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沟通技巧 (5)
完善保障机制(争取先机、全程负责)
与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的技巧
• 敏感多疑型 • 攀比好胜型 • 孩子气型 • 容易冲动型 • 不识大体型 • 钻牛角尖型 • 包办代替型 • 崇尚孩子自由型 • 过度关注孩子型 • 缺乏威信型 • 过度表扬型 • 过度批评型
与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的技巧
• ●在家长愿意配合的情况下提出合理的建议 • ●跟踪方案进行情况,及时反馈、沟通
与家长当面交流的技巧
• 遇到情绪激动的家长:任何时刻微笑很重要,耐心倾听,不卑不亢
• 可以借鉴商业中心接待投诉的方法 • 低位坐下 • 反馈式倾听,并记笔记 • 重复对方的话 • 转换场地 • 认真处理 • 引导并规范家长行为
什么是有效沟通?
沟通的原则:
基于平等的交流 基于共同目标的行动 基于有针对性的需要
什么是有效沟通?
有效沟通的技巧 :
谨慎地选择话题. 注意切入话题的角度 谈孩子缺点时要注意方式 倾听有时比说话更重要 交谈时不要谈及别的孩子 既要体现专业水平 又要避免频繁使用专用术语。
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
• 案例一:
尊重别人是自尊的表现,也是得到 别人尊重的前提,正如常言所说: “敬人者,人恒敬之”。
“尊重”是老师与家长沟通的前提
如何让家长尊重我们
a.教育的专业性 b.感官的刺激
教育的专业性
不断地增强、充实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育儿知识等等 。除了在书本上进行学习,生活中经验的积累也很重要。 例如:身边有孩子的同事的育儿经,家长之间交流的育儿 感受……都是我们收集的资料。你的经验越丰富, 家长对你的信任值就越高。同时,他也 会越尊重你。
怎么和家长有效的沟通
为什么要和家长沟通
让我们和家长成为 站在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一、“尊重”是老师与家长沟通的前提
尽管在教师与家长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彼此 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别。因 此,教师必须尊重家长的人格。不要动辄就向家长“告 状”,不要当众责备他们的子女。作为教师,更不能训 斥、指责家长,不说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话,不做侮 辱学生家长人格的事。
中班幼儿的发展目标是学习使用筷子且能自己吃饭。于是,开学之初 李老
师就按照发展目标来要求这三位孩子,并跟这三个孩子的家长说在家里不
要惯着孩子不要答应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
习惯。这些话虽然在理,但这些家长认为还真是去年小班的老师和蔼可亲,
孩子们喜欢,现在因为孩子不愿意在幼儿园自己吃饭,都不想上幼儿园了。
• 引导家长相互尊重,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
• 与家长就事论事,避免在抽象观念上争论
• 指导家长与孩子建立起权威型的亲子关系
•
与家长通读一本书,放松地讨论读书心得
与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的技巧
• 过度关注孩子型---
• 案例 --
• 沟通重点:帮助他们理解适度关注才是对孩子有利的关注
• 向家长阐述幼儿教师关注孩子的特点 • 培养孩子乐于为他人喝彩、乐于助人的品质 • 正面鼓励孩子,不要一味地哄劝孩子 • 不助长孩子争抢好胜、唯我独尊的心理
与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的技巧
• 钻牛角尖型---
• 沟通重点:注意倾听,并及时补充和澄清知识点
• 听家长的描述,梳理关键知识点
•
勤于利用周边资源,提高专业沟通能力
•
把向家长推荐的教育方法理论化
与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的技巧
• 崇尚孩子自由型---
• 案例--
• 沟通重点:帮助他们辩证地把握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子。”渐渐地,教师发现与家长没什么可交流的了,京京的情况也是一层不变,怎么
办呢?
话题二: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
• 超限效应---过度交流适得其反
•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一句名言:“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宜的东西也会变成 最不适宜的东西。”
• 从人的倾听时间限度确定沟通持续的时间 • 从人的肢体语言判断沟通收场的时机 • 从说话转为对话使沟通成为双向交流 • 从多个角度反映孩子的成长与变化
做应该没有问题吧!尽管你平时工作忙没时间管孩子&尽管……,不过还是要尽量……)
•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互相补位 • 善始善终地做好保教与家长工作 • 放松心态面对不良影响 • 同事之间相互帮助与家长沟通
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
• 案例三:
•
京京比较淘气,也很任性,做了错事不知道害怕,对老师的批评也无所谓。常在
与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的技巧
• 包办代替型---
• 沟通重点:帮助他们树立相信孩子的力量
• 鼓励孩子动手做,宽容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
•
经常启发孩子试一试、想一想
•
家长做一半,为孩子留一半
与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的技巧
• 沟通重点:以持续的关怀和真诚 ,帮助他们
重建对教师的信任 • 告诉家长抚慰孩子但又不过度关注 • 引导家长在孩子面前保持冷静 • 教师的道歉后的持续和跟进关注
与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的技巧
• 攀比好强型---
• 案例--过生日
• 沟通重点:肯定他们对孩子的积极带动作用,同时
帮助他们克服攀比带来的负面影响。 • 帮助家长正确引导孩子喜欢模仿与比较的心理 • 号召家长共建朴实平易的班风班貌 • 提醒家长不要流露攀比好强的言行
孩子不喜欢新老师,那以后在新班级能快乐吗?
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
• 首因效应---优先效应、第一印象效应
• 注重言谈举止、衣着等外在形象 • 给他人的第一印象并非包装的结果 • 发挥“日久见人心”的作用 • 最初的教育行为不要太过急切 • 通过家长培养师生感情
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
• 案例二:
•
苗苗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很喜欢他,其家长也对老师的印象很好。
可是,这种良好的感觉因为一件事而烟消云散。苗苗在户外活动时把牙碰
掉了,老师赶紧带孩子去了医院,并同时通知了家长,并诉说了从事发到
目前的整个过程。苗苗妈妈来了不但一脸的不高兴,还责问老师为什么不
阻止孩子相撞。老师与家长交谈了很长时间,但家长始终不接受老师的道
歉。面对家长的态度,老师感到非常伤心:自己平时很喜欢孩子,经常给
• 与祖辈家长沟通,请他们帮助年轻父母成长 • 班级举行“为人父母的责任与使命”专题交流活动 • 与孩子沟通,请他们激励爸爸妈妈学习
与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的技巧
• 不识大体型 --• 沟通重点:帮助家长消除顾虑、学会换位思考
• 直接拒绝与暂缓之计相结合 • 了解并帮助家长打消顾虑,用严谨的保教工作让家长放心 • 通过孩子引导家长识大体 • 教师平时待人处事要公平
与家长沟通? • 2、家长所问之事自己不知情,该怎样处
理?
与家长电话沟通的技巧
• 礼貌的问候和主动的自报家门 • 要微笑着打电话 • 接打电话时要体态规范 • 通话完毕,要请对方先挂机 • 不要让铃声响得太久 • 注意打电话去的时间 • 电话交流中要积极应答 • 善始善终,保持礼貌 • 主动承担,不推诿
•
新学年开始了,李老师担任中班班主任,她满腔热忱地投入到新的班级
工作中。可是不久她就接到家长反映她对孩子要求严格、厉害,说孩子怕
她不喜欢她,这让李老师感到很郁闷。开学以来,孩子在园生活得好好的,
与家长的沟通也没问题,那么这些意见从哪里来的呢?原来问题就出在与
个别家长的交流过程中。班里有三个孩子自理能力差,还要老师喂饭。而
感官的刺激
• 俗话说,“人靠衣装”。你的穿着打扮会渗透着你的内涵和修
养。大家可能知道在一些公司里,会要求女职员穿着套装, 男职员打领带。除了是一种整体形象问题,也是象显示自己 公司的员工素质比较高。例如:现在有个地方邀请你去演讲 或者工作指导,你会选择那套服装?为什么? • 在生活,我们也会不自然透过一个人的服装去猜测一个人的 职业。因此,你的穿着打扮是否让家长觉得你是专业人士呢 ?还是觉得你更象街边那些低级趣味的没文化的人呢?你觉 得家长会比较尊重哪种人呢?
话题二: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
• 案例四:
•
徐老师被家长告到园长那儿了,原因是他要求家长购买芦荟驱蚊霜。徐老师感觉
很委屈,说自己并未要求家长都买,只是因为自己的孩子使用效果不错才向家长推
荐的。
• 投射效应---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
• 对自己的经验不要过度自信
• 对家长的建议要适度
• 一视同仁对待所有家长
与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的技巧
• 容易冲动型---
• 沟通重点:冷静对待,善于调查和解释事实,避免
激化矛盾
• 平时经常和家长沟通孩子的情况
•
宽容家长的偏执言行,及时征求家长的具体意见
•
借孩子之力平息家长的冲动情绪
•
与孩子的另一位家长坦诚交流
与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的技巧
• 孩子气型--• 沟通重点:唤醒角色意识
与家长当面交流的技巧
• 讨论交流: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你遇到 过怎样的难题?(举例描述)
• 沟通缺位(忽视沟通、过度自卑、过度自信) • 沟通越位(距离越位、话题越位、权限越位) • 沟通到位的三个目标:理解、信任、合作(案例:妞妞事件)
• 与家长沟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 与家长之间从相互理解到彼此信任再到携 手合作,是教师在沟通中应该遵循的普遍 规律。
孩子锻炼发展的机会,而这一件事却前功尽弃,使家长全盘否决了自己对
孩子平时的关心和爱护。
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
• 近因效应---第一印象形成以后,对其产生了相应的
态度与期望,如果近期发生的事情与最初的判断和期望 相反,家长更易注重孩子眼前的情况,从而形成近因效 应。
• 与家长沟通时注意语句排列的顺序(例:平常应注意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