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文理学院考查类课程答题本考生姓名***考生学号*********** 系、年级**************** 任课教师***教授考试科目美学概论考试日期2011年12月评分注:1、无评卷人签名试卷无效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阅卷,使用红色。
用铅笔阅卷无效。
一、在古今中外的建筑物中你最喜欢那哪一座?试分析这座建筑的审美特征与象征意义。
我最喜欢得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
长城的美主要是崇高美,即壮美。
构成长城这种审美特征的主要因素,在于它自身的建筑美与自然美的高度融合,在于它的审美形式与悲剧性精神内涵的高度统一。
长城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长城以它的雄伟外观和深厚的精神内涵,震撼我们的心灵。
它无愧于“中国的脊梁”、“民族魂魄”的称号。
远望万里长城就像一条巨龙盘旋在中国山脉,它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
第一,中国传统宇宙观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种阴阳两极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体现为优美和壮美。
长城的这种阳刚之美,或称为壮美、崇高美,来源于它外部的巨大的体积所形成的磅礴气势。
长城,以它的奇伟、雄险和绵延万里的雄姿,征服了无数的瞻仰者。
第二,长城的美在形式上首先表现在它的建筑本身。
它整齐、流畅的墙体线条,以及方形、圆形、多角形等形态各异的敌楼,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长城本身还富于强烈的生命节奏,这种节奏感源于自然,长城把自然中的节奏以线的运动变化形式显示出来。
这是一条有生命的线,神奇的线,寓奇险于沉实,藏变化于整齐。
敌楼、雄关、亭障墩堠与长城的城墙主体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形成一幅结构完整的艺术巨作。
第三,与长城本身的建筑美相比,长城的形式美更在于建筑与自然的结合。
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中所写:“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生动地体现了长城的壮美与北国风光的融合。
长城建基于大地之上,以群山为座,蓝天之下,以云天为幕,把奇伟的自然美与建筑美融为一体,展示出一种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可以说是真正的“大地艺术”。
第四,除了与不同的地形地貌相得益彰,长城在四季时令,雨雪云雾,晦明晨昏,都有着各种不同的风姿和美。
云对长城的崇高形象有奇特的烘托作用。
高山本身便具有升腾的特性,长城建在山脊之上,是升腾山势的延续。
而白云又在长城之上,使长城的气势与宇宙相通。
第五,长城的美还来源于它深厚的精神内涵。
我们括之为“悲剧性”精神内涵。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还是人类的奇迹。
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是劳动人民以血肉之躯修筑了万里长城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因为万里长城自构筑的那天起,它就成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两千年多年来,任何人都没有能从认识上割裂万里长城,因而也就无法割裂中华民族。
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自然象征着军事、象征国防、象征国家的安全和巩固。
长城的历史还蕴含着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勇敢、善良等美好品质。
孟姜女的故事,不仅表现了爱情的真挚,还表现了善良的品质和反抗暴政的精神,显示出令人震撼的崇高感。
二、给你最熟悉的一首唐诗配上一幅图片,阐明其意境美。
唐代诗人李白的五言绝句《夜宿山寺》是一首记游写景短诗,极具超凡的意境之美。
其诗是:“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意思是说:“山上寺院的高楼多么高,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天上的星星。
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填上的神仙。
”古人写诗特别注重语言的锤炼,杜甫有:“为人性僻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贾岛有“推”与“敲”一字之炼的佳话。
诗歌语言锤炼应当包含炼意、炼句和炼字三个层面,该诗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
发端一个“ 危”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出来了。
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
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三、四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站在楼山就可以用手摘下月亮和星星。
我不敢在这儿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却十分生动形象。
这里,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也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夜宿深山里的寺庙,在寺院经楼,凭栏远眺,星光闪烁的画面,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这首《夜宿山寺》诗描写的是山中的一座小寺院。
从诗的语句看,诗人只是写了一座小寺院,但仔细咀嚼,山寺的静穆,环境的净谧,以及超脱凡世喧嚣的佳境,都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同时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李白之诗的雄奇豪阔,及他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这正是这首诗所体现的意境美。
三、以一部雕塑或绘画作品为例,说明造型艺术寓动于静的美。
徐悲鸿的《逆风》从平凡中发现闪光的东西,借助画笔去感悟,用心灵去感应,凭视觉去感受,他选取在疾风劲草中表现顽强奋飞得麻雀,在精神境界上与供赏心悦目的普通花鸟画拉开距离,作品中的劲草和小雀造型写实,但又不失笔墨浓淡疏密变化的多样性和写意特点,在苍劲的笔墨中自由一种不屈的精神操守洋溢在里面,尽显寓刚于柔、寓动于静之美。
徐悲鸿主张现实主义美术,强调写实,提倡师法造化。
“尽精微、致广大”。
反对因循守旧,注重兼蓄并收,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
《逆风》中,画者完全醉心于小雀的顽强拼博,不畏艰难,遇挫愈勇的意境之中,托物拟人,把人的生命过程比作一群小雀的飞奔,深化了画里画外意境,在描绘自然景致的同时,寄情于景,真实地表达了画家的感悟。
画家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把小草随风摇曳的形状和草干在狂风中激烈的晃动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把草丛整体的“大动”与小雀的逆风交错呼应,为景物描写增添了无限情调,将飞雀的形状、敏锐的眼神、奋力的鼓翼、强劲的肢体、飞奔的方向、执着的信念等描绘的淋漓尽致。
在这样一幅看似简简单单的静止的画中,我们却看到了原本柔弱的小草在急风中摇摆,娇小的麻雀在疾风劲草中逆风奋飞,看到了不畏艰难、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作者把这样一幅动态的场景和可敬的精神用这幅静态的画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这就是《逆风》寓动于静的美。
四、通过你对小说《红楼梦》的鉴赏,分析其中一个人物所表现的悲剧美。
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贾元春是一个贤孝才德兼备的女子,突出的表现了昙花一现的悲剧美。
贾元春在曹公笔下虽然着墨不多,但她在书中的地位却十分重要。
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他紧随黛钗之后,名列第三名。
她的一举一动牵动着贾府每个人的神经,她的荣辱关乎着贾府的兴衰。
元春因“贤孝才德”被朝廷选妃进入皇宫,起初掌管王后的礼职,充任女史,不久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为“贤德妃”。
后来,承蒙天子降谕“特准鸾舆入其私第”,就是皇上恩准元春回家探亲。
书中用了几回篇幅写“元妃省亲”贾府“流金淌银”之盛,然而,虽然如此,在省亲时,元春却说一句,哭一句,把她居住的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
可见她在帝皇之家既受极权的管辖也无丝毫人身自由的难以言状的辛酸。
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
元春是整部《红楼梦》里一条贯穿全局的潜伏着的“暗线”。
顺着这条潜伏着的“暗线”,我们可以寻找到一条贾府兴衰成败之路的“明线”。
这就是:元春进宫——贾府逐渐走上繁荣时期;元春被封为贵妃——贾府达到鼎盛时期;元春生病——贾府也是一片哀景;元春暴毙——贾府随之倒台,树倒猢狲散。
贾元春在书中出场不多,但她既是贾府的政治靠山也是封建家族制造的“金玉良缘”婚姻的支持者。
她在一次赏赐礼物给众人礼物的时候,独宝玉与宝钗的相同,这就显示了宝玉择偶问题上的倾向。
.贾府通过这个贵妃娘娘的关系,促使了贾赦、贾珍、贾琏等人有持无孔地进行打点进贡,太监勒索,开支日繁。
也加速了这个封建家族的衰落灭亡。
第五回关于元春的判词,写道:“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外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据第九十五回所写,贾元春因病于卯年寅月,十二月十九日逝。
享年四十三岁,正应了“虎兔相逢大梦归”,元妃一死,贾府就失去了靠山,大故迭起。
所以贾元春贵妃娘娘就像昙花一现,宛如荣宁二府的荣华富贵,盛极一时。
元春从她进宫的那一天开始,就注定了她悲剧的命运。
这就是古典小说《红楼梦》中“四春之首”贾元春所表现的悲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