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八家兔主动脉神经放电
一、实验目的
1、学习颈部脉神经及血管分离术
2、学习在体主动脉神经冲动的引导方法
3、观察主动脉神经放电特点及药物对神经冲动发放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1、主动脉神经(又称减压神经)是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
神经传入冲动的频率,在一定范围内随主动脉血压的升高或降低而相应增加或减少,从而使压力感受性反射增强或减弱,以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即减压反射。
2、心电图导联
心脏除极,复极过程中产生的心电向量,通过容积导电传至身体各部,并产生电位差,将两电极置于人体的任何两点与心电图机连接,就可描记出心电图,这种放置电极并与心电图机连接的线路,称为心电图导联(lead)。
常用的导联如下:
(一)标准导联亦称双极肢体导联,反映两个肢体之间的电位差。
⏹Ⅰ导联将左上肢电极与心电图机的正极端相连,右上肢电极与负
极端相连,反映左上肢(L)与右上肢(r )的电位差。
当l 的
电位高于r 时,便描记出一个向上的波形;当r 的电位高于l 时,则描记出一个向下的波形。
⏹Ⅱ导联将左下肢电极与心电图机的正极端相连,右上肢电极与负
极端相连,反映左下肢(F)与右上肢(r )的电位差。
当f 的
电位高于r 时,描记出一个向上波;反之,为一个向下波。
Ⅲ导联:将左下肢与心电图机的正极端相连,左上肢电极与负极端相联,反映左下肢(F)与左上肢(l )的电位差,当f 的电位高于l 时,描记出一个向上波;反之,为一个向下波。
3、心电图
①、P波:心房除极化
②、QRS:心室去极化
③、T波:心室复极化T > 1/10R
④、P-R间期:< 0.20s (60-90次/分)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和房室束传导所需的时间
⑤、S-T段:< 0.05 ~ 0.1 mV 心室肌细胞均处于复极化缓慢进行阶段,各部分之间没有电位差。
⑥、u波:T后0.02 ~ 0.04s,与T波方向一致,蒲肯野细胞复极化。
三、材料与方法
(一)动物与器材
⏹家兔
⏹兔体手术台、RM6240计算机采集系统、音箱、常用手术器械、
引导电极、止血钳、注射器、20%氨基甲酸乙酯、生理盐水、肾
上腺素(1∶5000)、乙酰胆碱(1∶10000)、石蜡油、棉花。
(二)实验操作
1.麻醉动物
2.固定与剪毛:背位固定,剪去颈部手术野的被毛。
3.实验装置连接:神经放电引导,心电图引导,监听。
4.切开颈部皮肤,分层分离颈部肌肉。
5.分离主动脉神经,用保护电极引导主动脉神经放电。
6、进入实验系统,通道1记录主动脉神经放电(采样频率20KHz,扫描速度100ms/div,灵敏度50uV,时间常数0.001s,滤波3KHz)。
7 .通道2引导心电图将针形电极插入动物四肢,选择II导联记录(右上肢负极-绿,左下肢正极-红,左上肢接地)。
(采样频率20KHz,扫描速度100ms/div,灵敏度1mV,时间常数0.2s,滤波500Hz)。
8、实验观察:
1)选择适宜的扫描速度和增益(灵敏度),用比较显示的方式观察主动脉神经冲动发放与心电图的相干性。
2)从耳缘静脉注入0.1~0.3ml肾上腺素溶液,观察主动脉神经放电、心率变化。
3)待恢复后,同法注入0.1~0.2ml乙酰胆碱溶液,观察主动脉神经放电、心率变化。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1、正常放电及心电图
生物信号波形
实验名称:兔减压神经放电实验日期:2008-05-14
2、注入肾上腺素后波形图
3、注入乙酰胆碱后波形图
分析:
1、分析图1,P波代表了心房的去极化过程,其宽度反映了去极化在整个心房传播所需的时间。
QRS综合波出现在去极化在心室肌内传导的时候,包括三个紧密相连的电位波动。
由于心室组织的体积大于心房,QRS综合波幅度较P波为大;又由于去极化通过蒲肯野纤维和心室肌的传播速度很快,所以QRS综合波的时间较短。
P波早于心房收缩波、QRS波群早于心室收缩波说明心脏的搏动是由电信号引起的。
在窦房结发出兴奋,经心房肌传播到心房,形成P波,进而引起心房的搏动。
与此同时,窦房结的兴奋也可通过心房肌传到房事交界,然后由房室束传到蒲肯野纤维而到达心肌,进而引起心室的搏动。
2、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见图2、3)。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心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第1-5胸段的中间外侧柱,其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后者能激活
节后神经元膜上的N型胆碱能受体。
心交感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加快,房室交界的传导加快,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能力加强。
这些效应分别称为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和正性变力作用。
(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行走于脑神经干中。
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的M型胆碱能受体,开放K离子,减少Ca离子内流Ca,可导致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能力减弱,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房室传导速度减慢,即具有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
一般说来,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是相佶抗的。
但当两者同时对心脏发生作用时,在多数情况下,心迷走神经的作用比交感神经的作用占有较大的优势。
在动物实验中如刺激心迷走-交感神经干,常出现心率减慢效应。
其机制比较复杂。
六、注意事项
1、麻醉应适量,过浅易骚动,过深不灵敏。
2、手术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出血,分离神经应小心以免损伤神经。
3、待前一实验的心电、神经冲动恢复正常后,再进行下一项目的
观察。
4、实验中注射药物较多,注意保护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