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地图专题基础知识识记

高中地理地图专题基础知识识记

地图一、地图的三要素:1.地图的三要素:说明:(1)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则来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可以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

(2)线段式比例尺是随图幅的放大或缩小而变化的,在图上度量图距时,要用图中比例尺线段的长度度量,不能使用米尺上的刻度单位度量。

如下图中每厘米单位长表示5km实地距离,但图上的厘米单位明显小于米尺的厘米单位,说明该图幅已缩小,应用图中单位度量两点间的图距。

2.比例尺的大小、缩放及应用:①比例尺大小的判断:⏹依据比例尺公式判断:比例尺是个分数值,且分子是1,因此看比例尺的大小,就看分母的大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依据实际面积大小判断:图上面积相同时,实际面积越大,则比例尺越小。

如下图,甲、乙、丙三个阴影区比例尺的关系:甲>乙>丙。

②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图幅大小相同时: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则其比例尺越大,即甲图比例尺小于乙图。

实地范围相同时:如甲乙两图中的北京市,乙图图幅面积大,内容详细,则其比例尺大。

③比例尺放大(缩小)的计算:说明:比例尺的缩放与计算往往会出现两个错误:一是比例尺的缩放与图幅面积的缩放不分;二是“放大(缩小)”与“放大到(缩小到)”不分。

比例尺表达的是一种线性关系,而图幅表达的是一种面积关系,当比例尺放大或缩小某一倍数时,图幅的变化是比例尺倍数的平方。

④比例尺中有关距离的计算:⏹根据比例尺求距离:如下图,求A、B两点的直线距离。

先用刻度尺量出AB间的图上距离,然后除以比例尺。

⏹根据距离求比例尺:如下图,AB间为30千米,求出该图的比例尺。

先用刻度尺量出AB间图上距离,然后除以30千米即可,注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要统一。

二、等高线地形图:1.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说明:如上图P1的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而P1与P2的相对高度是高处P2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地形图的获得:说明:等高线——把地图上海拔相等的点连接而成的线。

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来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绘制步骤——首先经过地形测量,可以测出地面各个地点的海拔;然后把它们标注在图上并连接成线,再垂直投影到一个标准面上,并按比例缩小画在图纸上。

(如下图)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如图中P点海拔为100米,Q点海拔为-100米。

(2)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如P、Q两点的相对高度是200米。

(3)等高线的特征:(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说明:山脊线或山谷线与等高线垂直相交,山脊线为流域的分水线,山谷线为河流的集水线(可能有河流发育)。

鞍部是山脊线最低处,山谷线最高处。

举例:如下图所示(5)五大基本地形类型的判读:举例:如下图所示①平原: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较平直。

②丘陵:海拔200~500米,相对高度一般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曲部分较和缓。

③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一般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

④高原: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较密集,而在顶部或内部明显稀疏。

⑤盆地:等高线四周较密集,数值大,等高线中间较稀疏,数值小。

4.等高线地形图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选点:(2)选线:(3)选面:5.地形剖面图,及其绘制与应用:(1)概念:是沿地表某一方向的直线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可以直观显示该线上的地势起伏和坡度陡缓,它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

(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绘制地形剖面图(下图从A到B):如下图:(3)地形剖面图的应用:①通视问题:通视问题可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

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障碍物(如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

特别注意“凹形坡”与“凸形坡”的不同。

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形坡”,可通视;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凸形坡”,“凸形坡”容易挡住人们的视线。

(如下图)②根据剖面图确定剖面线:首先,可粗略地观察剖面线所经过的大地形部位(如山峰、鞍部、悬崖)、所穿过的最高与最低等高线,看剖面图是否与等高线图相吻合。

其次,注意观察剖面线与等高线交点中的一些关键点,如起点、中点、终点等,看这些点在等高线图上高度与剖面图上的高度是否一致。

第三,仔细分析剖面图的地势,走势与等高线图的哪条剖面线完全一致。

6.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有关计算:(1)数值规律和数值计算:①同线等值,邻线可等值也可相差一定值。

等高距全图一致。

②两点间的数值差,有如下三种情况:⏹两点都在等值线上,则两点数值确定,数值直接相减。

⏹如果一点在线上,一点不在,则在线上的点数值确定,不在线上的点数值不确定,为一范围,则求出的数值差也是一范围。

⏹如两点都不在线上,则数值都为一范围,则求出的数据差也为一范围。

如图甲,A点的海拔为100米,B点的海拔为100米~200米,C点的海拔为200米~300米,D点的海拔为400米,则A、B两点的差值为0~100米;A、D两点的差值为300米;B、C两点的差值为0~200米。

⏹闭合等高线的计算:等值线的闭合原则:当有闭合曲线位于两等值线之间时,若闭合曲线数值与其中的高值相等,则曲线内的数值高于这个高值且不超过一个等差距;若闭合曲线数值与其中的低值相等,则曲线内的数值低于这个低值且不超过一个等差距;即“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

如图乙中200<A<300、100<B<200。

(2)计算两地间温度差: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0.6℃/100 m)可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异:T差=0.6℃·(H相/100 m)。

(3)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①陡崖的相对高度:ΔH的取值范围是:(n-1)d≤ΔH<(n+1)d。

②陡崖的绝对高度:a.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H大+d。

b.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H小-d<H底≤H小。

(注: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H大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高的,H小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低的。

)7.等高线地形图与气候:(1)气温: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C;阳坡热量条件好,阴坡相反;盆地不易散热,又容易引起污染空气的滞留。

(2)降水:迎风坡降水量多,背风坡降水量少;高大的山地或者高原对大气环流有阻挡作用,从而影响不同坡面的气温和降水状况。

8.等高线地形图与河流:(1)水系特征: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常形成分水岭;山谷常有河流发育,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弯曲,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2)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落差大,河流流速大,富水力,流水侵蚀作用强烈,陡崖处有时形成瀑布;河流的流量还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和所处迎风坡、背风坡有关;河流流出山口处常形成冲积扇。

三、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1.等值线的主要类型: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等人口密度线、等震线、等时线、等潜水位线、等太阳高度线和等太阳辐射线等。

如下图:①某区域等高线图:②某区域等温线图:③欧洲西部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④某城市等地价线分布图:2.等值线的共性特征:(1)同一条等值线上各点的数值相等。

(2)相邻两条等值线数值可以相等,也可以按变化趋势依次递减或递增;同一幅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递变间隔相等。

(3)除等高线图上的陡崖外,同一幅图上任意两条等值线一般不相交。

(4)等值线一般应是闭合曲线,但在局部图中可以不闭合。

(5)等值线密集处,表示单位水平距离的差值较大;等值线稀疏处,表示单位水平距离的差值较小。

3.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华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1)看图名:读图名明确等值线图所要反映的地理事物。

如上图,华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2)看疏密:等值线稀疏,说明单位距离内的差值较小;等值线密集,说明单位距离内的差值较大。

上图北方(注意指向标)部分等值线密集,说明单位距离(水平距离)的高差大,坡度陡;上图西部等值线稀疏,说明单位距离内的高差小,坡度缓。

又如,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的地方,风越大。

(3)看走向:等高线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上图中等高线向西北方向凸,河流向东南方向流。

又如,下图中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就是水流的相反方向。

(4)看弯曲:①垂线法:在等值线图上弯曲最大处的两侧作各等值线的垂线,方向从高值指向低值。

若箭头向中心辐合,则等值线弯曲处与两侧相比为低值区;若箭头向外围辐散,则等值线弯曲处与两侧相比为高值区。

②切线法:在等值线弯曲最大处作某条等值线的切线,比较切点与切线上其他点的数值大小。

若切点数值小于其他点的数值,则该处为低值区;若切点数值大于其他点的数值,则该处为高值区。

(5)看闭合:如果两条数值不同的等值线中间有闭合的等值线,则要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确定其数值。

如上图中有两条等值线,数值a大于b,则M地的值大于a,N地的值小于b。

(6)看递变:等值线上数值大小的排列顺序反映了该地理现象的变化规律(递增或递减)。

(7)看特殊:关注等值线图中特殊的地方,如等高线图中几条线交会的地方表示陡崖,等压线非常密集且气压较低的环流区域可能存在台风。

如下图所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