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锡音乐家

无锡音乐家

20世纪以来,翻开中国现代二胡的历史,你会惊奇地发现,一个个熟悉的堪称二胡历史上的巨人都出自于美丽的江南名城——无锡。

无锡音乐家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以无锡人特有的灵性和智慧,从不同的层面推动着中国二20世纪以来,翻开中国现代二胡的历史,你会惊奇地发现,一个个熟悉的堪称二胡历史上的巨人都出自于美丽的江南名城——无锡。

无锡音乐家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以无锡人特有的灵性和智慧,从不同的层面推动着中国二胡的发展,在这段历史进程中树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

这是无锡籍音乐家对中国音乐乃至世界音乐的巨大贡献。

1992年“20世纪华音乐经典”入选的5首二胡曲中,竟然四首是出自无锡籍音乐家的作品——《病中吟》、《空山鸟语》、《良宵》、《二泉映月》。

这一独特的现象,我想有必要介绍给大家,与大家一同分享这个无锡籍音乐家群体对民族音乐发展,尤其是对二胡的贡献。

在中国吹、拉、弹、打诸类传统乐器中,二胡及其所属的弓弦乐器形成得最晚。

它的前身从唐宋时期的奚琴、嵇琴到胡琴,再到马尾弓的出现,标志了真正意义上的“弓弦”乐器的产生,前后的过程用了约千余年的时间。

到了明代,加上了围定弦长的千斤,已与今天的形制相似。

之后,胡琴逐渐成为音乐活动特别是戏曲各剧种中的主要伴奏乐器,演奏的技巧已逐步增多,但在那时,胡琴还主要用来伴奏,更没有专为其创作的独奏曲。

然而,当进入20世纪,胡琴艺术中杰出的代表——二胡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快速的提高,可以说是历史性的大跨越。

一个世纪以来,它已经成为民族乐器中使用最普遍、流行最广泛、最具有中国民乐气质和特点、最受国内外观众喜爱和欢迎的一件乐器,二胡演奏人才和作品大量涌现。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20世纪中国现代二胡艺术从初创到成熟繁荣的百年历程中,有一个地区、一个群体,影响了这一件乐器的发展,无锡籍的杰出音乐家周少梅、刘天华、华彦钧、杨荫浏、刘北茂、蒋风之、储师竹、闵惠芬、王建民等就是这个群体中杰出的代表,他们就像一颗颗发光的星星闪耀在这一艺术的天空中……让我们来一个个认识他们。

周少梅江阴顾山镇人,生于1885年。

周少梅自幼随父亲习琴,其父周静梅是顾山镇上有名的“琵琶圣手”,10多岁时,周少梅的二胡、琵琶已精通。

他是我国最早的民乐教师。

周少梅20岁那年,被无锡实业家华铎之先生聘为“华氏鸿模高等小学校”的国乐指导员,这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第一次登上学校的讲台。

从此周少梅开始了民族音乐的教学生涯,历任无锡、苏州、常州、武进的20多所学校的音乐教导、国乐指导员。

在30多年民族音乐的教学生涯中,培养出了不少有成就的学生,如古琴名家吴景略等。

当然,最著名和最重要的学生是刘天华,他是在1917~1922年之间向周少梅学习二胡、琵琶的。

他是我国最早的乐器改革家。

他在实践中,根据演奏的需要将二胡进行了改革,加长了二胡的琴杆,加大了琴筒的尺寸,使二胡的音量、音色有了很大改进。

他还将过去仅局限在上把位的演奏,扩展到上、中、下三个把位来演奏,被誉为“周少梅三把头胡琴”,拓展了二胡的音域,提高了二胡的技巧,所以,他的演奏在苏、锡、常地区名盛一时。

周少梅的这些创举无疑是开拓性的,对刘天华后来在二胡上的改革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是弘扬和普及民族音乐的实践者。

在他的从艺生涯里,演奏活动很活跃,曾多次应邀去电台表演二胡、琵琶、单弦拉戏、丝竹合奏等,并应邀到北平大戏院举办过三场民族器乐演奏会,还到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录制了《三六》、《虞舜熏风曲》等乐曲,解放后此唱片还在上海电台播放过,现珍藏在中央音乐学院。

抗日战争开始,周少梅失业,独自靠卖艺为生。

1938年夏天,终于穷极潦倒在无锡县的东湖塘镇上。

之后,由他的友人和学生赶几十里长路,把他抬回顾山老家,不久便逝去,终年53岁,死后葬于顾山。

过去对他的宣传不够,使得大家对他不熟悉、不了解,但他在二胡历史上的功绩和地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对刘天华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周少梅对二胡的改革,也许刘天华还要摸索更长的时间。

刘天华江阴人,生于1895年。

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奠基人、开拓者,民族音乐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

在中国音乐史上,他是第一个把二胡引进现代高等音乐学府教学的人。

刘天华把当时被称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二胡,引进了北京大学“音乐讲习所”这一高等学府,设立了二胡专业,并编写了最早的二胡教本和练习曲,并吸收小提琴的演奏技法,有意识地从中吸取有益的养料,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

他创作了二胡十大名曲,意义深远。

刘天华把西方先进的创作技法和理念,运用到二胡作品的创作中,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他的十大名曲不仅继承了我国的民族音乐传统,又开辟了一条中西结合的创作新路,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和重要的理论基础。

他的作品健康向上,旋律优美,富有时代气启、,不仅手法娴熟,技巧多变,并且个性鲜明,多姿多彩。

作品流传至今,经演不衰,也使二胡从伴奏乐器上升为独奏乐器的地位,把二胡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创了二胡艺术的新纪元。

他筹组“国乐改进社”,编辑出版《音乐杂志》,坚持“改进国乐”的远大抱负。

还致力于二胡乐器的研究和改革,他参考西洋乐器的构造原理,对二胡琴筒、琴杆、琴轴、琴码、弓子等乐器的尺寸、工艺进行了改进,设计了新规格的二胡,现在的二胡,就是在刘天华改革的基础上定型的。

并对定弦、揉弦、换把等演奏技法进行了规范,使二胡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上迈进了一大步。

同时,将周少梅创立的二胡三把位技艺拓展到五个把位,音域扩大到三个八度,使二胡的表现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他创立了刘天华二胡学派,并教授了刘北茂、蒋风之、储师竹、陈振铎等大家,他的这些学生继承了刘天华的教学理念和艺术思想,使他开拓的事业得以发展和延续。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二胡从业者无一不是出自刘天华二胡学派,与其都有师承关系。

可以说中国现代二胡的历史是从刘天华开始的,他是第一位里程碑式的演奏家、作曲家和教育家。

华彦钧(阿炳) 无锡人,生于1893年,杰出的民间音乐家。

他创作的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以其委婉流畅的旋律,深邃无限的情感,无数次打动了国内外观众。

这首充满江南泥土气息的优秀作品,不仅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在世界乐坛上也享有盛誉,堪称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纵观中国音乐史,几乎没有一位民间音乐家像阿炳这样为国内外音乐爱好者所熟知,也几乎没有一位民间音乐家的作品像《二泉映月》这样有如此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所以,他是无锡人的骄傲,也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

可以说,中国音乐真正走向世界,被大家熟悉和喜爱,《二泉映月》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民间艺人,会很多种乐器,对二胡、琵琶尤为擅长。

他会数百首不同乐器的作品,可惜的是,由于阿炳病体急剧恶化,加之抢录工作未抓紧进行,以致他的许多得意之作没有被留下。

1950年12月,也就是在1950年9月2 l日录音后的三个月便去世了,终年57岁。

尽管如此,他的作品已成为传世之作,他为中国音乐乃至世界音乐作出了杰出贡献。

说到阿炳,一定要说到另外一个人,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人,也可能就没有阿炳了,他就是杨荫浏先生。

杨荫浏无锡人,生于1899年,我围著名的音乐史学家、音律学家、民族音乐学家。

他的巨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在中国民族音乐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又一个重要贡献是发现了阿炳,并录下了后来成为世界名曲的《二泉映月》等六首二胡、琵琶作品。

1950年,时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的杨荫浏、曹安和回家乡无锡过暑假,带回了钢丝录音机。

录音前,阿炳由于身体多病,已完全荒废演奏达三年之久,自己的二胡和琵琶也已不知所终,借了乐器,经过三天的恢复性练习,于9月2日,录下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曲,次日,又录了《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曲。

《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

杨荫浏1984年去世,终年85岁。

下面要介绍的是刘天华的著名弟子:刘北茂、蒋风之、储师竹等,他们既是刘天华二胡学派的传承者,又是忠实的实践者。

刘北茂江阴人,1903年出生。

作为刘天华的胞弟,努力把继承哥哥天华的未竟事业为己任,他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投入到教育、演奏和创作工作中,分别任教于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安徽艺术学院,培养了一批演奏家和教育家,并任教第一个盲人训练班,教出了甘柏林等一批盲人演奏家。

他还创作了《小花鼓》等数十部二胡作品。

1981年去世,终年78岁。

蒋风之宜兴后留墅村人,1908年出生,著名的二胡演奏大师,教育家,蒋氏二胡学派奠基人,曾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

他1929年拜刘天华为师,学习二胡、小提琴。

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他继承了刘天华创立的二胡艺术体系,在此基础上又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蒋派二胡艺术”。

著名的二胡曲《汉宫秋月》就是他演奏的代表作,此曲奠定了蒋氏二胡学派的基础。

他从事音乐教育50个春秋,培养了一批声誉中外的著名演奏家,为二胡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86年病逝于北京,享年78岁。

储师竹宜兴藏林镇人,1901年出生。

他是刘天华创办的北大音乐传习所第一期师范班学员,跟随刘天华学习二胡。

曾任重庆围立音乐学院教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组主任,他承袭了天华先生开创的现代民族音乐学派的优秀传统,经他教授的学生,许多都成了现代二胡界的著名演奏家,如张韶等。

同时,他对民族音乐的重要贡献还在于,他为阿炳的二胡曲拟订了弓指法,为传播阿炳的作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55年去世,终年54岁。

闵惠芬宜兴人,1945年出生,上海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二胡演奏家。

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父亲闵季骞是著名二胡演奏家刘天华的再传弟子。

受到家庭的熏陶,8岁时便随其父亲学习二胡。

在1963年举行的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年仅17岁的闵惠芬获得了一等奖,这是建国后第一次全国性的比赛。

她创作改编了《洪湖人民的心愿》、《阳关三叠》、《宝玉哭灵》等多首二胡曲,首演了《新婚别》、《长城随想》等优秀作品,并独创了“器乐声腔化”的理论,尝试用戏曲唱腔来拓宽二胡演奏的空间。

作为演奏家,她曾到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被评价为“世界最著名的弦乐演奏家之一”、“连休止符也充满音乐”。

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曾被她演奏的《江河水》所感动,称赞她“奏出了人间悲切”。

因高超的二胡艺术造诣,她已成了“二胡”的代名词,成为二胡界一面响当当的旗帜。

王建民无锡人,著名作曲家,教授。

曾任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常务副校长,现任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

1988年,创作了他的代表作之一《第一二胡狂想曲》,20多年来,王建民又创作了《天山风情》、《第二二胡狂想曲》、《姑苏吟》、《幻想叙事曲》、《第三二胡狂想曲》、《第四二胡狂想曲》等一批有影响的优秀作品,为二胡事业的发展和二胡作品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业内称为现代二胡历史上第三位里程碑式的作曲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