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课朗诵教案

高中语文课朗诵教案

高中语文课朗诵教案【篇一:优秀诵读课教学设计】“优秀诵读指导课”展示课教学设计设计思想:《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诵读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

更为重要的是,学会诵读,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

泰州市在中小学开展“诵读进教材”的活动,意义也就在此。

《我和你加在一起》是一首抒情小诗,诗人白连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采用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段,反复铺陈、回环往复、渐次深入地表达了他对世界万物彼此相依的体会和赞美,抒发了诗人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本届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小学,缺少诵读的基本能力。

本节课拟通过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实践锻炼,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蕴涵在文本中的真挚情感,体悟诗人对事物彼此依偎、共同生长的丰厚寓意,以及诗行中流淌着的生命节律和精神;在诵读中受到感染熏陶,习得诵读的基本技巧,如停与连,轻与重,缓与急,快与慢等,并懂得诵读的灵魂在于使自己的声音表达尽量与作者的情感保持一致。

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基本诵读技巧。

2.运用适当的技巧清晰响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1)复习诗句的节拍,能够为这一首小诗划出诗行内的朗读节奏。

我和你加在一起白连春一只蝴蝶/是小的/,轻的微不足道的/,和花朵/加在一起就大了/,重了/,成了/春天的最爱一棵草/是小的/,轻的微不足道的/,和马/加在一起就大了/,重了/,成了/大地的最爱一粒尘埃/是小的/,轻的/,微不足道的和在田里插秧的父亲/加在一起就大了/,重了/,成了/我的最爱一滴水/是小的/,轻的/,微不足道的和在河边洗衣的母亲/加在一起就大了/,重了/,同样/成了我的最爱。

一个我/是小的/,轻的/,微不足道的和你加在一起/就成了/岁月的最爱只是/加法/太简单了(2)复习诗歌评论关于“意象”的相关知识。

(3)指导报幕的方法课内活动1.出示目标,直接导入。

出示学习目标——1)学习并掌握一些诵读技巧。

2)运用适当的技巧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由语文课代表带领全班学生齐读学习目标,了解课堂学习任务。

教师提示学习的是一首现代抒情诗。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示范朗读,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诵读的兴趣。

学生听读后要能够对教师的朗读做出评说:好在哪儿?为什么这样读就是“好”呢?教师适时点拨诵读成功的关键理解诗歌的内容,懂得诗歌的情感,学习必要的技巧等等。

3.介绍作者,知人论诗。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的情感出自读者的感悟,读者的感悟又源自诗歌本身,诗歌蕴含的情感则是体现了诗人自己的情怀,由此进入认识作者的环节。

白连春,1965年出生,四川泸州人。

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7年,《星星》诗刊组织全国读者投票选出最好的诗歌,白连春得了第一名。

2008年,获得全国首届大型农民工诗歌征文大奖赛最高荣誉特等奖。

他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遭遇,不管再苦再累再清贫,20余年埋头笔耕,以1000余首诗歌、上百万字的中长篇小说,发表于全国各大文学刊物,成为当今中国文坛和诗坛极具人气和影响力的诗人。

他对社会和人生常怀热爱之情,感恩之心,笔端常常流露出底层生活的真切体验。

4.精段细品,举一反三。

从第一诗节入手,细细品味。

问题设计(1)这一节中诗人描写了哪几个意象?(2)诗人怎么写“一只蝴蝶”的?那么“花儿”呢?为什么不写?(3)诗人是在批评指责“蝴蝶”和“花朵”吗?为什么呢?学生思考,师生交流后形成答案(1)描写了“蝴蝶”、“花朵”、“春天”(2)“蝴蝶”是“小的”、“轻的”、“微不足道的”,“花儿”也是如此。

不写是因为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思维跳跃”。

(3)不是,他们本身确实平凡,但是一旦“加在一起”就变了:“就大了”、“重了”、“成了春天的最爱”。

在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理解的基础上,渐次介绍一些诵读技巧。

能够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处理好诵读时语调的正确运用和变化,气息的停与连,语音的轻和重;能够根据对诗行节律的把握,处理好语速的快与慢;能够随着情感流动的节律,采用适当的语言技巧表情达意。

引导学生继续阅读诗歌的其他小节,逐渐完成对全诗的了解和认识。

问题设计(1)第一二两个小节与后面三个小节的第一行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要这样处理?(2)如何理解“只是加法太简单了”?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后,师生合作交流:(1)分行和不分行,目的是为了追求诗歌形式的优美。

(2)这个题目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诗歌创作的第三个技巧——语言含蓄。

可以说:世间万物的简单相加可以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精彩也可以说:世间万物的加法也许很简单,很平凡,但是我们一定要珍惜它,不能因为简单而视而不见还可以说:人生也许不止有这样美好的加法,也许还有减法的无奈、除法的残酷,但是我们可以像作者这样,热切地讴歌和赞美人生的加法。

5.形式多样,反复诵读。

引领学生从教师的独诵和视频材料的男女生对诵出,发现其他诵读这一首抒情小诗的形式,此环节目的是激发学生多向思维,激发他们大声诵读的兴趣。

学生会提出齐诵、轮诵、领诵等诵读方法。

也有个别学生要求吟唱。

可以适时播放《我和你加在一起》的音乐,让学生跟唱。

也有学生表现出表演诵读的兴致,可以根据时间,让学生尽情展示。

6.小结归纳,迁移运用。

(1)小结诗歌创作的特质,形成板书一思维跳跃形式优美语言含蓄(2)小结这一首小诗的主要内容,形成板书二第一乐章赞美平凡事物第二乐章赞颂勤劳亲人第三乐章赞叹丰富人生(3)小结朗诵技巧,形成板书三声音的停与连语气的缓与急语调的高与低语速的快与慢(4)提醒学生课余时间,理解和诵读白连春的另外两首抒情诗《在我的祖国,没有我不愿写的字》、《一颗泥土的心,卑微,渺小,朴素》。

【篇二:让朗读回归高中语文课堂】龙源期刊网 .cn让朗读回归高中语文课堂作者:王传军朗读是语文学科最基本、最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然而近年来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中语文课堂少了学生琅琅的书声,多了教师急功近利的讲解。

这样做,貌似很适合抽象思维能力强的高中生,实则由于违背了语文学科要在“读中悟”的本性,效果并不佳。

想一想,中国古代的大文学家不都是在《三字经》《弟子规》的朗读声中成长起来的吗?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学科不仅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切用口与耳才好。

”很朴实地道出了朗读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必不可少。

一、朗读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文章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是一个整体,不是散装的零件,要把握这个整体,靠支离破碎和喋喋不休的讲解是办不到的。

因为细枝末节的详解如同解剖,使文章索然无味,而朗读却使文章鲜活起来,使学生能从整体上体会文章的妙处。

朗读在使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的过程中,眼、耳、口、脑等多种器官并用,既可以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又可以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

学生为了顺畅地朗读,必然会自己动手查找工具书和一些相关资料,扫清朗读的障碍,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一遍遍地读,每多读一遍,就多一层对文章的感悟,文章的行文思路、文章的深沉内涵也逐渐得以显现。

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学生一旦能够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文章,对文章细节知识点的领会就可以高屋建瓴了。

二、朗读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所谓语感,就是语言的感受能力,敏锐的语感就是那种一听就明、一说就清、一读就懂、一写就通的无意识的能力。

汉语丰富多彩,表情达意惟妙惟肖。

通过朗读,文章那抑扬顿挫的节奏、和谐悦耳的韵律、整散参差的句式、词语构成的习惯等,都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文章诵于口、入于目、闻于耳的时候,学生全身心都在和语言进行碰撞,感受着语言的魅力。

无论是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文言文语言的古朴深沉,戏剧语言的庄重典雅,还是散文语言的清新飘逸,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小说语言的自然流畅,都在学生的朗读声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受到熏陶,久而久之,语言的感受能力就会得到稳步的提高。

课内的文章可以读,课外的优秀文章也可以拿到课堂上读。

除读的内容不受限制外,读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全班齐读等。

如果再适时地开展一些诵读比赛,学生读书的热情会更高,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三、朗读有利于学生进入更高的审美境界【篇三:诗歌朗诵教案】诗歌朗诵社团计划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特此组织“诗朗诵社团”。

朗诵是一门艺术,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而诗朗诵则把古诗文和朗诵相结合。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根据社团学员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以下计划:一、社团活动目的:1.通过各项活动,拓展学生的朗诵水平,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朗诵新秀。

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文学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2.把朗诵、文学欣赏、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定期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的朗诵理论水平和对作品的欣赏能力。

3.健全组织,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好各项活动。

4.深化素质教育,通过朗诵社团开展表演、交流研讨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让学生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二、社团活动计划第一次:总结上学期社团活动情况,提出本学期社团计划。

(共同讨论)第二次:指导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第三次:指导诵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第四次:指导诵读文言文《我爱你,妈妈》第五次:指导诵读《送沈子福归江东》—王维第六次:指导诵读《过故人庄》—孟浩然第七次:指导诵读《元日》—王安石第八次:指导诵读《望洞庭》—刘禹锡第九次:指导诵读《宿石邑山中》—韩翃第十次:举办古诗文朗诵比赛。

(社团全体成员)第十一次:指导诵读《少年行》—袁枚第十二次:指导诵读《乡村四月》—翁卷第十三次:指导诵读《出塞》—王昌龄第十四次:指导诵读《少年行》—王维第十五次:根据朗诵内容选配乐,配乐朗诵第十六次:总结收获,评选表彰优秀社员诗歌朗诵社团活动教案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教学目标: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难点: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这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