝎。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附记】另有一食疗方:小米30克,核桃2个(去硬壳)共煮至米熟,食之。
每日1次,连服3个月,对于巩固疗效,大有裨益。
因核桃肉甘涩富油脂,故用量以2个为宜,多则有腻胃滞中生热之弊,不能坚持久服,应予注意。
病非一日,非旦夕可奏全功。
调畅气机,升降中枢,顾护胃气;节饮食,适寒温,和喜怒,医患结合,至为重要。
清胆消炎汤【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组成】生石膏20克,知母、黄芩、黄连各9克,金银花20克,连翘12克,柴胡6克,青蒿5克,丹皮9克,滑石12克,龙胆草、川郁金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退烧,消炎止痛,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解】病由气滞血瘀、湿热夹杂所致。
病为急性,此时湿热,尤以热盛为著,故用大队清热退烧之品——生石膏、知母、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龙胆草,配以柴胡、郁金解郁化瘀;青蒿、丹皮养阴活血清热;滑石利湿,诸药配伍,其清热退烧、消炎止痛之功甚著。
【主治】急性胆囊炎,高烧,胆囊肿大疼痛。
【加减】若恶心呕吐,加竹茹、藿香、清半夏;黄疸加茵陈、栀子;大便燥加大黄;胸脘痞闷,加枳壳、苦桔梗;腹胀加莱菔子、大腹皮;神志朦胧,加牛黄清心丸;烧退后,胆囊肿大疼痛不减者,加川楝子、元胡、生鳖甲、三棱、莪术、桃仁、犀黄丸等。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金钱开郁散【来源】魏长春,《中医杂志》(2)1989年【组成】金钱草30克,柴胡、枳实、白芍各9克,炙甘草3克,郁金、乌贼骨、浙贝母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用】疏肝利胆、解郁镇痛、清热化石。
【方解】本方所主之病证,系湿热、气郁、结石阻于胆道,以致通降失职所致。
本方系根据张仲景四逆散加味而成。
方取柴胡疏肝达郁;枳实理气泄浊;白芍缓急止痛;甘草益胃和中;郁金解郁止痛;大贝母化痰散结;乌贼骨中和胃酸。
金钱草一味,有清化湿热、解毒消肿之功,现代药理研究,金钱草有利胆作用,并能促进肝细胞的胆汁分泌,肝胆管内胆汁增加、内压增高,胆道括滑肌松弛,而使胆汁排出。
还能使小便变为酸性,而促使存在于碱性条件下的结石溶解。
综合全方的作用,具有疏肝利胆、解郁镇痛、清热化石之功。
【主治】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证见上腹部间歇作痛、右胁疼痛尤剧,或呕吐苦水,或嗳气泛酸,恶心,舌苔薄白,脉弦。
【加减】作者经验,用本方宜随症加减,若兼脘痛,加蒲公英、甘松、天仙藤;若阴虚血热、烦躁、头昏头痛,舌质红绛者,则去柴胡,加焦山栀、决明子、旱莲草;若舌边有瘀斑,或妇女有痛经、经血色紫量少,加川芎、当归、丹参,或失笑散。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附记】凡胆病湿热壅盛、大便秘结、出现黄疸者,即非本方所宜。
利胆解郁汤【来源】任继学,《中医杂志》(2)1989年【组成】柴胡15克,茵陈50克,马齿苋、金银花、川楝子、元胡各15克。
【用法】上药用适量清水浸泡半小时,然后煎服,每日1剂,头、二煎早、晚饭后半小时分服。
【功用】清热利湿,利胆解郁。
【方解】《灵枢·胀论》描述“胆胀”的症状“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颇类胆囊炎的临床表现。
此方适用于肝郁不伸、湿热内壅、胆失通降者。
故方用柴胡疏肝解郁;茵陈利胆清热;金银花清热解毒,川楝、元胡泄肝镇痛。
马齿苋是治疗湿热下痢之要药,方中选用之,取其凉血解毒之功。
药简力宏,功效非凡。
【主治】慢性胆胀病。
症见右胁下作痛及压痛,经常向右肩背放射,纳呆,口苦,腹胀,恶心欲呕,反复发作,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而数者。
或有黄疸病史。
胆囊炎见上述证候可以用之。
【加减】作者经验,运用本方应随症加减,如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少阳证候者,加黄芩、龙胆草各15克,清半夏10克,送服紫金锭1锭;偏湿热证候者,加木通15克,滑石75克,郁金30克,青皮15克,送服紫金锭1锭;偏胆郁证候者,去金银花,加砂仁壳10克,香橼皮15克。
【疗效】屡用效佳。
利胆排石汤【来源】费宗祥,《新中医》(11)1987年【组成】柴胡、广郁金、枳壳、木香(后下),炒山栀子、茵陈各10克,生大黄6克(后下),金钱草30克,焦山楂15克。
【用法】每日1剂,每剂按常规煎煮3次,共取药汁600毫升,和匀,分3份,于早、中、晚饭前20分钟顿服。
连服35天。
【功用】疏肝利胆、清热利湿、理气排石。
【方解】方用柴胡、郁金行气解郁、疏畅枢机;茵陈清肝胆之湿热,得大黄、山栀子之助,使湿热从两便分解,则清湿热、利肝胆之力尤著;金钱草清湿热、化结石;木香行气止痛与枳壳为伍则功效益增;山楂为消肉食积滞之要药,与木香相合,更增芳香健胃、消胀止痛之功。
合用之,则可使肝胆疏、枢机利、湿热清、结石除。
据有关实验资料证明,投本方有关药物10~20分钟,即可使胆汁分泌明显增加,40~60分钟,胆囊明显收缩,奥狄氏括约肌相应松弛,有利于胆石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