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科类文章

社科类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自然科学有一些定义、定理,人文社会科学虽然没有这种叫法,但每个学科在基本理论上都有些公认的原理,而且无论是实证性文字,还是理论著作,也都有一个学术规范的问题。

引据的准确可靠,论证的充分,推理的严密,是所有的论文都应该做到的,这些就不用说了。

对于该领域学术界研究状况的了解和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也是所有研究论文都应遵循的原则。

按照海内外学术研究的惯例,一篇有分量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首先必须对当前的研究现状有一个简单的回顾,说明在此问题的研究上目前学术界进展到何种程度,还遗留有什么问题。

国内在此问题的上做法比较灵活,但一般的学术专著和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则一定要有这部分内容。

为什么要有这个要求?第一,说明自己在该领域掌握的信息有哪些,是不是对重要研究成果都有所了解;第二,说明这个课题有没有研究的必要;第三,说明可供利用的成果和主要材料有哪些;必须要推翻的旧说是什么。

所以对一篇有所创新的严谨的科学论文来说,这部分内容是不能少的。

当然,这也不能成为“科八股”的第一股,无论需要不需要,都先引一大堆材料,自己却并无新见。

有的学者是将前人的有关看法分散地在有关地方标出;有的论文虽然并无对前人看法的综述,但对学术界此前情况了如指掌,论文围绕前沿问题,所辨析很有针对性,也未必要在文前先作回顾。

这主要是一个学风和意识的问题,不纯粹是论文格式或写论文的方法问题。

应该说,所有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

尤其学术上的重大成果、重大推进和突破,无不借助于前人所奠定的基础,或从前人的研究中受到启发。

中国屈原学会首任会长汤炳正先生为拙著《屈原与他的时代》写的《序》中,对我的研究方法,有三点特予肯定。

汤先生的第一点说:推翻前人的旧论,创立自己的新说,这是学术界惯用的公式。

“不破不立”,这当然是对的;但对我国千百年来的学术遗产,是不是也存在个“有继有立”的问题?亦即善于在继承优秀学术遗产的基础上创立新说。

这次我读逵夫的书稿,见他在不少的篇章里,首先是接受前人的学术遗产,然后层层论证,步步推演,结果竟得出一个全新的概念。

这其间,继承与创造,浑然一体,确实难得。

汤先生是太炎先生的弟子,国学根底深厚,又能吸收国外的新的研究方法,也十分重视学术的规范。

他没有一篇论文是随感式的论述,都是扎扎实实,进行严密论证的。

我在屈原研究上受到汤先生多方启发,也受到鼓励。

汤先生上面所指出这一点,尽管我做得还不是太好,但确实是我在研究工作中所长期奉行的原则。

其次,采用前人主要观点、说法,应予注明。

这一方面是学术规范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学术道德的问题。

收在本书中的论文,对文本、作者的考订与探索为多,我都尽可能做到注明此前学者的看法,自己同意者加以引述、利用;不同意者如影响很大,便提出商榷,加以辩驳。

如《我国最早的歌舞剧<公莫舞>演出脚本研究》中引述杨公骥先生之说四十余处,均已“杨公骥先生说”或“杨说”表明。

其中《敦煌变文》校补部分,自己阅读之时写了一些札记,整理成文时,将当时所能找到的书、刊物都借来,一一查对,此前学者们已经谈过相同意见者即删去;意见有部分相同可资利用者加以引述,有所不同而不得不辩者,即加以辩证。

(节选自赵逵夫《古典文献论丛》)1.下列各项中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文社会科学的各学科都有些公认的原理,它们类似于自然科学中的定义、定理,不管是专题研究报告,还是系统的理论,都要遵守学术规范。

B.一篇有创新观点的严谨的科学论文,首先要回顾一下当前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目的只是为了说明在此问题的研究上目前学术界进展到了何种程度。

C.创立自己的新学说,可以先破后立,即推翻前人旧说后再创立自己的新说;但也可以“有继有立”,在继承优秀遗产的基础上创立新说。

D.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既要有深厚的学术根基,也要吸收国外新的研究方法,还要重视学术规范,不能凭想当然进行随感式的论述。

2.对文中“科八股'的第一股”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八股”指的是格式僵化、材料堆砌,没有自己新见解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其“第一股”指的是无论需不需要,开篇千篇一律地先引一大堆材料。

B.一般的学术论文和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开头也会综述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遗留的问题,但这是论文规范,不能一概算作“‘科八股’的第一股”。

C.将前人的有关看法分散在文中并标出;或者虽无对前人看法的综述,但对学术界此前情况了如指掌,对问题的辨析有针对性,这都打破了“第一股”的僵化模式。

D.“这主要是一个学风和意识的问题”,意为“科八股’的第一股”问题的存在,有论文格式和写作的模式化原因,也有个人学术风气不正等的主观因素。

3.“学术规范”应当遵循哪些原则?请联系全文,分条概述。

(4分)参考答案:1.B(3分)(目的还包括说明前人“还遗留什么问题”。

)2.D(3分)(这句话是针对论文首先“须对当前的研究现状有回顾,说明在此问题的研究上目前学术界进展到何种程度,还遗留有什么问题”“国内学者的做法比较灵活”而说的,意思是要不要先对前人观点作回顾,个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法可以比较灵活。

)3.(4分)①引据准确可靠。

②论证充分。

③推理严密。

④了解该领域研究现状。

⑤尊重前人研究成果。

⑥推陈出新。

(答对一点给1分,给满4分为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近十年来,许多心理学家对人的两种思维模式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这两种思维模式是由一张愤怒女性的照片和一道乘法题所引发的,他们还指出了两种模式的许多特征。

这里且采用系统1和系统2的术语来说明大脑中的两套系统。

当我们醒着时,系统1和系统2都处于活跃状态。

系统1是自主运行,而系统2则通常处于不费力的放松状态,运行时只有部分能力参与。

系统1不断为系统2提供印象、直觉、意向和感觉等信息。

如果系统2接收了这些信息,则会将印象、直觉等转变为信念,将冲动转化为自主行为。

通常情况下,一切都会顺利进行,系统2会稍微调整或是毫无保留地接受系统1的建议。

因此,你一般会相信自己的最初印象,并依自己的想法行动。

通常情况下,这样也挺好的。

当系统1的运行遇到阻碍时,便会向系统2寻求支持,请求系统2给出更为详细和明确的处理方式来解决当前问题。

系统2在系统1无法提供问题答案时,就会被激活。

这好比你碰到了“17×24”这样的乘法题,系统1无法给出答案,系绕2便被激活来解决问题。

当你遇到令人吃惊的事情时,同样会感到自己有意识的那部分注意力会瞬间激增。

另外,在系统1所设定的世界里,电灯不会跳,猫不会像狗一样汪汪叫,“猩猩”也不会穿过篮球场。

如若事物违反了系统1所设定的关于世界的模式,系统2同样会被激活。

“猩猩”的实验表明,想要察觉到令人惊讶的刺激物,就要对其予以关注。

然后,那种惊讶会激发并引导你的注意力:你会将目光集中在令你瞠目的对象身上,并在记忆中搜寻此事令人惊讶的原因。

系统2还会起到持续监督你自身行为的作用一一有了它,你在生气时也能保持应有的礼节;有了它,你在夜晚开车时也能保持警惕。

当你就要犯错时,系统2就会受到刺激,加速运作。

回想一下,在冒犯别人的话即将脱口而出时,想想把话咽回去是多么困难。

总的来说,你(或你的系统2)所想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由系统1引起的,但当事情变得困难时,系统2便会接手难题,系统2出马,所有事情都会迎迎刃而解。

系统1和系统2的分工是非常高效的:代价最小,效果最好。

通常情况下,这种分工很有效,因为系统1很善于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它在熟悉情境中采取的模式是精确的,所作出的短期预测是准确的,遇到挑战时做出的第一反应也是迅速速且基本恰当的。

然而,系统1存在成见,在很多特定的情况下,这一系统易犯系统性错误。

你会发现这个系统有时候会将原本较难的问题作简单化处理,对于逻辑学和统计学问题,它几乎一无所知。

系统1还有一个更大的局限,即我们无法关闭它。

如果看到屏幕上显示一个你认识的单词,你就能读出这个词一一除非你的心思完全不在它上面。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心理学家对系统1、系统2这两种思维模式一直都感兴趣,并认为它们的分工是非常高效的。

B.我们想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系统1引起的,如果事情困难,系统2便会出马解决所有问题。

C.我们一般会相信自己的最初印象,并依自己的想法行动,所以系统1为系统2提供相关信息,并采取相应行动。

D.系统1既有行为模式精确、预测准确的优势,也有存在成见、处理较难问题简单化的中足。

2.下列行为不属于系统2运作的是()(3分)A.赛跑时随时做好起跑准备B.观察自己在社交场合的做法是否得体C.察觉语气中的不友善D.保持比平常快的步行速度3.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系统1和系统2的特点。

(4分)参考答案:1.B(A.“都感兴趣”,原文是“许多”C.因果倒置D.应该是“短期预测”)2.C(A.B.D.都需要集中注意力)3. 系统1:无意识且快速,不费脑力且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与选择、专注等主观体验关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材料一:关于“浙学”与“浙东浙西学派”的理论内涵、基本精神与当代价值等问题,一直为探讨浙江思想文化史的学者所关注,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事实上,浙江文化史上虽然有浙东、浙西之分,但仅仅一江之隔,是不可能也不应该从文化上将其截然隔开或对立起来的。

在浙江学术史上,浙东、浙西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系害切、互相影响。

如明末以刘宗周为首的蕺山学派属于浙东之学,但蕺山弟子中却有好几位浙西学者,其著名者如陈确属于浙东王学,而张履祥、吕留良则属浙西朱学。

(摘自吴光(“浙学"的时代价值》,有删改)材料二:在思想学术史上第一次对“浙学"进行较系统的植理、描述的是《宋元学案》。

虽然《宋元学案》的作者黄宗羲在该书中十分了解朱熹对“浙学"的批判否定态度,但是大概由于自宋以后围绕“浙学”的言说环境退渐起了变化,以至在《宋元学案》里,这种语境已发生了明显的转换,即由先前对“浙学”的贬低、否定转而为颂扬、肯定。

所以尽管《宋元学案》里对“浙学”概念内容的理解基本上是与朱熹-致的,但是范围却更宽了一些,而且显然对“浙学"采取了同情、肯定的态度。

它对“浙学”的兴起、演变及其内在的“学统”等都作了生动的解说,从而第一次在中国的思想学术史这一大的话语背景下展示了“浙学"的一个基本面貌。

(摘自朱晓鹏《浙学刍议》,有删改)材料三:学者称程朱为理学,陆王为心学,吕、陈、叶为实学。

由于程朱陆王(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多谈心性义理,吕、陈、叶(吕祖谦、陈傅良、叶适)多谈事功实学,学者遂称程朱陆王为性理之学,吕、陈、叶为事功之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