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1、《毛诗序》是我国古代第一篇诗论,汉代毛亨著2、《尚书》诗言志朱自清认为是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3、《典论.论文》我国文学走向自觉的理论标志曹丕著4、陆机《文赋》中国古代的第一篇创作文论5、刘勰《文心雕龙》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字理论专著六观法“体大而虑周”6、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是为系统的著作7、钟嵘《诗品》第一部诗歌批评专著,是一部评论五言诗的专著“思深而意远”8、三玄《周易》、《老子》即逍遥经、《庄子》即南华经9、皎然:取境刘禹锡境出于象外荀子:化性起伪10、司马迁发愤著书;金圣叹《六子才书》一庄二骚三史四杜五水浒六西厢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白居易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清空”和“意趣”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即所谓“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2.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四科八种。
“四科”具体指: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3.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建安“七子”指的是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和刘桢。
4.《典论·论文》在论文体的不同特点时说:“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谅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5.《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
6.魏晋南北朝最著名的四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论著,按时间先后是《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和《诗品》。
7.《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
8.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分为 10 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对诗歌抒情而不受“止乎礼义”束缚产生了巨大作用。
9.在艺术技巧方面,陆机还特别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原则,即“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10.陆机在《文赋》中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会意”是指具体构思,“遣言”是指辞藻,“音声迭代”指语言的音乐美。
11.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
12.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13.教材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所说的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
广义的文指的是指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
如日月山川动植品类,则是万物之文。
狭义的文当即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
14.教材认为:刘勰所说的“道”,具有儒、道、佛三教合流的含义。
15.《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
16.刘勰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
17.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体”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形式;二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
“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
18.刘勰提出个性形成有四个方面因素:才、气、学、习,对于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刘勰能兼顾而不偏废。
19.刘勰在《体性》篇中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
20.刘勰提出“风骨”这一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21.《文心雕龙》与《诗品》,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22.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于的“性灵”,使之受到陶冶感化。
23.钟嵘诗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 (见《诗品序》),强调感情真挚。
24.教材指出:钟嵘认为,“诗”是抒情文学,“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见《诗品序》),他要改革“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祟尚清新自然。
25. 钟嵘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美学范畴。
26. 钟嵘提出了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只有“风力”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
27.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28.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专著是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
二、名词解释4.(《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本来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表现方法,《毛诗大序》赋予“六义”的新说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风,指诗有教化臣民,并有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的作用;赋,指铺叙直说的写作方法;比,是比喻;兴,起的意思,“先言他物一引起所咏之辞也”,有一种“感发志意”的作用;雅是正的意思,“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是赞美神明的歌舞曲。
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中个别表现一般的概括性以及典型性的特征。
“六义”说在经学史上的影响大于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
5.(《文心雕龙》的)“神思”说出自: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的创作主张,重点谈及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之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阐述了志气和辞令在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充分意识到了艺术创作活动中思维与语言的非对应关系。
含义:刘勰认为,神思活动中,神与物存在着矛盾,想象活动获得的意象,要物质化为语言时,往往“方其搦管,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其原因是“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
“意”虚,故“易奇”,“言”实故“难巧”。
但经过作家的修养和磨炼,即“秉心养术”,是可以解决言意之间的矛盾的《神思》篇是《文心雕龙》的创作论总纲。
“神思”是指创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及状态,并不单指艺术想象,也不是仅限于艺术构思阶段的思维活动及状态。
“神与物游”是“神思”的基本特点,另还有情感性、虚拟性、艰苦性等特点。
培养“神思”应从“积学”等入手。
《神思》篇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作者阐述了志气和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刘勰认识到了艺术创作活动中思维与语言的非对应关系,即是认为思维中想象容易奇特,写成却往往大打折扣。
1、“诗言志”说:出自《尚书》中的《尧典》,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情感等。
“诗言志”说是现存古籍对文学观念的最早资料,价值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说明古人对诗作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已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诗言志”应当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其二,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诗的感染、教育作用。
2、“大美”“天籁”“天乐”说:出自庄子的《庄子·知北游》、《庄子·齐物论》、《庄子·天道》,“大美”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天籁”指没有任何外在条件下,天所发出的“自鸣”之音;“与天和者”即天乐,是档次最高的文艺。
这种说法听起来过于玄虚,实际上包含的美学理论非常深刻,它明显是从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理论命题引发出来,但作了精彩的发挥,从而形成为道家文论的核心思想。
8. (庄子的)和“得意忘言”说"得意忘言"是庄子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
《庄子&S226;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
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
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天道》)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
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
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