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论模拟试卷2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模拟试卷2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模拟试卷二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个空格1分,共20分)
1.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篇名《太史公自序》作者:司马迁
2.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

篇名《文心雕龙·神思》作者刘勰
3.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篇名《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作者陈子昂4.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篇名《戏为六绝句》。

作者杜甫
5.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篇名:《回浦诗文集》作者:陈敏
6.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篇名:《与元九书》作者:白居易
7.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篇名:《示子通》作者:陆游
8.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

篇名:《书黄子思诗集后》作者:苏轼
9.文之不能古而今也,时使之也。

篇名:《雪涛阁集序》作者:袁宏道
10.性情遭遇,人人有我在焉。

篇名:《随园诗话》作者:袁枚
二.解释下列名词的文论内容(每小题5分,共15分)
1.兴观群怨说(孔子)
“•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认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2.气盛言宜说(韩愈)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发展了孟子的文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说。

“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配义与道”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

“气盛”了,就能创造出“言宜”的文章,把“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了,先道德后文章,人品与文品统一,进一步发展了传统儒家有关创作的重要文艺思想。

3.真诗只在民间说(李开先):
明代诗坛拟古模仿之风极盛,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之说。

对于这种风气,李开先等诗论家就着眼于民间创作。

他们提出“真诗在民间”的口号。

这也是对于过去历来推崇《诗经》国风、汉代乐府民歌的传统的发展。

三.论述题(第1、2小题各20分,第3小题25分,共65分)
1.请分析比较曹丕《典论·论文》中“诗赋欲丽”与陆机《文赋》中“诗缘情而绮靡”文学思想的区别及其意义。

曹丕在其《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体的“四科八体”论,并且指出“四科”各有其文体特点,提出了“诗赋欲丽”的观点。

所谓“诗赋欲丽”,就是说指出诗、赋应该辞藻华丽,讲究文采。

这与以前的文论思想相比,曹丕看到了文学与其他的史学、哲学的文章的不同特点,指出作为文学的主要体裁的诗赋区别于其它体裁文章“丽”的美学特征,使文学逐渐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这对于诗歌等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

陆机《文赋》中“诗缘情而绮靡”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

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

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而尽管有少数封建正统文人对这一理论命题颇有微词,但是绝大多数诗人和文论家都认同这一深刻而又精辟的著名诗学命题。

陆机.强调诗歌要表现情志,修辞要美,文辞之美要建立於情志基础上..陆机借习古,拟古来自抒情志,婉转致意.他十分讲究含蓄,诗有馀味,要求文体丰满,反对清虚婉约.是故,其情感的抒发属内敛型,外面还有一层层精美的包装.观其拟作,并不单纯局限於拟古,诗中掺杂作者真正的情志,而且,不仅仅模拟古诗旨趣,还超越模仿层次,展现了字雕句琢的写作功力.
2.严羽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又说:“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请以这段文字为主要材料,结合严羽《沧浪诗话》的其它资料论述他的“别材别趣”的文学思想。

答:这里所说的“别趣”,是指诗歌作品有别于一般学理性著述的美学特点;所谓“别材”,则是指
诗人能够感受以至创作出具有这样审美属性的诗歌作品的特殊才能,也正是艺术活动不同于一般读书穷理工夫之所在。

“别材”和“别趣”紧密相关。

在严羽看来,诗歌形式应该是一个浑然的整体,词、理、意、兴各个方面不能独立存在,必须统一在这个整体之中,汇合、融洽到“无迹可寻”的地步。

“性情”虽然是“兴趣”的本源,但严羽并不认为“情性”的直接抒发就足以构成“兴趣”,而是主张诗人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熔铸于作品的整个形象之中,使内容与形式浑然一体,这样才有“兴趣”。

严羽《沧浪诗话》的“别情别趣说”在关于诗歌美学特点的探讨上是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的。

它重视了诗歌的艺术性,却忽略了艺术形象所赖以形成的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基础;它强调了形象中包孕深远的一面,却忽略了造形上表现真切的一面。

作为古代诗歌艺术传统的总结,它在理论上是不全面的;作为后世诗歌创作实践的指导,也产生过消极的影响。

但是,也不能因此对它一笔抹杀。

严羽“别材别趣说”的提出,不仅在南宋诗坛上具有补偏救弊的作用,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它还构成我国诗歌美学,特别是诗歌形象理论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意义不容低估。

3.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为什么要提出“结构第一”的主张?他对戏曲结构有哪些具体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