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对外人道主义援助案例的分析

中国对外人道主义援助案例的分析

中国对外人道主义援助案例的分析印度洋海啸和菲律宾台风”海燕”是 21 世纪比较严重的区域性自然灾害,给受灾地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生命及财产损失难以预估。

灾难发生后,国际社会纷纷对受灾地区施以援手,而中国也秉持着人道主义精神向受灾国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两次援助中国政府都在第一时间宣布提供现汇及物资以帮助受灾国度过难关,但两次援助也有所不同。

一是民间援助在两次灾难中展现的态度有所不同,印度洋海啸中国民间全力参与,捐钱捐物,而在菲律宾台风中中国民间基本未开展任何援助活动。

二是两次灾难中国人道主义援助在国际社会产生的反响不禁相同,印度洋海啸中国受到国际社会广泛称赞,而菲律宾台风则产生了对中国的质疑声。

分析来看,中国的对外人道主义援助受中国外交形势的影响很大,西方部分国家仍从意识形态出发看待中国援助,使中国对外人道主义援助具有了政治博弈的色彩。

第一节中国对外人道主义援助案例--印度洋海啸20XX 年 12 月 26 日,格林威治时间(UTC)0 点 58 分,一场巨大的地震伴随着海啸从苏门答腊西海岸开始,以急剧的速度席卷东南亚、南亚、西亚,最终结束于非洲东海岸。

此次灾难共波及到 14 个国家,数亿人口。

据震后推算,此次地震和海啸释放的能量估计在×1017焦耳,或 2600 万吨 TNT 炸药,或 1500颗广岛原子弹爆炸的能量。

这是自 20 世纪有记录以来第三大能量规模的地震。

地震引起了对地球表面 20-30 公分的震荡,相当于太阳和月亮导致的潮汐力引起的地球震荡的效果。

地震引起的冲击波传播到世界各地,甚至连远在美国的俄克拉荷马州也记录到 3 毫米的垂直振动。

地震最初被记录为级,20XX 年初被修改为级,但美国地质调查局至今仍坚持应将地震震级更改为级。

1这场史无前例的地震和海啸给受灾国及当地居民带来了难以估计的严重后果。

灾难造成将近 30 万人死亡(最严重的海啸死亡人数记录),其中有近四分之一是儿童,数百万人无家可归流落街头,基础设施及房屋大面积损毁,公路及海岸线均遭到严重破坏,数十万艘渔船倾覆海底。

地震海啸所过之处千疮百孔,满目疮痍,惨不忍睹。

(表 4-1 为部分受灾国家伤亡失踪情况不完全统计)。

经济方面,受灾地区的经济被摧毁殆尽。

特别是依靠渔业及旅游业作为主要收入的国家,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影响。

像斯里兰卡主要的经济活动即为渔业,为大约250000人提供直接就业机会。

近年来,渔业已经成为斯里兰卡一个动态出口导向型行业,并产生了大量的外汇收入,但地震和海啸将该国近 2/3 的捕捞船队毁灭;1而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马尔代夫遭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据联合国相关机构估计,马尔代夫需要 5-10 年恢复其经济发展,而就在灾害发生几天前马尔代夫才刚刚从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名单中划除。

除了生命财产、经济方面,基本生活资源的短缺与灾害给当地人带来的长久的精神及心理创伤也是摆在援助国、国际组织面前不容忽视的问题。

食物、淡水极度匮乏,当地人民普遍处于一种紧张、焦虑、惊恐的情绪中,加之大量的尸体所容易引发瘟疫及其他病症,这些都对当地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威胁。

这场灾难获得了国际最广泛的关注,大量主权国家、政府间组织、国际多边援助组织迅速行动,对受灾国及地区展开紧急人道主义救援。

联合国迅速成立印度洋海啸专项小组,负责国际范围内的援助事宜处理,并于 20XX 年 1 月召开特别会议,就地震及海啸援助事宜听取各国意见并加以讨论。

联合国所属机构组织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国际儿童基金会(UNICEF)迅速行动,向灾区提供援助资金及生活必需品,联合国灾害协调与评估队(UNDAC)负责每日向联合国提供灾害评估报告,国际红十字会组织也派遣了大量医疗救治团队赶赴灾区参与到搜救及病人救治的工作中。

西方主要国家及区域组织,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欧盟等也都参与到援助中来。

美国捐助了总计近 10 亿美元的款项用于受灾地区的抗震救灾工作,同时派出多艘舰艇赶往印度洋从事救援工作;日本也在捐助 5 亿美元援助款的同时派出军舰赶往灾区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救援。

除此以外,诸多发展中国家也加入到援助行列中来,沙特阿拉伯、墨西哥、巴基斯坦、卡塔尔等国也纷纷向受灾国提供资金和物资援助,并派遣医疗队进驻受灾地区为受伤民众进行医疗救治。

中国在此次灾难援助中,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堪称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对外援助,中国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向世界传递了人道主义精神,获得全世界的广泛赞誉。

地震发生当天,国家主席胡锦涛即分别致电受灾国元首,对遇难者表示沉痛哀悼,并表示中国将尽一切努力向受灾国提供紧急援助。

几乎与此同时,国务院启动紧急援助应急预案,外交部、商务部、财政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立刻向受灾地区提供第一批价值两千万元人民币的粮食、衣物、饮用水等物资;五天后,中国政府再次宣布将提供价值五亿元人民币的援助物资紧急送往灾区以帮助灾民度过灾难;时隔七天后,在东盟会议上,温家宝再次提出向印度洋海啸受灾国提供 20XX 万美元的援助款。

1短短半个月时间连续三次宣布提供如此大数额的援助,这在我国60 多年的对外援助历史当中也是很罕见的。

在确定了援助物资的同时,中国卫生部(现在为中国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成立了多支医疗援助小组奔赴灾区实施人道主义救援工作。

整个援助的过程高效迅速,在保护受灾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灾后重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这次严重的自然灾难同样也牵动着中国百姓的心,中国民众自发地开展捐赠活动。

国内民间组织,中国红十字总会以及地方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善款并公开、透明地向外界公布款项金额。

整个捐赠活动共计捐赠了约 5 亿元人民币的善款,由中国红十字总会等民间组织以多边或双边形式提供给受灾国或国际多边援助组织。

在整个过程中,民众热情捐助,信息及时发布,多部门相互配合,密切,展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中华民族的美德。

在捐助者当中,有古稀的老人,也有年少的孩子,有国家政府机关的公务员,也有工作在一线的工厂工人,有街边摆摊的小商贩,也有保家卫国的武警战士,此外,许多国有、民营也纷纷慷慨解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华为、联想等众多也在第一时间向受灾地区捐献资金及救援物资。

1在这次印度洋地震海啸重大灾害的救援过程中,中国积极行动,在帮助受灾国抵抗灾难,救治伤员,进行灾后重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将中国热爱和平,友善的形象深深印在受援国当地人民的脑海里,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有力地向世界证实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

第二节中国对外人道主义援助案例--菲律宾台风20XX 年 11 月 8 日,超强台风”海燕”登陆菲律宾,自东向西席卷整个菲律宾中部地区。

”海燕”自 11 月 2 日在西太平洋海面形成,在此后的两天内逐渐加强并缓慢向西移动。

短短四天时间,”海燕”即从一个热带涡旋迅速升级为五级超强台风,挟带着暴虐的狂风、巨浪汹涌而至。

途经菲律宾、越南、台湾,直到11 月 12 日最终在中国广西省减弱为热带低气压而结束。

”海燕”所过之处,雷电滚滚,巨浪滔天,房屋顷刻间毁于一旦,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11 月 6 日,超强台风”海燕”以巅峰状态登陆菲律宾中部萨玛省(Samar),登陆时中心风速达到 314km/h,是世界历史上登陆时风速最大的台风。

“海燕”在菲律宾到处肆虐,其强大威力也随之导致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山体崩塌、泥石流、洪水泛滥,台风引起的水量暴涨淹没了村庄,大量农作物遭受强风及暴雨侵袭而死亡,粮食大面积减产。

公路、铁路、航空、海运等交通运输全部停滞,交通系统陷入瘫痪状态,港口、码头也因”海燕”强大风力而被迫关停。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受到严重破坏,道路断裂,房屋倒塌,漂浮在洪水上的房顶随处可见,想要找到一个临时避难所都是极其困难的事情。

通讯完全中断,受灾地区同外界基本失去。

受灾地区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无法得到保障,食物与淡水紧缺,水力电力系统也因台风停止了运行。

加之灾难发生后,菲律宾政府的援救措施不当,物资紧缺,导致当地发生了数起哄抢劫掠事件的发生,更加重了当地人民的恐慌心理,给援救也带来更大困难。

这场灾难共造成约 6200 人死亡,将近 30000 人受伤,20XX 人失踪。

这是菲律宾官方给出的数字,也有相关研究机构认为死亡人数超过了 10000.受”海燕”影响的人数达到 1600 万人,上百万人流离失所,100 多万栋房屋毁坏,直接经济损失达 10 亿美元。

1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国际社会迅速反应,向菲律宾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联合国第一时间划拨 2500 万美元专款用于菲律宾此次台风灾害的援助,并派出灾害评估小组对灾害救助进行统一部署;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难民署向菲律宾紧急调配大米和饼干,以帮助灾区民众维持基本的食物需求;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也携带了大批药物及疫苗赶赴灾区进行疾病防治工作;世界银行累计提供 10 亿美元的金融援助。

一些国际多边援助组织,如乐施会、国际移民组织、国际红十字会等也在第一时间携带大量帐篷、食品物资赶往菲律宾受灾地区参与援助。

主权国家(地区)方面,共计有超过 40 个国家和地区对菲律宾实施了援助,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德国、韩国、中国台湾等迅速行动,向菲律宾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由于陆路交通中断,美国派出航空母舰及数艘舰船通过水路运送大量援助物资给台风受灾地区,同时派出多架直升机、运输机飞赴受灾中心地带投掷食品和淡水;日本除累计向菲律宾援助 5000 万美元,还派遣 3 艘护卫舰、1000 多名救援人员,载着多辆运输卡车和毛毯、帐篷等救援物资前往菲中部地区进行救援;德国和比利时共同派遣多个医疗小组赴灾区进行医疗救治,在当地搭建简易医疗帐篷,救治伤者,对伤口及感染等进行简单处理,并对当地民众的心理和精神进行辅导;台湾也积极投入到救援工作中来,向菲提供了 20 万美元及百吨的民生物资。

台风发生后,中国政府高度关注灾害发生情况及受灾地区人民基本生活情况。

11 月 11 日,中国宣布向菲律宾提供 10 万美元的援助资金,同时中国红十字会也向菲捐助 10 万美元援助款。

11 月 15 日,中国再次宣布将向菲律宾提供价值1000 万人民币的救灾物资。

1中国政府与菲律宾政府保持密切沟通,在接到菲律宾方面发出援助请求后,仅用两天时间即成立了赴菲医疗援助队,携带大量医疗设备、药品赶往灾区实施人道主义救援工作。

中国医疗援助队克服了道路不通、电力供应不足等重重困难,深入到受灾最严重的塔克洛班市展开救援工作。

救援队刚一抵达便迅速支起临时帐篷作为医疗场所和安置点,当天便接诊近 300 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