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辛弃疾《摸鱼儿》上课用课件

辛弃疾《摸鱼儿》上课用课件

• 我劝说春光:你暂且留下来吧,听说芳草已生 遍天涯,会遮住你的归路,你还能到哪里去呢? 怨恨春不回答,竟自默默地归去了。
• 怨春不语: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怅惘之情。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只有屋檐下的蜘蛛仍在整天殷勤地吐丝结 网,沾网住漫天飞舞的柳絮,想保留一点 春的痕迹。 蜘蛛是作者自比 殷勤二字,突出地表现了作者对国家的 忠心耿耿。
摸鱼儿
辛弃疾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 ,原字坦夫, 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宋 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具有实干才能的政治家与真正的英雄。 苏轼以后最伟大的词作家,“苏辛” 并称。宋词在其手中达到了一个崭新的 高度。
第一期(1140-1162)沦陷及起义期
第二期(1162—1181)南渡初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忧国而不能参政,只能作个闲官的心情愁苦极了! 不要去高楼上凭栏远眺,夕阳正落在暮霭笼罩的 柳树梢上,长夜即将来临,望之使人断肠。 1.闲愁:作者指自己精神上的郁闷 2.危景象。 4.旨在点出南宋朝廷大势已去、前途暗淡的趋势。
《摸鱼儿》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著名的比兴体词,以婉约风格赋予 寄托。继承了屈原美人香草文学的创作 艺术,通篇比喻象征手法,借儿女情以 写君臣事,借古事讽今人 。 眼看春光已逝,国事日非,词人借 对春老花残和后妃失宠的感叹,暗示南 宋朝廷的艰危处境,抒发自己愤怒忧虑 的哀怨感情;词作看似委婉,实则激烈, 绵里藏针。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斤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 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定准的重逢 佳期又被耽搁了。是因为她的美貌有人 嫉妒,纵然用千金买下司马相如的《长 门赋》,满腹情意该向谁倾诉? • 陈皇后失宠典故——比拟自己的失意。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 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没见杨玉环 赵飞燕后来不是都死于非命吗? • 舞:高兴的意思 • 君:指那些妒忌别人来邀宠的人
第三期(1181—1203)闲居带湖、瓢泉时期 第四期(1203—1207)晚年再起,参与北伐时期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 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 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 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 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 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 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 正在,烟柳断肠处。
将春比拟为人,用芳草连天,阻断归路的想象,对春天发出
内心的呼唤。同时“无归路”象征着民众和抗金派的力量不愿让 国家灭亡,南宋王朝已再无退路。
4)“怨春不语,„„”四句,承上句留春而来,抱怨春 光不解人意,依然无情流走,只有画檐下的蛛网沾住 几片柳絮,算是留住一丝春意。内心伤感愈加沉重。
词的上片是借物起兴,以江南暮春的衰残景象,象征南宋的 微弱的抗金势力,借美人的伤春、惜春、留春、怨春几个层次, 层层转进,婉转曲折,抒写出对此衰残春景的无限伤感而又无可 奈何的迟暮之情,表达出对抗金复国的满腔热望和深沉的惋惜。
下片小结:
1.下片是写古人还是当时的人?
2.主要用了哪个典故? 古人
陈皇后失宠
报国无门的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愤懑之情 4.下片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化用典故
借古讽今
5.用典的目的是什么?
下片:写自身遭遇。
从古代后妃失宠被废的故 事写起,以娥眉遭妒表现他对 自身遭遇的不平和权奸当道的 痛心。最后以伤春结束。
上片小结:
1.概括上片的内容是什么? 2.“春”
“衰败景象” 南宋政权
惜春
衰败景象象征风雨飘摇的国势
抗金时机稍纵即逝 分别象征”象征什么? 3.上片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4.上片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借物起兴 暗喻、象征
“春光流逝”
小结: 上片以“春去”为喻,一番春意阑珊 的描写,借喻朝政昏暗,国事日非的局 面已难挽回。惜春又怨春的复杂感情, 正表现他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 矛盾心理。词人对偏安一隅的南宋一再 贻误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表示婉惜,抒 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感慨。
词语解释
消——经受。 长怕——总怕。
落红——落花。
见说——听说。 惹——粘。 蛾眉——借指美人。 谁诉——向谁诉。
危栏——高栏。
解题:这是辛弃疾40岁时,也就是 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暮春写的词。 辛弃疾抗击金军、恢复中原的主张,始 终没有被南宋朝廷所采纳。朝廷只是任 命他作闲职官员和地方官员。 这一次他的调动当然不能尽情施展 他的才能和抱负。当同僚王正之置酒为 他送行的时候,他写了这首比较婉约的 词,来抒发胸中的郁闷和感慨。
串讲课文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 如今已是暮春天气,禁不起再有几番风雨 的袭击,春便真的要去了。 • 是不是单纯的谈光阴的流逝?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 我因爱惜春天,经常担忧花儿会开得太早 而凋谢太快,何况如今面对这无数红花落 地的残春败落景象。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2)四五句写珍惜春天景色的心理。
“落红无数”的景象与“长怕花开早”的心情,明显对立。“何
况”二字则见出作者对春光已去之无限婉惜。同时“落花无数”的 暮春景象,也象征着南宋王朝的领土一片片失去,抗金力量不断被 压制打击,国力一天天哀弱,深深流露出词人的婉惜心情。
3)“春且住,„„”三句,写词人对春光的苦心挽留。
下片:
1)“长门事„„”开头几句,转换了时间,由写眼前景转到叹往昔
事,以汉武帝时陈皇后故事自喻,托古喻今,比说自己忠而见疑报 国无门的遭遇。
层次内容分析
这是一首抒情词,被视为辛词婉约之作的代表。
上片:
1)首三句写时光流走之迅速,感伤深沉。
起笔突兀、反问语气、点出春天很难经得住几番风雨。“又” 表示春残又非一次,伤春之情蕴蓄已久。晚春残景别有寄托,即象 征作者个人功业不就,流年匆匆消失的难堪处境;同时也是风雨飘 摇的南宋政权的形象写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