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护理查房定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ick sinus syndrome)简称病窦综合征,又称窦房结功能不全。
由窦房结及其邻近组织病变引起窦房结起搏功能和(或)窦房传导障碍,从而产生多种心律失常和临床症状。
大多于40岁以上出现症状。
•题目: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护理•项目:1、病情介绍•2、临床表现•3、病因•4、辅助检查•5、治疗要点•6、护理诊断•7、护理措施•8、健康指导•9、出院指导一、病情介绍患者,男,72岁,4月12日17:22入院主诉:发作性胸闷,气短半年入院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入院时心电图示:房性早搏,ST-T改变患者于4月13日12:35突然出现意识丧失,两眼上翻,四肢抽搐,立即给予叩击心前区,胸外心脏按压后,意识恢复,查体:P42次/分,BP70 /40mmHg。
心电图示:交界性心律,范教授指示:补充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4月13日20:45行冠脉造影示:左冠脉前降支近段狭窄25%,右冠脉近段狭窄25%,血管大致正常。
4月15日行永久起搏器安装术,术后给予营养心肌、抗感染等治疗。
4月21日患者出院,嘱患者10天后拆线,注意休息。
二、临床表现短暂黑蒙、近乎晕厥、晕厥或阿斯综合征发作乏力、头昏、眼花、失眠、记忆力差、反应迟钝或易激动等合并短阵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发作,又称慢-快综合征部分患者轻者重者•••以心率缓慢所致的脑、心、肾等脏器供血不足尤其是脑供血不足症状为主。
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窦房结及其邻近组织的特发性纤维化变性最常见病因三、病因对可疑患者?•(一)运动和阿托品试验•(二)经食道或直接心房调搏,检测窦房结功能•(三)动态心电图监测•(四)运动试验四、辅助检查——心电图①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
②窦性停搏和(或)窦房阻滞。
③心动过缓与心动过速交替出现。
④慢性心房颤动在电复律后不能转为窦性心律。
⑤持久的缓慢的房室交界区性逸搏节律,部分患者可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
五、治疗要点治疗病因治疗安装按需型人工心脏起搏器药物治疗•1、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急性心肌梗死的血管重建,积极改善心肌供血,纠正电解质紊乱,处理洋地黄中毒,和停用抑制窦房结功能的药物。
•2、药物治疗:提高心率的药物缺乏长期的治疗作用,故仅能作为暂时应急处理,为起搏治疗争取时间。
•3、起搏治疗:安装起搏器可以控制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是长期治疗的唯一手段。
该患者安装的是双腔起搏器。
六、主要护理诊断•1、活动无耐力与心律失常导致心悸或心输出量减少有关。
•2、潜在并发症:猝死、心力衰竭、脑栓塞。
•3、有受伤的危险与心律失常、高血压引起的头晕、晕厥有关。
•4、焦虑与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和疗效欠佳有关、与高血压控制效果不明显有关。
•5、知识缺乏:与患者缺乏疾病预后及手术相关知识有关。
七、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1、给氧:立即给予2-4L/min氧气通过鼻导管吸入,改善因心律失常引起的心肌缺氧。
•2、休息:保持病室安静、整洁,避免噪音等不良刺激,保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病情,并做好抢救准备。
•3、心动过缓病人避免排便时屏气,以免兴奋迷走神经而加重心动过缓。
•4.心理护理•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整体机能减退,多数患者伴有多种疾病,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减弱,存在着特殊的生理心理反应,例如:紧张、焦虑、机体反应较迟钝,担心医疗费用、害怕负累家人等。
应注意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认真听取病人主诉,给予心理安慰,使病人情绪稳定,消除疑虑。
对其家属做好健康教育,以取得家属的配合,发挥家庭成员的作用。
5、活动与安全•指导病人适当活动,注意休息,切忌劳累及剧烈活动。
如出现头晕、黑矇应立即卧床休息或平卧,避免跌倒摔伤,保证安全。
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同时加强生活护理。
老年人长时间卧床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应注意肢体的活动与按摩,翻身时动作要缓慢、轻柔。
•6.饮食护理•鼓励进食易消化、富有维生素的食物。
避免过饱或进食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辛辣食物、咖啡、浓茶等。
•7、保持大便通畅鼓励病人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多摄入富有粗纤维的食物。
病情稳定期可适当活动,以增强肠蠕动。
便秘时,可遵医嘱给予开塞露、缓泻剂或低压灌肠,切忌用力大便,以免加重病情或发生意外•(二)病情观察•1.加强生命体征的观察,注意脉搏的频率及节律变化,必要时遵医嘱心电监护,注意有无严重心律失常、心动过速、房颤、窦性停搏的发生。
•2.观察有无头晕、胸闷、心悸,甚至心源性晕厥,观察不适症状出现的时间或规律。
胸痛时应注意其性质、部位、持续时间等。
•(三)用药护理•1.严格按照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
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药物的浓度、剂量、滴速。
注意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的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意识的变化。
•2.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应用期间严密观察脉率、脉律或心电监护,注意有无心律失常的发生,如:室早、室速、甚至室颤,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置。
(四)起搏器植入术前护理•1、当患者被确认为需要安置永久起搏器,医护人员要积极调整患者情绪,防止原发病加重,绝对卧床以防发生意外。
向病人介绍手术成功病例,增强病人信心,做好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一切准备。
•2、为患者行颈、腋下、会阴部常规备皮,备皮后为患者做全身清洁,心电监测电极避免贴在左上胸部,左手留置套管针。
•3、患者术前1~2天练习床上大小便。
保持情绪稳定,保证良好的休息和睡眠。
•4、合理选择食谱,宜食低脂、易消化、清淡、高营养食品,少食多餐。
(五)起搏器植入术后护理•1、术后24h内绝对卧床,取平卧位,指导患者双下肢和健侧上肢可不限制床上活动,术侧上肢术后当天可做握拳,第2天可做外展及轻度抬高,每日递增。
1周后可触摸到对侧耳垂。
•2、术后72h后,指导患者下床活动,下床时应有护士搀扶走动。
一周后可指导患者做上肢和肩关节前后运动,防止做外展运动。
八、健康指导•1、饮食指导:合理饮食可控制病情的发展,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饮食应食清淡、低盐低脂、高纤维、易消化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勿用力排便;忌饱餐,宜少食多餐,忌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2、运动和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情,改善生活方式。
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量活动,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情绪激动。
有头晕、黑蒙时要立即就地休息。
•3、用药指导:向病人解释药物的作用和用法,提高病人服药的依从性,并瞩其不可擅自减药或停药。
4、生活指导:⑴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证足够的睡眠。
冬天注意保暖,避免寒冷的刺激。
⑵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发热、睡眠不足、饮食不当等。
如果出现胸闷、头晕、心悸等不适及时就诊。
九、出院指导•1.指导病人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休息;保持乐观、稳定的心态;戒烟酒,避免饮食过饱和摄入刺激性食物,如浓茶、咖啡等。
••2.教会病人自测脉搏的方法,每日自测脉搏2-3次,每次1分钟,以利于自我监测病情。
••3.外出活动时最好有家属陪伴,或携带家庭联系卡,如出现头晕、黑矇要及时平卧,避免跌倒摔伤。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的出院指导1、运动方面:①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2周内,不要高举术侧手臂。
②最初6周内,不要游泳、打球、提5公斤以上的重物。
③6周后可以进行正常活动。
④避免做有剧烈震动的活动。
⑤洗澡时避免揉搓伤口处。
⑥在进行举重、重复性上半身运动或任何激烈的运动之前,应询问医生。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的出院指导2、注意保持心脏起搏器植入部位皮肤清洁干燥,衣着要宽松,减少手术部位与衣物之间的摩擦,避免术后部位受撞击。
3、指导睡眠姿势,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1个月内的睡眠姿势为半卧位或者左侧卧位,严禁右侧卧位,以免起搏器电极受到牵拉而造成电极脱位。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的出院指导•4、自测脉搏:了解起搏器设定的基础频率,学会自己数脉搏,并记录下来,如出现明显高于或低于起搏器所设定的频率(一般情况下60次/min)或不齐,甚至出现术前的症状,如头晕、黑矇、乏力、晕厥等症状,应及时与医生联系。
•5、远离磁场:尽量远离强磁场和强电厂,如高压线、电视台、发射塔等场所。
因为这些类型的电能或磁能会干扰起搏器的正常工作;商场或机场的安检设施、医疗机构的核磁共振、放疗机、手术电凝刀等也要远离。
家用电器正常使用一般不会干扰起搏器。
还应尽量避免使用移动电话,必须用时要置于起搏器的对侧。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的出院指导•6、随身带卡: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都被发放一张由生产厂商出具的“心脏起搏器身份识别卡”,上面详细记录有植入起搏器型号、电极型号、患者姓名、植入地点及日期、术者姓名及担保期限等重要信息,这张卡外出时要携带身边并妥善保管,以便在需要紧急救助的情况下,出具此卡以兹证明。
•7、定期复查:植入起搏器后,一般情况下起搏器植入术后1、3、6个月到医院复查1次,以后每6个月复查或随访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