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2008003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程
课程学时:18 理论课学时:18
学分:1
适用对•象:2010级师范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简介
该课程以讲座的形式全面介绍自2001年开始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材料,主要通过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解读,从不同侧面诠释本次课程改革的创新之处,独特之处,从而更新学生原有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涵养。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我校2009新人才培养方案教师教育平台模块中开设的公共教育理论基础课程。
该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和解读《课程改革纲要》,形成学生现代教育观念,尤其是更新学生的课程观念,丰富学生的教育内涵,使学生具备新课程背景下应有的观念形态,更快更好地融入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大潮之中。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讲课程改革的背景
教学目的和要求:深刻领会改革背景;理解改革刻不容缓。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都是领会改革背景,认清改革的急迫性。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与趋势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状况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准备与启动
第二讲新课程目标
教学目的和要求: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培养n标和改革具体n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是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和改革具体目标
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第三讲新课程结构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课程结构的调整。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是领会课程结构调整的意义,理解调整的具体内涵。
一、课程结构的调整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四、“绿色证书”教育
第四讲新课程标准
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意义与功能;区分与原有大纲的不同。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意义与功能;区分与原有大纲的不同。
一、新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四、 五U
二、 新课程标准的结构
三、 新课程标准与原有大纲之比较
第五讲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教学目的和要求:深刻理解本次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关系;彻底转变教学观和 学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都是教学观和学生的转变。
一、 教学改革的意义 二、 教学观与学生观 三、 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 学习方式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现
代教育技术
第六讲新课程评价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新课程评价的具体内涵;深刻领会课程评价的根本指导思 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都是新课程评价内涵以及评价的指导思想。
一、 课程评价的发展与改革重点 二、 学生评价 三、 教师评价
四、 加强与新课程实施的评价 五、 考试改革
第七讲新课程管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新课程管理的制度及基本改革趋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我国新课程管理的基本趋势 一、 课程管理的基本趋势 二、 课程管理改革与制度
第八讲新课程资源
教学目的和要求:深刻领悟课程资源的内涵;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学会资源的合 理开发与利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课程资源的意识培养;难点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应 用。
一、 课程资源的意义 二、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实践环节:除了教师较为系统的理论讲授外,本课程拟尝试师生互动的教学形 式, 的教学
录像。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16学时集中讲授和探讨,2学时机动安排。
理论课讨论
课
合计
第一讲课程改革背景22
第二讲新课程目标22
第三讲新课程结构23
第四讲新课程标准23
第五讲新课程与教学改革22
第六讲新课程评价22
第七讲新课程管理22
第八讲新课程资源22
合计1616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是考查,以百分制计分。
总分数包含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 各占50%,其中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讨论参与情况或作业完成情况,期末成绩主要以完成的小论文质量为标准。
七、推荐使用教材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李瑾瑜,柳德玉,牛震乾著《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 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制订人:谭桂荣
审核人:
2012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