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十章 循环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十章 循环系统
心率:成人平均75次/分,一个心动周期平均0.8秒。
心房: 收缩期0.1S 舒张期0.7S
心室射血
心室: 收缩期0.3S,
舒张期0.5S
全心舒张期:
0.4S
心室充盈
1.心室收缩期
(1)等容收缩期
(0.05s)
心室开始收缩
↓ 室内压急剧↑>房内压
↓ 房室瓣关闭
室内压仍<主动脉压
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
此时心室内压力↑,容积不变,血液不流
❖ 心肌细胞每次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不 发生强直收缩,保持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实 现心脏的泵血功能;
❖ 心肌细胞的终池不发达,储Ca2+量少,收缩时 对细胞外的依赖性大。
三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脏瓣膜图
肺动脉瓣
主动脉瓣
二 尖 瓣
三 尖 瓣
一)心脏泵血过程和机制
心动周期 Cardiac Cycle 心房或心室每收缩、舒张一次。
兴奋在心脏内传导过程
窦房结 房室结
房室束
窦房结 结间束
优势传导通路
心房 (0.4m/s)
0.06s
房室交界
(结区0.02m/s)
房室浦束肯野纤维
(4m/s)
心室 0.1s
(1m/s)
0.06s
房-室延搁: 使心房、心室不同时收缩,利于心室的血液充盈和射血。
4 收缩性
❖ 心肌细胞是功能性机能合胞体,在兴奋和收缩 表现出细胞数量上的全或无特征;
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
心肌不发生 强直收缩
2 自动节律性
❖自动节律性:心肌能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 的能力或特性。 ❖衡量标志:兴奋次数/分
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
自律细胞与非自律细胞的主要区别——4期, 自律细胞动作电位3期复极末达最大舒张电位后, 4期膜电位不稳定,自动去极化,使膜电位逐渐 减小,达阈电位后爆发新的动作电位。
++ +
—
+ +
1 兴奋性 心室肌细胞膜电位和动作电位
静息膜电位 幅度:-90mV(较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
大)。 机制:K+平衡电位 条件:①膜两侧存在K+浓度差:
②膜对K+通透性较高: 结果:K+顺浓度梯度由膜内向膜外扩散达
到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由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组成, 分为0、1、2、3、4五个时期 。
去极化过程(0期)
-90mV+20~+30mV
机制: 膜受刺激,少量Na+内流 去极化达阈电位再生性Na+内 流,Na+顺浓度差、电位差入 膜,达到Na+平衡电位。
复极化过程
1期(快速复极初期)10ms K+快速短暂外流(一过性外向电流Ito通道激活) 2期(平台期)100~150ms
Ca2+缓慢、Na+少量内流,K+外流。 0期去极化达-40mV时慢Ca2+通道已激活,是心室肌动作电 位持续较长的主要原因,是区别其它细胞AP的主要特征。 3期(快速复极末期)100~150ms
❖ 自律性
电生理特征
工作心肌
❖ 传导性
❖ 收缩性
心脏的特殊传导组织 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浦导性
收缩性 自律性
工 心房肌
作
细 胞
心室肌
+ ++ + —
自 窦房结
+
律
+ 细
胞
房 房结区
室 交
结区
+
界 结希区 +
浦氏细胞
+
+++ —
++
—
+
—
++
—
++++ —
K+快速、大量外流。 4期(静息期、电舒张期)
Na+- K+泵、 Ca2+- Na+交换、 Ca2+泵活动增强。
心室肌AP形成机制示意图
Na+
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变化
❖ 心 肌一次兴奋后,膜兴奋性发生一系列变化:
(1)有效不应期:
绝对不应期:0期~复极-55mV对任何刺激不反应。 局部反应期:复极-55mV~复极-60mV,对强刺激可发生
1 2
0
3
4
最大舒 张电位
4期自动 去极化
心肌传导系统各部分的自律性
窦房结——正常起搏点(90~100次/分) 房结区
房室交界 结区 (无自律性)(40~60次/分) 结希区
房室束 浦肯野细胞——潜在起搏点(15~40次/分)
3 传导性
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通过局部电流的 形式传导
衡量标志:兴奋传播速度 (m/s) 心房、心室相当一个功能性合胞体。
管多吻合成网或弓。
血液循环的主要生理功能
➢1.完成物质运输和物质交换 ➢2.实现体液调节 ➢3.维持内环境稳态和发挥血液防卫功能 ➢心血管系统还具有内分泌功能(心房钠
尿肽、肾素、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活性物质
第一节 心 脏
一 心脏的结构
心脏的内部结构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
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 浦肯野氏纤维。
第十章 循环系统
Chapter 4 Blood Circulation
概述
心脏和血管组成机体的循环系统,血液在其中按一定的 方向周而复始流动,称为血液循环(包括淋巴系统) 一 血液循环的意义 完成体内物质运输——主要功能 血液全部功能的发挥的基础 调整和分配血量 二 血液循环的组成 心脏──动力器官, 血管──输送血液的管道,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瓣膜——保证血液定向流动的结构
➢ 二 心脏的生理特性
➢ 心肌细胞分类 ❖ 普通心肌细胞——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 ❖ 特殊传导系统的心肌细胞——自律细胞:
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浦肯野细胞 心肌细胞之间——闰盘:
电阻低,兴奋传递几乎同部。 心肌细胞在功能上是一个合胞体——机能合胞体。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 兴奋性
自律心肌
部分去极化,不产生AP。 有效不应期:0期去极化~复极-60mV,对任何刺激不产生AP
(2)相对不应期:
从复极-60mV~-80mV,对阈上刺激可产生AP,此期大部分钠 通道已复活,但兴奋性仍低于正常。
(3)超常期:
从复极-80mV~-90mV,对阈下刺激产生AP,此期膜电位靠 近阈电位,兴奋性超过正常。
❖ 体循环 ❖ 肺循环
微循环:
微动脉和微静 脉之间的血液 循环
心房 心室
❖ 微循环:
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 的血液循环
❖ 血管分布的主要规律 1. 血管配布与人体结构相适应,人体左右对称,
血管也基本对称。 2. 血管配布与器官的功能相适应,功能旺盛血管
也粗大。 3. 血管常以最短距离到达所它所分布的器官。 4. 血管行径与骨长轴平行,多居于身体屈侧。 5. 在易受压、受牵拉或经常改变形态的器官,血
(2)射血期
快速射血期 0.1s 心室继续收缩
减慢射血期 0.15s 迅速射血入动脉后
↓
↓
室内压↑>动脉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