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图版初中地理北方地区 教学设计(表格式)
中图版初中地理北方地区 教学设计(表格式)
读《中国降水量分布图》《哈尔滨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出长城以北为何能够种植水稻?
阅读南美洲南部气候资料图,完成活动三。
据图分析影响西北地区气候的主要因素?
过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小组讨论,共同总结,分别回答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并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气温、降水分布图,景观图等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有用地理事物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比较、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气候与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北方地区的农业
【课件展示】: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
【课件展示】:
哈尔滨
兰州
石家庄
三城市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
【思考】
【回答】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指导学生阅读《北方地区》图,思考:综合考虑地形和气候条件,你认为北方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业区在哪里?
2、总结:
长城以北和长城以南农作物有何不同?
长城以北属于湿润区和半湿润区,水分充足,夏季热量充足,所以成为水稻产区。
教师一边展出幻灯片一边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各地不同景观,思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设问,引起学生兴趣和考。
引起学生兴趣,达到积极思考的目的。
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5
25
10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评价量规
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北方地区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地理
学段:初中
年级
七年级
相关领域
教材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以下内容、形式均只供参考,参评者可自行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设计思路:“实例——设疑——结论”,深入浅出。
这节课的重难点是影响气候的三个因素,因这三个因素的内容比较抽象,不经过具有一定深度的剖析,学生很难透彻理解,所以我采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和举实例等方式,层层设疑,深入浅出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如从一盆沙和一盆水温度变化对比引申出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候的影响,利用一般人都知道的生活常识,让学生充分运用“相关联想”,加强对“海陆分布因素”的理解。突破了难点,把握住了关键,把握了重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同时也“知其所以然”。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1、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
读图、对比、启发提问贯穿教学始终,同时强调空间分布的概念,这节课采用了多张自制的幻灯片和景观图片,借此引导学生从地图与景观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并增强学生阅图能力。
2、启发思路,讲练结合。
精心设计启发提问,让学生始终在看地图和教师启发提问下,主动、积极地观察、思考,获得新知识。如“地形雨”的形成,看幻灯片时提出为什么云彩越来越高,降水却越来越少?通过幻灯设疑提问和实际例子,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
强调基础知识的训练,每讲一个知识点就设计题目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迁移;思考练习,加深印象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
3、重视师生双边活动和课堂气氛。
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和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师生关系融洽,寓教于乐,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并让学生在想象中感知事物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背景分析
《世界的气候》是初中地理课本的重要章节,而《影响气候的因素》是《气候》的重要内容,难度比较大,八年级的学生地理基础比较差,怎样让学生接受这堂课呢?本节课的设计深入浅出,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讲练结合。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知识与技能:通过比较两地的气候差异,初步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进一步提高学生读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能力。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与资源准备
时间
复习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
导入
新课
新授内容
海陆位置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地形位置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巩固练习
【提问】:
读《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图说出北方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
【过渡】:我国南北方在气候、地形、土壤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受这些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北方在农业生产方式、物产等方面会有哪些特征和优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