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司马光传》专练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
丁内外艰....,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光力辞。
帝曰:“古之君子,或学而不文,或文而不学,惟董仲舒、扬雄兼之。
卿有文学,何辞为?”初,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览,遂为通志八卷以献。
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
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
《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
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
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
帝崩,赴阙临,卫士望见,皆以手加额曰:“此司马相公也。
”所至,民遮道聚观,马至不得行。
起光知陈州,过阙,留为门下侍郎。
苏轼自登州召还,缘道人相聚号呼曰:“寄谢司马相公,毋去朝廷,厚自爱以活我。
”元祐元年复得疾,诏朝会再拜,勿舞蹈[注]。
免朝觐,许乘肩舆,三日一入省。
光不敢当,曰:“不见君,不可以视事。
”辽、夏使至,必问光起居,敕其边吏曰:“中国相司马矣,毋轻生事,开边隙。
”光自见言行计从,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
宾客见其体羸,举诸葛亮食少事烦以为戒,光曰:“死生,命也。
”为之益力。
病革,不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
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
谥.曰文正。
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及葬哭者如哭其私亲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
配飨..哲宗庙庭。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注:舞蹈:古代臣子朝拜帝王时做出特定的舞蹈姿势,是一种礼节。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 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及葬/哭省如哭其私亲/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B. 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及葬/哭者如哭其私亲/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C. 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及葬/哭者如哭其私亲/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D. 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及葬/哭者如哭其私亲/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还正确的一项是( )A. 丁内外艰,丁内艰是母亲死了守制,丁外艰是父亲死了守制。
古人在父母去世后要守丧,断绝一切娱乐活动。
B.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同《史记》一样都是通史。
C. 谥,是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死后被追加的称号。
朝廷以“文正”对司马进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
D. 配飨,也作“配享”,指古代帝王为了嘉奖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特允许功臣进入太庙参与祭祀大典。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光学识渊博。
他曾完成通志八卷,神宗认为他像董仲舒、扬雄一样善文章又有学问,不同意他的极力推辞,提拔他为翰林学士。
B. 司马光爱君优国。
他编纂《资治通鉴》希望国君能以史为鉴;宋神宗亲赐书名、亲自撰写(序),并下令置局秘阁,让他继续写这部书。
C. 司马光恪尽职守。
在他患病时,皇帝特意下诏命免除他上朝朝拜,准许他坐肩舆,三天到一次朝廷。
司马光不敢接受,认为不见国君不能够处理政务。
D. 司马光鞠躬尽瘁。
他在病中仍然亲自过问朝廷事务,分昼夜地工作;甚至病危已不再有清醒意识时,说的还都是国家的大事。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
(2)光自见言行计从,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
5. 司马光深受百姓爱戴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 A2. D3. B4. (1)《资治通鉴》还没有全部完成。
皇帝特别注重这本书,认为比荀悦的《汉纪》还要好(超过荀悦的《汉纪》,皇上多次催促他快些完稿。
(2)司马光见朝延对自己言听计从,也想要以身报国,于是他亲自过问朝廷事务,不分昼夜地工作。
5. (1)他居住在洛阳的十五年,天下人将他当作真正的宰相,村夫野老、妇人孺子都知道他并尊敬他。
(2)皇帝去世后,司马光赴朝临丧,他所到之处,老百姓都拦在路上,聚集在一起围观,以至于马都不能通过。
(3)请苏轼带话给司马相公,请他不要离开朝廷了,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来救活他们。
(4)死后,举国上下对他的哀悼追念。
京城的人们罢市前往凭吊,到下葬时,哭者就像痛哭自己的亲人一样,京城及全国各地都画他的像来祭祀他。
吃饭前一定要先祭祀他。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子意思是:京城的人们罢市前往凭吊,有的人甚至卖掉衣物去参加祭奠,在里巷间相聚号哭护送灵车。
及到下葬时,哭者就像痛哭自己的亲人一样。
京城及全国各地都画他的像来拜祭,吃饭前一定要先祭祀他。
“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句式相同,应分别单独成句,排除BD;“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中,“都中及四方”是主语,“皆尽像”是状语和谓语,“以祀”是表目的的状语,补充交代“皆尽像”的目的,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A。
【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配飨”,即合祭,祔祀,指功臣祔祀于帝王宗庙,功臣死后附于帝王旁享受合祭,是古代帝王奖赏功臣的一种形式。
文中司马光已经去世,不可能“进入太庙参与祭祀大典”。
故选D。
【3题详解】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B项,“并下令置局秘阁”的是英宗,不是神宗。
故选B。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1)就,完成;重,注重;贤于,比……好;终,结束。
(2)欲,想要;以,用;徇,献身,以身报国;躬亲,亲自;庶务,朝廷事务;舍,停止。
【5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
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本题要求概括“司马光深受百姓爱戴体现在哪些方面”,可根据关键词“百姓爱戴”进行筛选。
由“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可以概括出第一点;由“帝崩,赴阙临,卫士望见,皆以手加额日:‘此司马相公也。
’所至,民遮道聚观,马至不得行”可以概括出第二点;由“苏轼自登州召还,缘道人相聚号呼日:‘寄谢司马相公,毋去朝廷,厚自爱以活我’”可以概括出第三点;由“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及葬,哭省如哭其私亲,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可以概括出第四点。
【点睛】完成文言文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整体,观照局部。
文本中的时、地、人、事、情、理等要弄清,文本的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要弄清,各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弄清,整体的中心意思要弄清。
2.审读题干,明确指向。
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不能遗漏。
题干常出现的词,“分析”“概括”“理解”及其先后顺序都要认真思考;选“是”还是选“非”要看清楚;是分析原因还是概括品质,切勿马虎。
3.重视注释,寻求“外援”。
文后注释绝非可有可无,关于人物和事件背景的注释,往往关系到考生对选项正误的判断。
参考译文: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
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
父母亲去世后,他守丧多年,谨守礼节以至容貌憔悴。
宋神宗即位后,司马光被提拔为翰林学士,司马光极力推辞。
皇帝说:“古时候的君子,有的治学问而不写文章,有的写文章而不治学问,只有董仲舒、扬雄二者兼之。
你善文章又有学问,为什么要推辞呢?”先前司马光常常忧虑历代史书浩繁,君主无法全部浏览,于是他撰写《通志》八卷,呈献给皇上。
英宗看了十分高兴,下令把他安置在秘阁局,让他继续写这部书。
在这个时候,宋神宗并赐名为《资治通鉴》,还为这部书亲自撰写《序》,让人每天为他朗读。
这时《资治通鉴》还没有全部完成,皇帝特别注重这本书,认为比荀悦的《汉纪》还要好(超过苟悦的《汉纪》),皇上多次催促他快些完稿。
书写完后,加授他为资政殿学士。
他(离开都城)居住在洛阳十五年,天下人却将他当作真正的宰相,村夫野老都称他为司马相公,妇人孩子都知道他是司马君实。
皇帝去世后,司马光赴朝临丧,守卫的士兵望见他,都以手加额说:“这是司马相公呀!”他所到之处,老百姓都拦在路上,聚集在一起围观,以至于马都不能通过。
朝廷准备起用司马光作陈州知州,但在他到宫殿的时候,又将他留下任门下侍郎。
苏轼从登州被召回朝廷,沿路上老百姓聚集在一起,大声呼喊说:“替我们带句话给司马相公,请他不要离开朝廷了,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来救活我们吧。
”元祐元年,司马光又患病,皇帝下诏命他朝会时行再拜礼,不必行舞蹈礼。
免除他上朝朝拜,准许他坐肩舆,可以三天到一次朝廷。
司马光不敢接受,他说:“不见君主,不能够处理政务。
”辽国和西夏的使者来了,一定打听司马光的起居和身体状况。
而且他们的君主命令边境官史:“中国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了,不要轻率生事,发生边境纠纷。
”司马光见朝廷对自己言听计从,也想要以身报国,于是他亲自过问朝廷事务,不分昼夜地工作。
宾客们见他身体赢弱,就用诸葛亮吃得少而事情多的例子,劝他引以为戒。
司马光说:“(什么时候)死,能多久,是命中注定的事,(别去管它)。
”于是他工作更加努力。
病危将死之时,他已不再有知觉,好像是在梦中喃喃自语,谆谆告诚,所说的还都是朝廷、天下的大事。
这年九月,司马光去世,终年六十八岁。
谥号文正。
京城的人们罢市前往凭吊,有的人甚至卖掉衣物去参加祭奠,在里巷间相聚号哭护送灵车。
及到下葬时,哭者就像痛哭自己的亲人一样。
京城及全国各地都画他的像来拜祭,吃饭前一定要先祭祀他。
朝廷将他供奉在哲宗的庙里,与哲宗一起享受祭祀。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
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