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相流的流型和流型图
1 2 f
C
式中,m和c是两个常数,主要跟气体的入口条件有关,可 由试验来确定。一般情况下,m<1,c<1.
2)发生流向反转的条件
J 0.7
* g
3)液体被全部携带点判定条件
* Jg m
2.10 流型之间的过渡
1. 泡状流-弹状流的过渡
(1)气泡的聚结机理.气泡在碰撞聚结过程引起气泡的长 大,并最终使泡状流过渡到弹状流。确定过渡的关键使气泡 碰撞聚结的频率。
泡状流
2.弹状流
(1)特征
1)大气泡与大液块交替出现,头部呈球 形,尾部扁平,形如炮弹; 2)气弹间液块向上流动,夹有小气泡; 3)气弹与管壁间液层缓慢向下流动。 (2)出现范围 1)低压、低流速, 0.3 ,低压时气泡长 度可达1m以上; 2) P ,不能形成大气泡,当P>10MPa 时,弹状流消失; 3)出现在泡-环过渡区。
2.坐标参数
横坐标
j Fr
g
jf gd
2
j2 gd
3 0.25
y w w w
纵坐标 V 1 V
2.4 水平管中的流动型式
2.气体流量逐渐减少 当气体流量降到某一值时, 液膜开始回落到注水器以下,此 点称为流向反转点。 在流向反转点后继续减少气 体流量至某一值时,全部液体恢 复向下流动,这点称为淹没消失 点。
淹没消失点与淹没开始点所 对应的气体流量不相等,淹没消 失点所对应的气体流量比淹没开 始点对应的气体流量小,这种现 象称为淹没消失滞后。
(Mishima &Ishii)
4.乳沫状流-环状流过渡
乳沫状流向环状流的过渡可以用流向反转来表示。 其判别式与上一节相同。
5.环状流-细束环状流过渡
这个过渡不太容易分辨,沃利斯(Wallis)经过 实验提出了一个近似表达式
' j g 7 0.06 '' j f
1 3/ 2 j 2
* g
3. 弹状流-乳沫状流过渡
(1)淹没机理
上升的气流使平稳的气液界面遭到 破坏,下降的液膜产生流向反转从而 破坏了稳定的弹状流。这个机理最早 是由Nicklin和Davidson提出的,可以 采用淹没关系式表达这一过渡。
(2)液柱失稳机理(Taitel) (3)泰勒气泡尾流影响机理
(2)带气泡的下降液膜流
当 M 时,由于惯性的作用,气相将进入液膜。
(3)块状流
当M , M 较高时,贴壁为液膜,由于气相的卷吸 作用,核心为雾状气柱。
(4)雾式环状流
当 M 较高时,贴壁为液膜,由于气相的卷吸作用, 核心为雾状气柱。
二.流型图
1.实验条件
空气和多种液体混合物,di=25.4mm,P=0.17MPa
第二章 两相流的流型和流型图
本章主要内容
1.流型的定义、影响流型的因素; 2.竖直上升绝热管、竖直下降绝热管、水平绝热管 中存在的流型、特征及出现范围; 3.管内淹没和流向反转的产生及判别; 4.流型的过渡及判别; 5.采用流型图判别流型的方法。
2.1 研究流型的意义
一.何谓两相流的流型?单相流与两相流的 区别?
2.注意两个问题
(1)流型的演变需要一定时间和距离; 高q下:环状流区域较大,流型演变 时间较短; 高P下:P>10Mpa,弹状流消失,流型 直接从泡状流向环状流转变。
(2)绝热管中不会出现雾状流。
三.流型图
j g
2
目前广泛采用的流型图均 为二元的,其坐标为流动参 数或组合参数。 选用右图流型图注意 1. 实验条件 Di=31.2mm; P=0.14-0.54MPa, 流动工质是空气和水。 2. 该图和应用P=3.45-6.9MPa, 汽水混合物在Di=121.7mm管 子中得到的实验数据符合良 好。
1.泡状流
特征: 1)气泡集中在管子中心部分 2)气泡尺寸更小,更接近于球形。
2.弹状流
若 M const, x ,则气泡将聚集成气弹。 特征: 1)气弹较长,尾部呈球形; 2)下降流时贴壁面液膜向下流动,故比上升 流时稳定。
3.环状流
(1)下降液膜流
当 M , M 小时,有一层液膜沿管壁下流,核心部分 为气相,液膜中无气泡。
1.单相流流态分三种:层流,过渡流,湍流 2.气液两相流体在流动过程中,两相之间存在 分界面,这就是两相流区别于单相流的重要特 征。 3.两相流中相间界面的形状和分布状况,就构 成了不同的两相流流型。
二.研究流型的意义
1.流型影响流体的换热特性;
2.流型影响压降特性; 3.流动不稳定性与流型有关; 4.建立流动模型与流型密切相关。
4. 波状流
气相流速足够高时,由于气相的作用,在界面上产生一 个扰动波,扰动波向前推进向波浪一样,形成波状流。
5. 弹状流
在波状流基础上,随着气相流速的增加,会使这些扰动 波碰到流道的顶部表面,形成气弹。
6. 环状流
受重力作用,周向液膜厚度不均匀。 出现在气相流速较高、流量比较大,而液相流速较低时。 当壁面粗糙时,液膜可能不连续。
3.淹没和流向反转过程的表达式
引入两个无量纲量
jg
jg
1 2 1 2
j
[ gD ]
f
j f
1 2 1 2
[ gD ]
j j 和 f g 反映了惯性力与重力的比值
1)发生淹没(液阻)的条件
j
1 2 g
m j
2. 研究淹没和流向反转的重要性
2. 研究淹没和流向反转的重要性
1)反应堆出现破口事故时,安注系统的投入,需要 避开淹没产生的条件,保证冷却水进入堆芯,冷却燃料棒;
2)破口事故时,一回路循环工质将沿与蒸汽发生器 底部相连的水平管流回反应堆,在自然循环作用下带出堆 芯热量,此时会在水平管处产生气液逆向流动,可能会发 生淹没现象,因此对水平管内淹没现象发生条件还需进 一步的研究。
jf jg
本章小结
1.何谓两相流的流型?研究流型的意义?影响流型的因 素? 2.水平、垂直上升、垂直下降不加热管中存在哪几种流 型?各有什么特征?出现范围? 3. 什么叫淹没起始点?液体全部被携带点?流向反转点? 淹没消失点? 4.判别淹没,流向反转,液体全部被携带点的判据。 5.掌握用流型图(Weisman图、Baker图)判别流型的方法。
三.影响流型的因素
1.x,P,G; 2.是否受热(非绝热); 3.流动方向; 4.流道结构。
2.2 垂直上升管中的流型
一. 垂直上升不加热直圆管 1.泡状流
(1)特征: 1)液相连续,气相不连续; 2)气泡多数呈球形; 3)管子中心气泡密度大,有趋中效应。 (2)出现范围: 主要出现在低x区,在中低压情况下,出 现在 0.3 ; 高压情况下, 较大仍为泡状流, P
(2)出现范围
1)在P<Pcr,0<x<1下都可能出现; 2)发生在气相流速较高时。
5.细束环状流
当液相流速较大时,气柱中液滴量 增多,使小液滴连成串,向上流动。与 环状流不易区分。
环状流
二.垂直上升加热直圆管中的流动型式 1.流型的演变
在受热管中,流型沿途发生变化, 受热管中可能同时存在几种流型。
当这个公式满足时,就是这个过渡的开始。
6.威斯曼的判别方法
采用Weisman流型图判别流型的步骤 1. 计算气相折算流速和液相折算流速; 2.令1 2 1 ,根据流型图进行初判。 3.由初判所在的区域,进行流型分界计算。 即利用表2-2确定1,2 ,而后计算 2 , 1 再查图。 4.最后判定流型。
2 jf
3.坐标参数
横坐标:分液相动压头
j (1 x) G
2 fg 2 2
2.3垂直下降管中的气液两相流流 型及其流型图
一. 流型的分类
1.泡状流
2.弹状流
3.下降液膜流
4.带气泡的 下降液膜流
5.块状流
6.雾式环状流
注意:从工程角度,避免水平布置;当水平布置时,需要提高 入口水的流速,使Wo>>1m/s,可避免波状流。
流型图遵循四原则
简 易 性 原 则
主 导 性 原 则
适 用 性 原 则
发 展 性 原 则
竖直不加热管中的流型图片
水平不加热管中的流型图片
2.9 管内淹没和流向反转过程的流型
一.气液两相逆向流动的两种极限现象
f
d b 0.74 /
c
1/ 3
1
5
(2)低液相流速下,空泡份额 0.3 (Taitel等(1980年)) (3)高液相流速下,液相紊流应力起着离散气相,阻碍气 泡聚合的作用,当紊流应力作用大于气泡受到的浮力时,将 阻止泡状流向弹状流的转变.
2. 水平管中分层流动的出现范围
水平不加热管中的流型图片
二.水平加热管中的流动型式
1.单相流 2.泡状流 3.塞状流
4.弹状流 5.波状流
6.环状流
流型演变与P、q、Wo密切相关 P:当P很高时,塞状流和弹状流消失; q:q较大,环状流所占范围扩大; Wo:Wo高,惯性作用增强,可消除波状状流,流型不对称 性减小,接近竖直管中的流型。
一.水平不加热管中的流动型式
1.泡状流
气泡趋于管道上部,下部较 少。其分布与流速关系很大。 液相流速增大,分布趋于均匀。
2.塞状流
气泡聚结长大而形成气塞, 与垂直上升流中弹状流相似。 大气塞后有小气泡,由泡状流 过渡而来。
3. 分层流
(1)出现在 W ,W 都比较小的情况; (2)两相完全分离,气相在管道上方流动; (3)气液之间有明显的分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