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整理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整理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2.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发展新型人际关系;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联系尤其密切。

可以说,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从社会心理学中脱胎而来,两者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

如果把社会心理学比作一棵树的主干,那么人际关系心理学就是它的枝干之一。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的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而人际关系心理学是探索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学规律。

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他们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区别。

这表现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一个独立学科,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相互交叉的,但不能相互代替。

3.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1)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2)社会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第二,人际关系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第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第四,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

⑴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心理学研究莱维特的人际沟通模式:圆形、轮式、链式和 Y 式传递。

(针对正式群体)戴维斯人际交往模式: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流言型。

(针对非正式群体)⑵人际关系结构的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就其结构组成的分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活动型。

⑶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试验霍桑实验的组成: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态度调查霍桑实验的结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人的社会心理方面的满足和工作中发展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具体的说:认为人是社会人,影响人际活动积极性的因素,除客观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人际关系的影响尤其明显;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降低取决于人际活动的积极性。

工人生产量的多少是由社会规范决定的。

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非正式群体,它与正式群体是相互依存的,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霍桑实验的评价:积极意义在于开辟了人际关系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提高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对实验的理论假设不全面、不完整,在实验过程中有政治和阶级的偏见。

2.人际关系理论。

(1)评价符号相互作用论基本内涵:又称象征性交往理论,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

主要观点:把个体看作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分析单元,强调在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

研究个体、群体、社会是如何发出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对方对此的反应。

从人的心理特点出发,受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启发,提出了一个公式:即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

认为人与人在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可以用模式图表示。

评价:符号相互作用论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活动中的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要求人们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行事,并注重行为效果的反馈,认为客观现实是心理反应产生的源泉和内容,这些都要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把整个社会关系和文化简单归结为符号,过分夸大了外部行为的影响力,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交往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社会中人们复杂的交往关系简单化,有机械主义的倾向。

(2)评价社会交换论基本涵义:是一组解释人际交往活动规律的理论。

其思想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强化原则、经济学原则和对策论思想。

特点是以奖赏和代价来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并以或双方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为主。

主要观点: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

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

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上的公平”原则。

评价:这个理论把人与人的交往降低到动物水平,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把人们之间的复杂的关系简单化,用单一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现象,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交换关系,忽视了人们间的相互帮助、支援、无私贡献,甚至献身的行为,变低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

理论概念表述明确,可操作性强,强调了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交往中的平衡关系,重视交往中的物质利益,重视交往的效果,对后来的人际关系研究有启发。

(3)评价需要层次理论基本涵义: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属低层次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高层次需要。

主要观点:人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励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动力;需要的发展处于一种从低级到高级的动态发展变化之中需要的满足次序是从低级到高级,如有点到货超越的情况,也是正常的;每个人都有七种需求,只不过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而已。

评价:高级需要的实现与个人形成有关,与传统的人兽不分形成鲜明的对照。

提出逐步实现的观点。

忽视了层次之间的斗争,没有指出人的需要的实质和社会性,研究对象经过选择的特殊人物,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过分强调人的先天潜能,对社会生活条件重视不够。

认为高级需要只有在低级需要满足后才能实现,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章态度及其转变1.态度的概念:个人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态度的功能——顺应功能、认识功能、防御功能、调节功能态度的特性——社会性、具体性、协调性2.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人际影响、个性心理特征、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3.态度的转变⑴态度转变的理论:强化理论——态度就是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当个体面对的强化物所要求的态度和其本人的态度不同时,就会产生心理矛盾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有三种:认知无关、认知协调、认知不协调失调程度=(不一致的认知数 x 重要性)/(协调的认知数 x 重要性) 人们会由于失调而体验到一种不愉快的驱离状态当人们面临多重可能选择,会产生认知不协调的情况⑵态度转变的方法:参与活动法——人们通过参与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

人们的态度往往在交往中体现出来,并在交往中得到别人的启发和教育,从而改变。

登门拜访——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目的的方法。

(登门槛技术)团体规定论——群体的公约、规章、准则等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这是因为个体力求正确,力求安全的需要,也因为个体具有依赖心,自卑自恋。

所以通过利用群体规章、准则来要求各个成员,使他们改变态度与群体保持一致。

全面宣传法——一般说,通过正反两方面宣传的结合,有助于改变人们态度。

沟通信息法——在态度转变中,信息沟通是一个重要方面。

信息沟通有两种重要方式,一是对个体进行信息传递,二是对大众进行信息传递。

⑶态度转变的沟通要素:沟通者——可信性、睡眠者效应、类似性沟通内容——利用情感,有些态度是在情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组织沟通,通过理性的论证也能改变态度。

沟通对象——听众态度、与听众的态度的差距及可信性因素的影响、让听众承诺、个性因素睡眠者效应:一则沟通的说服力随着时间而增长,这个效应就称为睡眠者效应。

第四章行动与态度1.认知失调概述⑴认知之间的关系:认知无关、认知协调、认知失调⑵影响认知失调程度的因素:失调程度=(不一致的认知数 x 重要性)/(协调的认知数 x 重要性) 第一,认知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增加。

第二,失调程度随着有差异性认知数目的增加而增加。

第三,失调程度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数目成反比。

第四,失调程度还必须考虑各个认知的重要性。

⑶减少失调的方法:改变认知、增加认知、改变重要性。

2.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心理治疗、儿童教育、消费行为、决策第五章印象形成1.印象形成概述⑴定义: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

⑵印象形成中包含着三个成分,即:认知对象(行动者)、认知主体(知觉者)及交往情景。

⑶印象形成的特点:一致性——在对人形成印象过程中,人们总把零散的信息资料汇总,形成一个一致的互不矛盾的印象。

评估性——在人际印象形成过程事,人们常根据有限的信息对他人作出叛判断,并在这个过程中或之后,进一步对对象作出一定的评估,是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

中心特质作用——在印象形成中某些特定起着中心作用,另一些则起边缘的作用,前者为中心特定。

隐含个性理论——普通人有着关于个性中哪些特定互相联系在一起,哪些特定互相没有关系的假设,这些假设称为隐含的个性理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用它们来作出超越所获信息的推论。

(概念)⑷印象形成的整合模式: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2.人际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见。

⑴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优先效应:也称首因效应,指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

新近效应:也称近因效应,即我们所获得的最新信息会对形成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