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课大学语文辛弃疾《摸鱼儿》课件

公共课大学语文辛弃疾《摸鱼儿》课件


艺术特色
结构上
着眼于一个“春”字,以“ 匆匆春又归去”为这首词的 主题和单线,有条不紊地安 排了上下片内容。
艺术特色
抒情手法上
《摸鱼儿》以婉约含蓄见长,通篇采用比 兴,不直抒己见,而是因物起兴,借景抒情, 托儿女之情,写君臣之事。拟人化的手法和典 故运用恰到好处。
艺术特色
风格上
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在芬芳悱恻 之中,露磊落不平之气。其手法较近婉 约,与其它豪放词篇迥然有别,可谓柔 中有刚。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 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 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作者直捣黄龙的梦想
第 四 期 ( 1203—1207 )
晚年再起,参与北伐
时期。
虽无意仕途,但自思 报国日短,68岁的老 英雄仍毅然出山,并 隔江北望,吟出千古 名篇。
• 春天就这样匆匆归去了。

• 爱惜春光,常怕花儿开得太早
• 没想到,现在已是落花片片 。
• 春天啊,且停下你那柔媚的脚步 ,
• 你没看见,铺满天涯的芳草

已经截断了你的归路

• 可恨的是,春天她不理不睬 。
• 只有画檐下的蛛网, • 在殷勤地、整日地挽留着飞絮。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化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风雨”象征国家被风吹雨打,国事飘摇。
“又”:感叹又一个春天即将过去,又暗寓自己又徒 长一岁,报国愿望再次化作清水。
“长怕”:语感强烈,极写花落春归的忧惧,更何况 风雨的几番摧残已使“落红无数”,这更对词人造 成巨大的感情冲击;惜春之情,深沉凝重,悲切感 人。
“落红无数”,正指狼烟遍地,国土沦亡,当权者不 思恢复、却一味媚敌投降、丧权辱国,以至偏安而 不可得的严重现实。
1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作者简介
原字坦夫,后 改字幼安, 中年后别号 稼轩居士, 宋济南历( 1140 - 1162 ) 沦 陷 及 起义期
• 生擒张安国的 少年英雄
第二期(1162—1181)
南渡初期南归后无用武之地 的落寞。
眼看春光已逝,国事日非,词人 借对春老花残和后妃失宠的感叹,暗 示南宋朝廷的艰危处境,抒发自己愤 怒忧虑的哀怨感情;词作看似委婉, 实则激烈,绵里藏针。
更能消、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 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 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
画檐蛛网, 尽日惹飞絮。
• 还能经得起几回风雨,
“春”是南宋王朝的化身。

上阕小结
——抒发作者面对暮春之景(春 归)的无限感伤与哀怨之情。
• 上片运用比兴手法寄托了更深刻的 思想内涵。你认为“春”、“春归 ”是在比喻什么?
小结:
上片以“春去”为喻,一番春意阑珊的 描写,借喻朝政昏暗,国事日非的局面 已难挽回。
惜春又怨春的复杂感情,正表现他对南 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盾心理。词 人对偏安一隅的南宋一再贻误收复中原 的大好时机表示婉惜,抒发了报国有心 、请缨无路的感慨。
献《美芹十论》《九议》, 提抗金方略,但辗转各地 ,文韬武略与伟大抱负总 难施展。无奈作词以抒怀 ,反映重整河山的壮志, 抒发对投降政策的义愤, 表达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初步形成豪雄悲壮的词风 。
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 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 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 会,登临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里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 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 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 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 颇老矣,尚能饭否。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3
斜阳、烟柳象征衰败的国势和
王朝的昏暗,认为这是最感痛心
之处。表达出词人对国势颓危,
江河日下,不忍闻见的心理,哀
怨沉痛,凄怆欲绝。同时,此景
回应上片,借暮春晚景,暗示南
24
宋的没落命运,寄托了作者对国
下阕小结
—— 借 古 比 今 。 借 古 代 陈 皇 后 长 门失宠之典比词人遭谗见疑不被重用 的遭遇,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忧愤 和对专权误国的奸侫小人的憎恨之情。
梁启超: “回肠荡气,至于此极。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全词总结
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时辛 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 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 纳。然而,事与愿违。不仅如此,作者反 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 年,改官六次。
11
著名的比兴体词,以婉约风格赋予 寄托。继承了屈原美人香草文学的创 作艺术,通篇比喻象征手法,借儿女 情以写君臣事,借古事讽今人 。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 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 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 英雄泪!
——年近而立之年,英雄失意
第 三 期 ( 1181—1203
)闲居带湖、瓢泉
时 期 —— 稼 轩 , 屡 遭
谗忌的苦闷。
创作的丰收期,抒 发豪情壮志外更添壮 志难酬的抑郁和苦闷 ,也颇多闲情逸志之 作。
下片:写自身遭遇。
从古代后妃失宠被 废的故事写起,以娥眉 遭妒表现他对自身遭遇 的不平和权奸当道的痛 心。最后以伤春结束。
长门事, 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 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 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楼, 斜阳正在 烟柳断肠处。
在幽居的长门,阿娇等着情郎, 如梦的佳期总是一误再误。 天生的丽质哟总爱遭人忌妒 纵然我千金买得相如辞赋, 可这内心的幽怨向谁倾诉? 得宠的人们,莫要原形毕露, 你没见赵飞燕、杨玉环已化作 尘土 哎,被人冷落的日子总是最苦。 不要去倚靠高高的栏杆, 这时候,一抹斜阳正照在 柔肠寸断的烟柳深处。
“千金”二句:反用典故,满怀的深情向谁倾诉?
词人遭忌受谗、不为信任的苦闷,报国无门 的愤懑,尽数言明,又与“春不语”相呼应; 自屈原以后,借美女遭弃比喻忠臣被逐是文人 常用的艺术手法。
22
讥刺当权的小人,不
要因一时受宠而得意忘
形,总有一天也将化为灰
烬,诅咒投降派不会有好
下场,讽刺极为尖锐,至
此七句为全词筋节所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