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造像特点研究
作者:王丹
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06期
【摘要】菩萨由印度传入中国之后,其面貌、容姿都发生了很多变化。
文殊菩萨图像信仰的形成和传播,与五台山佛教有着密切关系。
山西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通过对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造像特点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过程以及其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社会背景造就了不同风格的文殊菩萨形象。
【关键词】五台山文殊菩萨造像
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曼殊师利”,意为“妙德”、“妙首”、“妙吉祥”。
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是大乘佛教中专司智慧的菩萨,与专司理德的普贤菩萨并列在佛的两旁。
文殊菩萨是八大菩萨之一,位居诸菩萨之首。
印度对文殊的信仰,据传自5世纪已经开始。
随着东汉佛教的传入,部分中国的人们开始对文殊菩萨产生信仰。
文殊菩萨信仰的盛行,与其五台山道场的建立有密切的关系。
据《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的记载:“佛告金刚密迹王言:‘我灭度后,于此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国中有山名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佛教徒认为,五台山的五台犹如五顶,地理位置和形势都与佛经中所说的文殊菩萨住处极其相符,因此五台山被视为佛教的重要圣地。
从北魏到唐开元间,五台山文殊信仰达到极盛,从此五台山开始成为文殊菩萨的最大道场及朝拜文殊的中心。
五台山寺院的建立,从北魏开始至北齐,有二百余座的记载。
经过千余年的演变和中国历史上“三武一宗”的废佛、灭法运动,早期的寺院建筑基本上已经全部破坏。
目前,只有少部分的建筑是唐代建造,如南禅寺和佛光寺大殿的建筑和部分壁画。
现在五台山地区的五峰间有寺院百余座,这些建筑都是宋金以后元、明、清时代建造的。
早在开皇元年(581),五台山的五座台顶上就分别建有东台望海寺,供聪明文殊像;南台普济寺,供智慧文殊像;西台法雷寺,供狮子文殊像;北台灵应寺,供无垢文殊像;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像。
这五方文殊像,现在合供在黛螺顶文殊殿、显通寺文殊殿和尊胜寺文殊殿中。
唐代时,菩萨顶文殊殿中,供着真容文殊像,故名:真容院。
南禅寺内,重建于大唐建中三年(782)的大佛殿中,供奉着华严三圣,文殊在释迦牟尼佛右侧,结跏趺坐于狮背上的莲花座上,右足略向前方伸,右手屈臂侧面上举,左手放置膝上施说法印。
头戴华冠,双耳垂玉环,身着褴裆衣,神态自然,气宇轩昂。
左侧前有善财童子随侍,后有于阗王驭者。
清時,菩萨顶还供着黄色文殊像,罗喉寺供着白色文殊像,显通寺供着绿色文殊像,塔院寺供着黑色文殊像,殊祥寺供着蓝色文殊像。
这五尊文殊像,合称五色文殊。
现在,菩萨顶还供着带箭文殊,吉祥寺还供着灯笼文殊,普化寺还供着老文殊(也名出山文殊),显通寺还供着千臂千钵千释迦文殊和甘露文殊,观海寺供着金刚文殊,菩萨顶供着大威德文殊,万佛阁供着写戏文殊(俗称五爷)等等。
这里应当特别提出的是,殊像寺大文殊殿中供奉的骑狻猊文殊。
这组塑像共有十尊。
中间是骑着狻猊的文殊像,总高9.87米,其中狻猊高3.95米。
狻猊四蹄蹬:眈,昂首竖耳,张口卷舌,双眼圆睁。
面部腰间、腿上呈蓝底自点,颈上长满深绿色的卷毛,胸前佩挂着鲜红色的穗缨。
它雄壮敦实,精神抖擞,作行走姿势,似静非静、似动非动,给人一种活泼奔腾无畏之感。
狻猊背上搭着绵垫,上置莲花宝座。
莲瓣两层,共一百零八个。
每个莲瓣上,还有一尊小佛。
文殊菩萨右腿盘曲,左腿下垂于莲花上,半跏趺坐其上。
文殊头戴五佛冠,身着褴裆衣,右臂屈举,左手置于怀中,作说法印。
眼若青莲,双耳修长,天庭饱满,面颊丰腴,鼻直口方,相好庄严,神态慈祥。
身后有金黄色的背光,饰吉祥花卉,珍禽异兽,光中还有化佛、化菩萨,作三重火焰形,有慑服一切的气派。
整个塑像比例适中,造型优美,逼真传神,跃跃欲动,如出神工。
在文殊骑狻猊像的右前侧是善财童子,作童子形,随侍而行。
右后侧是佛陀波利,为行脚胡僧形像,面对圣老人,作礼谒交谈之状。
在文殊骑狻猊像的左前侧为于阗王,高鼻凹眼,白须银眉,作胡人形,戴着尖顶帽子,着袍服,系腰带,脚蹬皮靴,右臂屈举,左臂屈而下垂,双手紧握狮缰,为文殊菩萨的随侍驭者。
左后侧为圣老人,戴冠有须,穿着长衫,右手拿着宝珠,端立着和佛陀波利交谈。
在于阗王和圣老人间,还有一位修罗天,他接过于阗王牵引的缰绳,表示他该上班了。
在文殊骑狻猊像的身后两旁,立着四尊女供养菩萨,体态丰腴,颜面如玉,温文尔雅。
在上述群像的前两侧,左为作武将装束的护法韦陀,右为穿铠戴胄的多罗天王,为佛教中的护法金刚。
整体塑像惟妙惟肖,生动活泼,是典型的明代彩塑。
它是根据《华严经》和金、胎两界曼荼罗及《佛陀波利入化金刚窟》的传说来的。
文殊菩萨信仰和五台山信仰的确立,经过了漫长的历程。
文殊菩萨随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通过汉化来适应中国社会,以此来扩大文殊菩萨信仰的发展与影响。
五台山文殊造像以佛经为重要根据外,也会受到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流行的影响。
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能决定的,决定它们的仍然是现实生活。
社会的具体形式有变化,对佛教的要求便有变化,相应的,造像特点就会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1] 孙晓岗:《文殊菩萨图像学研究》,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 阮荣春,张同标:《中国佛教美术发展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3] 李泽厚:《美的历程》,江苏文艺出版社,1981.
[4] 姜忠信:《菩萨尊像故事》,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
[5] 白文:《图像与仪式——隋唐长安佛教艺术》,商务印刷馆,2016
[6] 费泳:《汉唐佛教造像艺术史》,湖北美术出版社,2017
[7] 江西省博物馆:《法相庄严—山西佛教造像艺术精品展》,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王丹(1994- ),女,汉族,山西省太原市人,硕士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硕士美术研究方向:美术批评与策展。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造像特点研究》项目编号:CX2018SP128。