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课程复习提纲重要名词:1.保护生物学:保护生物学是解决生物多样性危机的科学。
2.保护生物学原则:进化的眼光;动态和综合的观点;必须考虑人的存在;分析、解决(缓解)矛盾。
3.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的生物、他们的遗传多样性、他们所属生态系统的类型。
生物多样性说的是生物及本身,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4.物种:一群或几群能互相交配的个体,他们和其他这样的群体存在生殖隔离(能相互交配,能产生可育后代)5.种群:一个地区内相同个体的集合,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6.生态系统:一个空间中所有生物和其无机环境的统一整体7.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在能流、物流的生态过程中,对外部显示的重要作用,如改善环境、提供产品等。
8.景观: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区域9.生物分类系统: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10.人: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人科,人属,智人种。
11.物种丰度:一个地区内生物物种的数量,物种丰度是保护生物学中作为生物多样性的衡量指标。
12.物种多度:即单一物种的度,有相对多度和绝对多度。
多度可用数量或生物量来测量。
13.物种多样性:如果根据丰度、生产力或数量等某种重要性来衡量物种,就是在谈论物种多样性14.生物多样性指数(species diversity index)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求得表示生物群落的种类和个数量的数值,用以评价环境质量。
15.种群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种群的个数16.种群动态: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即研究下列问题:有多少(数量和密度);哪里多那里少(分布);怎样变动(数量变动和扩散迁移)为什么这样变动(种群调节)17.关键种:是它们的消失或削弱能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物种。
个体数量关键种的个体数量可能稀少,但也可能多,其功能或是专一的也可能是多样的。
18.旗舰种:旗舰种主要用来引起公众对保护行动的关注,通过关注一个旗舰种和它的保护需求,便于管理和控制大面积生境,这不仅是为了这些受关注的物种,而且是为了其他影响力较小的物种。
旗舰种应能够在国家和世界范围内为其保护活动凝聚关注,如大熊猫已成为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象征。
此外,在设置保护区时,旗舰种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宣传工具。
19.伞护种:Wilcox于1984年最早提出伞护种的概念,他认为“伞护种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目标物种,这个目标物种的生境需求能涵盖其他物种的生境需求,从而对该物种的保护,同时也为其他物种提供了保护伞,这种目标物种的生境需求应综合了其他种类生境需求的信息20.指示种: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而言,指示种是指这样一类物种,其生物学或生态学特性(如出现与缺失、种群密度、传布和繁殖成功率)可表征其他物种或环境状况所具有的,难以直接测度或测度费用太高的特征参数。
指示种依其应用可区分为两种类型,即指示高生物多样性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指示种以及用来测度环境变化的指示种21.重要经济物种:22.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于1992年6月1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的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在内罗毕通过,1992年6月5日由缔约方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的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公约。
《公约》重申各国对本国生物多样性资源拥有主权权利,同时又责任保护生物多样性。
23.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73年1月,作为联合国统筹全世界环境工作的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式成立。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环境规划理事会的各项决定;根据理事会的政策指导提出联合国环境活动的中、远期规划;制订、执行和协调各项环境方案的活动计划;向理事会提出审议的事项以及有关环境的报告;管理环境基金;就环境规划向联合国系统内的各政府机构提供咨询意见等。
24.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最重要的世界性保护联盟,专职在世界的自然环境保护,是政府及非政府机构都能参与合作的少数几个国家组织之一,成立于1948年10月。
25.CITES(华盛顿公约):全名《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于1973年6月21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
华盛顿公约(CITES)的精神在于管制而非完全禁止野生物的国际贸易,其用物种分级与许可证的方式,以达成野生物市场的永续利用性。
26.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8年成立,是一个政府间机构,它的作用是在全面、客观、公开、透明的基础上,对世界上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好的现有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
27.UNFCC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世界第一个为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公约。
28.生态灭绝:指的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大规模破坏或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的生态系统彻底损坏29.栖息地破坏:是指自然栖息地无法维持现有物种导致栖息地的生物流离失所或灭绝的过程,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30.栖息地破碎化:栖息地破碎化是指在自然干扰或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栖息地被分割成小面积不连续的栖息地斑块的过程。
31.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32.生态灭绝:生态灭绝指的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大规模破坏或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的生态系统彻底损坏。
33.连锁效应:一个物种的绝灭导致另一物种的灭绝34.协同效应:两种及两种以上有毒物质对水生生物的一种联合强化毒性效应。
35.生态足迹: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只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36.可持续发展:既能满足我们今天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需求的发展模式。
37.库兹涅茨曲线: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于1955年所提出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是发展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
38.地球峰会:又称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是联合国的重要会议之一。
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高峰会上,155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此为清洁发展机制的根本母法。
39.碳交易: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
40.自然之友:全称为“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会址设在北京,是中国民间环境保护团体。
作为中国文化书院的分支机构,于1994年3月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正式注册成立。
41.怒江水电之争:关于怒江水电开发引发的争议,是环保与发展之争。
42.生态补偿:使生态影响的责任者承担破坏环境的经济损失;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者和生态环境质量降低的受害者进行补偿的一种生态经济机制。
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
43.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即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距平)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44.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目前世界范围内认为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所造成的45.温室气体:指任何会吸收和释放红外线辐射并存在大气中的气体。
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
46.全球碳循环:大致的循环过程: 大气==> 植物==> 动物、矿物燃料==> 最后回到大气47.化石燃料:化石燃料亦称矿石燃料,是一种碳氢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其包括的天然资源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
48.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
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气候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国际性公约,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
需要掌握的内容:1、保护生物学产生的背景,发展历史,学科特点。
保护生物学的目标与基本原则。
背景:生物多样性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是地球经过40 多亿年自然演化的结果。
然而由于近几十年来人口数量的剧增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类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剥夺和对生活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已造成生多样性以每年2. 7- 3. 0 万种的速率急剧下降, 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之快是6500 万年来所未有过的, 是物种自然形成速度的100 万倍, 有些物种还未被认识就灭绝了。
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丰富的生物资源, 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已成为世界各国乃至公众关注的人类基本问题之一。
于是,保护生物学应时而生。
发展历史:保护生物学这一名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期,而真正形成保护生物学这一学科大约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
此概念源于对森林、渔业和野生动物等管理问题的探讨,它的形成既有科学因素也有社会因素。
20世纪60至70年代,群落生态学和岛屿生物地理学的理论发展和大量的研究结果,促使人们在保护项目中检验这些理论。
现代种群生物学从传统的自然资源学中分离出来。
生物科学的分化,如动物、植物、森林、渔业、野生动物管理都从“母体”生物学中分离出来,为保护生物学奠定了科学基础,社会的关注也促成了保护生物学的形成。
20世纪70年代晚期,许多从事“纯”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也更多地关注到保护生物学的发展。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物种灭绝危机。
自6500万年前恐龙消失以来,今天的生物多样性损失比任何时候都快,而灭绝最快的是热带雨林。
据估计,地球上约有1000万种生物,而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生物占50%~90%。
现在每年被砍伐的热带森林为1700万。
按照这一速度,在今后30年内,大约5%~10%的热带物种可能面临灭绝。
学科特点: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处理危机的决策科学,是一门处理统计现象的一门科学,一门价值取向的科学,具有整体性和长远性的科学目标:评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防止物种绝灭的具体措施保护生物学的基本原则:进化的眼光;动态和综合的观点;必须考虑人的存在;分析、解决(缓解)矛盾2、生物分类系统的基本知识,人类的分类学地位及学名生物分类系统基本知识:生物分类系统是阶元系统,通常包括七个主要级别:种、属、科、目、纲、门、界。
种(物种)是基本单元,近缘的种归合为属,近缘的属归合为科,科隶于目,目隶于纲,纲隶于门,门隶于界。
人类的分类学地位: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人科,人属,智人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