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闽台缘博物馆

闽台缘博物馆

馆领导书记谢清海馆长杨彦杰副馆长朱定波副馆长陈健鹰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一座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

博物馆座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区西北侧,北倚国家级风景区清源山,南接风景秀丽的西湖。

占地154.2亩,主体建筑面积23332平方米,高度43米。

博物馆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务等功能为一体,是中宣部直接授予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团中央授予的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同时也是研究大陆与台湾关系史特别是闽台关系史的重要学术机构。

闽台缘博物馆共分为四层,展厅总面积6355平方米。

二楼为综合主题馆,按地缘、血缘、法缘、商缘、文缘来设计,分为七个部份,展示闽台两地从古至今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三楼为乡土闽台专题馆,按“春夏秋冬”四个时节,展现闽台两地共同的民俗风情。

此外,一楼还设有国际学术报告厅、临时展厅、库房等。

四楼为信息中心和办公场所。

开馆一年多来,已接待游客103万人次,其中台湾同胞约11万人次,成为面向海内外宣传中央对台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成为与台湾同胞相互交流、促进合作发展的重要平台,成为宣传福建、宣传海西的重要窗口。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教育基地简介时间:08-02-16 点击:1038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为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团中央确定为“两岸青少年交流基地”。

与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闽台交流协会、福建省青年联合会共建的“闽台青少年文化交流基地”,目前逐渐成为了海峡两岸重要的教育基地。

在2007年期间,与仰恩大学、泉州师院、闽南科技学院等高校陆续签订协议,建立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通过双方共办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并选择优秀学生参与接待工作,让这些即将走上社会的青年学生系统了解台湾问题。

并在重要节日,与共建学校一起举行升国旗仪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馆先后与相关方面合作,与广播电视部门“刺桐红”少儿节目共同举办了闽台关系知识竞赛;与泉州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诗联书法作品邀请展暨泉州书法家作品展》;与泉州团市委、青年书画家协会联合举办了“青春·共建·和谐”——泉州市青年书画摄影作品联展;与仰恩大学举行“爱我中华”联欢活动等。

此外,我馆还配合相关方面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办了两届海峡两岸青年联欢节;2007年2月,我馆利用举办“2007阳光海峡-两岸快乐小天使”夏令营的机会,和100多名两岸小朋友共同开展活动;2007年8月,与海峡两岸金门籍青少年团体举行“相约共此时”等各项活动;以及接待来自金门西口小学、金鼎小学等十几团的中小学生。

开馆以来,我馆共接待台湾青少年3000多人。

我馆的几位领导还被高校聘为客座教授,经常到高校讲课,应邀为群众团体、单位宣讲我国对台方针政策。

序厅福建与台湾历史渊源深远,地缘近、血缘亲、商缘广、文缘同、法缘久,形成密不可分的独特关系。

追溯远古,闽台陆地曾数度连接,台湾海峡形成后,两岸相望依然近若毗邻;史前大陆古人类已进入台湾,成为当地的先住民,宋元始福建汉族人民又大批移居宝岛,与先住民一道披荆斩棘,开发建设美好家园;便捷的水道,亲近的情趣,两岸经济互补互利,建立起同功发展的合力;同宗共祖,语言通,习俗同,炎黄文化薪火代代传承,一条永恒的根脉牢牢维系。

台湾长期与福建隶属一个行政省区。

中央政府在台湾建省后,台湾与福建仍保持特殊的关系。

日本殖民主义者强占台湾,两岸同胞生死与共并肩抗日,取得最后的胜利。

1945年,台湾回归祖国,福建在台湾光复和重建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历史昭示: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山水本相依,闽台骨肉亲,中华大一统,缘定难分离。

第一部分远古家园福建与台湾,一水相隔。

第四纪更新世冰河期间,海平面下降,台湾与大陆曾数度相连,古动物和古人类不断迁徙岛内。

冰期结束,海平面上升,重新形成台湾海峡,闽台两地先民冲破惊涛骇浪的险阻,仍然保持原始文化的密切联系,共同开辟了远古的家园。

第一单元陆桥相连更新世末次冰河期间,是人类诞生以来规模最为宏大的冰期,地球气候急剧变冷,台湾海峡水面下降最低位置,低于现代海面150米左右,于是华南沿海形成辽阔滨海平原,海峡变通途,大陆古人类和古动物迁徙至台湾岛。

在经历沧桑巨变的今天,遗存了历史的物证。

1、古动物迁徙闽台两地发现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物种覆盖寒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反映了冰河时期大陆南北方古动物从不同路线迁徙台湾。

2、古人类迁徙华南暨闽台发现数十处古人类遗存,根据遗址的早晚年代分布规律及其遗迹、遗物形制互相接近的关系,反映从更新世早期起,大陆古人类逐渐东迁台湾的活动轨迹。

第二单元史前文化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台湾史前文化,或从大陆传入,或受大陆影响,长期以来,彼此交流碰撞,具有较多的共性因素,形成较为相近的文化面貌。

1、长滨文化与大陆旧石器文化台湾旧石器时代的长滨文化,以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遗址为代表,距今年代为二、三万年至五千年左右,住民过着穴居、渔猎和采集生活,其石器制造方法,属于华南砾石器以及细小石器的传统,与福建三明的万寿岩、漳州莲花池山等遗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因此,长滨文化的人类,有可能来自华南地区。

2、大坌坑文化与大陆新石器文化台湾新石器时代的大坌坑文化遗址,首先发现于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分布于台湾岛北部、西南部、东部海岸以及澎湖群岛,距今年代为五、六千年左右。

住民居于海边台地、山坡或沙丘上,从事渔猎、采集为主的生产活动,已有原始的农业。

其石器为打制与磨制,陶器以粗绳纹为特征。

与之相对应的遗存,见于闽、广沿海及岛屿,以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为代表,无论器物形制、经济生活和文化年代都非常类似,共同构成了海峡两岸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同一文化圈。

3、台湾圆山文化与大陆新石器文化台湾圆山文化,以台北市圆山贝冢遗址为代表,分布在台湾东北部海岸和台北盆地中,距今四千五百年至两千五百年之间。

住民聚落都在山丘或山麓上,从事渔猎和农耕生产。

陶器以红褐陶为主,石器中有段石锛、有肩石斧极有特色,其形制来源于中国大陆东南地区。

4、台湾凤鼻头文化和大陆新石器文化台湾凤鼻头文化,首先发现于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遗址,集中分布于中南部西海岸,距今约五千年至二千年。

住民经济生活的明显特征是走向谷物农业的种植生产和较为稳定的聚落形态。

陶器早晚有红陶、灰黑陶、彩陶等,石器有斧、锛、锄、刀等,与海峡西岸的江、浙、闽史前文化有显著类似,尤其是与福建昙石山文化红陶、灰、黑陶及其后一度流行的彩陶序列相当一致,且带有滞后性,说明受到昙石山文化的强烈影响。

第二部分血脉相亲闽台同根同宗,血脉相连,骨肉相亲。

自周秦开始,闽越族人民渡过台湾海峡,成为台湾原住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元以后,闽、粤先民前仆后继,移居台湾,至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移民活动达到高潮。

移民们慎终追远,修族谱,建宗祠,寻根认祖,并以祖籍地名作为在台定居地的名称,以激励子孙勿忘故土。

第一单元闽越东徙闽越族是南方百越的支系,居住于福建、浙南等地,善于造舟航海。

在周秦汉时期民族融合与斗争的动荡之际,一部分闽越人乘船渡过台湾海峡,定居台湾岛上。

他们克服险恶的自然环境,披荆斩棘,开发台湾,成为台湾原住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闽越古遗址在闽东、闽北、浙南和台湾普遍留有闽越贵族活动过的遗迹,说明海峡两岸同属闽越族居住和活动的地域。

2、闽越族与台湾原住民明代及明代以前的文献,台湾原住民多被冠于“番”、“夷”名之,后来统称为“土著”。

分布于台湾西部平原与丘陵的原住民称为平埔族,近代已汉化;现存原住民可分为: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卑南人、鲁凯人、赛夏人、雅美人、邵人等,他们大多住在台湾中部山区和东部纵谷平原及兰屿岛等地,善舟、干栏式建筑、纹身、崇蛇等生活文化习俗,颇具古闽越遗风。

第二单元大陆民众迁台宋元时期,福建人民移居台、澎渐众,明清时期出现多次移民浪潮。

迁居台湾的福建人与当地的土著民一起披荆斩棘,共同开发台湾,使台湾社会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

1、宋元初渡澎台宋元时期,福建民众成批迁居台、澎,结茅为屋,耕渔为业,而且从事海上贸易活动。

2、郑氏组织移民明朝末年,大陆战火连绵,福建沿海失去土地的农民在颜思齐、郑芝龙的组织下,到台湾垦荒。

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以福建沿海农民组建的郑氏军队,成为开发台湾岛的新的主力军。

3、清朝移民浪潮清朝统一台湾以后,福建移民台湾进入一个新时期。

1683年后,福建、广东等地移民冲破清朝政府限制,不畏艰难,冒着生命危险,渡过湍急险恶的黑水沟,在台湾各地登陆,拓荒垦殖。

汉族移民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把有关的宗族组织和宗教活动相继移植台湾,世代传承,并定期回祖籍寻根认祖。

1、【移民宗祠与祖厝】宗庙是宗族祭祀祖先之所,宗庙祭祀是加强亲情、维系血缘关系的一种手段。

在台湾的福建移民,通过参与修建祖宗祠庙来表达自己认祖怀宗之情,他们不仅返回祖籍地祭祖,还经常捐资修建祖籍地的宗庙。

2、【移民在台湾的宗庙与古厝】移居台湾的福建先民们,为了纪念祖先,慎终追远,纷纷建立宗庙,维护与大陆宗族的亲情,加强彼此的沟通联系。

3、【闽台神主牌】中华传统文化中流行祖先崇拜,神主牌是纪念祖先,祈福禳祸,惠泽子孙的象征。

闽、台人民都有奉祀神主牌的传统。

福建移民渡台后,敬祖睦族,往往在各宗族的祠堂内,奉祀“唐山祖”和“开台始祖”的神主牌。

4、【移民祖墓】福建民间素有祭祖传统。

移民到台湾的闽南人,不少人时常回乡祭祖、修祖坟、建祠堂以及归葬大陆。

后来大多移民受条件限制,死后葬在台湾,他们的墓碑上标上堂号、郡望,以表明家族的来源地或祖籍地,为后代寻根留下依据,体现了闽、台两地的血缘。

第三部分隶属与共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我国一直对台湾行使管辖权和领土主权,历代中央政府注意对台湾的开拓经营。

尤其自宋元以来,中央政府更加重视经营管理台澎地区,逐步建立各种行政、军事机构,加强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

闽台唇齿相依,两地人民在历次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互相支援,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共同家园,体现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优良传统。

第一单元建置沿革台湾与福建一水相连,并且长期与福建同隶属于一个行政单位。

1885年台湾建省,1887年台湾正式与福建分省治理,但闽台两省之间仍保持着特殊的密切关系。

1945年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福建在台湾光复和光复后重建过程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1、早期经略三国时期,吴国政权开始经营台湾。

230年,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官兵1万余人到了当时称为“夷洲”的台湾。

隋朝政府也曾先后三次遣军渡台招抚。

到南宋时期,驻军于澎湖,隶晋江县管辖。

元代在澎湖设立巡检司,仍隶晋江县。

2、府县初设明末清初,郑成功在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过程中,根据我国大陆实施已久的郡县制,在台湾设立一府二县。

设承天府,置天兴与万年二县,并立安抚司于澎湖,总称为东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