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汕头中考历史复习提纲七年级上册考纲要求: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史实。
1.孔子:⑴历史地位:①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②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四想。
⑵政治上:①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
②“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⑶教育上: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②注意“因材施教”。
③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⑤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⑷言论记载在由其弟子整理的《论语》中。
2、百家争鸣:⑴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百家争鸣”。
⑵流派及思想主张:①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
互助互爱,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②儒家:代表人物:孟子。
思想主张: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要求以“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使自然资源能持续利用。
(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③道家:代表人物:庄子。
思想主张:a.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b.批评孔子在晋国恢复西周制度的做法。
④法家:代表人物:韩非。
思想主张: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⑤兵家:代表人物:孙武(春秋晚期人,著有《孙子兵法》)。
思想主张:“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秦王扫六合——秦实现统一、巩固统一考纲要求: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一、贯穿本课的核心问题是“统一”: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国家;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维护统一国家。
二、实现统一1、统一原因:①社会基础:局部统一的实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各地区民族之间联系的加强。
②经济(主要)商鞅改革后秦国成为最强大国家。
③主观(个人)嬴政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④历史趋势:人们渴望统一。
军事基础:秦灭六国关键战役:长平之战3、秦统一与秦朝建立时间:公元前221年;(距清亡时间1912—(-221)﹣1=2132年)统一与建立者:嬴政;都城:咸阳。
4、秦朝统一的意义:①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
②统一对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以及对中华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李白诗句的主题)5、划时代(开创新时代)的意义(历史地位):创建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三、巩固统一:(一)、政治:1、目的:适应新形势,加强封建统治。
制度名称: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首创)2、内容①君主专制:最高统治者: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始皇帝由来及首创性)②中央集权,设三公: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相互制约,皇帝决断。
③地方实行郡县制。
(起源于春秋战国,非首创创)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命,非世袭。
意义:有利于巩固统一和加强集权,奠定了2千多年封建社会制度基本格局,影响深远。
3、特征:皇权至上。
(二)经济:1、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半两钱)2、统一度(长度)、量(容积)、衡(重量)(三)思想文化:1、统一文字:标准文字:小篆(对文化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重要影响)。
2、焚书坑儒 ①起因:是否恢复分封制②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建议者:李斯.。
③过程:焚书:民间只留医药、占卜、种植的书籍。
坑儒:咸阳郊外活埋儒生。
④影响: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手段野蛮粗暴,需批判。
(四)军事——维护统一1、北方①目的:安定北边,维护统一。
措施:积极防御的策略②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
③蒙恬监修了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2、南方:①统一东南、岭南,(前214,设南海郡,辖潮汕) ②修灵渠,连接长江和珠江。
五、秦在历史上的作用:首先,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其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再次,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最后,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六、疆域:东至东海,西至陇西,南到南海,北至长城。
七年级下册 科举制的创立考纲要求: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科举制诞生背景:魏晋以来,做官靠门第高低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
2、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考核对时事的看法。
科举制正式诞生 举子看榜图(金榜题名)(科举诞生的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完善内容──扩充国学规模,扩大考生来源,增加考试科目,丰富考试内容,严格考试制度(一)科目的完善:进士、明经最重要。
(进士科第一名为状元,第一个状元出现于623年,唐太宗626年即位)(二)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
1、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规模。
(国学:当时最高学府)(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说明科举考试的最大获益者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
)2、武则天:开始殿试,开设武举。
3、唐玄宗:诗赋成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8次殿试)三、科举制的影响:政治: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教育: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文学:科举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消极影响:发展到明清时期,科举制走向了极端,成为摧残人才和为统治者培养忠实奴仆的工具。
1905年废除,共延续1300多年。
考纲要求:郑和下西洋的史实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条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宣扬明朝的国威(目的);①明成祖朱棣的支持;②明朝政治稳定国力强大(根本原因);③造船技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客观条件);④合适的航海人选郑和。
(条件)。
、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时间早,次数多,人数多,规模大。
(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4、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①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②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③推动了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5、郑和下西洋给我们的启示:①中国一定要走对外开放之路,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开放的精神、开阔的胸襟融入变革中的世界;②中国从来都是和平地走向世界,中国只给世界带来过文明与友谊,而从来没有像历史上的海上列强那样,给其他民族的人民带来战争和掠夺,中国走的是和平开放之路。
③国力强盛,才能在外交中占据主动权。
考纲要求:“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其历史影响1、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闭关锁国”是明清时期封建政府限制或禁止对外交通、贸易、拒绝和他国往来交流的政策。
2、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的原因: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制、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②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③当时西方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
3、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表现:①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自出海贸易。
②只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③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4、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当时的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5、闭关锁国政策给我们的教训:①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的落后,说明封建专制统治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而势必要被推翻;②闭关导致落后,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以开放的精神、开阔的胸襟融入变革中的世界。
八年级上册 4、甲午中日战争考纲要求:邓世昌和《马关条约》一、甲午战争1、时间及得名原因:1894年旧历甲午年。
2、目的: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3、过程:9月黄海海战(致远舰邓世昌)——辽东半岛战役黄海激战(旅顺屠杀)(时间、地点、民族英雄及图片、对联)(日军立碑目的)——威海卫战役(甲午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
4民族英雄邓世昌:“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主要事迹:黄海海战中指挥致远舰朝日舰撞去,后英勇殉国。
二、《马关条约》1、时间:1895年4月签字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2、内容及危害①割地:台、澎、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3、影响: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4、三国干涉还辽:3千万赎辽费。
(俄国认为日本阻碍了其向东北扩张)5、台湾抗争:“人人战死而失台”的口号、徐骧“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6、日占台湾1895——1945(抗战胜利)共50年7、动脑筋: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想一想: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说明什么问题?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今已归日本”说明《马关条约》已经签订,台湾已割让给日本。
颐和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考纲要求: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近代化:经济工业化(洋务);政治民主化(戊戌、辛亥);思想自由化(新文化)近代化的特点:由学习先进技术到学习政治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
二、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外交困。
23、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区别:对待外洋事务态度。
相同:维护清朝统治。
顽固派: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洋务派(开明的地主阶级官员):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可以剿法捻,可以勤远略4、时间: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19世纪90年代(甲午中日战争)。
5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三、内容:①军事工业②民用工业③筹划海防④创办新式学堂。
1军工:前期,口号“自强”(师夷长技以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最早创办,洋务运动的开端)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曾国藩;洋务派创办的最大近代军事工业)福州船政局(左宗棠,远东最大造船厂)2民用:后期,口号“求富”(师夷长技以求富)企业: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宰相合肥天下瘦)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张之洞)例: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国轮船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